90%生鮮電商的失敗 源於錯用流量思維

90%生鮮電商的失敗 源於錯用流量思維

鉛筆道 專欄作者 | 張強

張強:超15年職場老兵,對零售業、流通業、互聯網及saas類創業公司,有跨界複合實踐認知。

藉助新技術、新理念與新方式對“生鮮”領域賦能,才能孕育出無限的商業可能和創業機會,而簡單地“線上化”是解決不了生鮮行業的痛點的。

伴隨互聯網電商流量的“減緩”,生鮮作為電商處女地在最近幾年內被推上了風口浪尖。2017年就已達到1.9萬億規模的“生鮮市場”,讓無數“電商”創業者和傳統互聯網巨頭垂涎三尺。

短短兩年左右的投資熱潮中,如青年菜君、優菜網、美味七七、菜管家等如雨後春筍般孕育而生,卻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黯然退場。以至於全行業90%企業在盈利線下掙扎的“傳言”此起彼伏。面對藍海市場的缺失與互聯網流量的高度飢渴,什麼因素成為“橫亙”在生鮮領域的互聯網“魔咒”,阻擋著生鮮市場的攻城略地呢?

不適用“互聯網流量”思維,本質就是傳統“生意”

生鮮產品具有自身固有的特點:即,農產品、非標品、季節性、新鮮度、高損耗等。加之運輸環節多、運輸效率低、區域性消費差異等運營難題,使得在互聯網電商領域輕車熟路的“流量”思維,很難出現在生鮮電商領域。

無論是ToB模式或者ToC模式,無法通過簡單的線上化解決生鮮行業的固有痛點。而生鮮產品的供應端,也很難形成如一般消費品行業的集中度與品牌規模,這樣的特點就決定了,生鮮電商必須走“拉鍊式”的發展路徑。即,以點為擴散,消費需求與供應能力匹配形成最終銷售,然後複製供應能力並不斷匹配消費需求,環環相扣才能走出一條良性增長的健康路徑。

淘寶模式or天貓模式

生鮮產品的特點,除部分凍品和深加工品之外,很難按照採購、物流、倉儲和轉售的一般消費品流轉模式展開,現階段較為成功的“褚橙”等生鮮電商案例,也只是藉助互聯網的傳播和流量獲取能力。

對於初創型“生鮮電商或新零售”企業而言,無論ToB還是ToC,過早過深介入生鮮全產業鏈經營,困難可想而知。而藉助互聯網優勢,以信息聚合和交易撮合為基礎的“淘寶模式”,即信息交易平臺模式,可能更適合於初創型企業。

Tob類生鮮電商,必須弱化“商”的概念

對於生鮮市場重要的部分,ToB類生鮮電商發展極為迅猛。但無論是頭部企業還是一般參與者,都會面臨巨大的採購難度、運營成本和商品損耗。而餐飲需求端,複雜多樣的產品需求與經營倒逼的穩定供應需求並存。導致大部分Tob生鮮電商出現了,既無法有效組織前端供應又無法形成後端粘性的尷尬境地。

農產品和生鮮的本質特點,餐飲企業的採購習慣和要求,決定了領域內能夠最終勝出的企業,一定是最高效鏈接上下游供需的“輔助交易型”企業。簡單“倒賣”或“轉賣”無法支撐市場需求和抵消運營成本。而藉助平臺對於需求端的信息聚合、平臺標準化、物流體系、供應端的有效整合和引導,才有可能實現生鮮領域的現實突破。

90%生鮮電商的失敗 源於錯用流量思維

Toc類生鮮電商,必須直面蛻變

C端電商類市場空間已經十分狹窄,流量的覆蓋度已經在傳統電商階段基本完成或格局固化。想憑藉“生鮮”產品的獲客能力來撬動固化的C端電商大格局,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ToC類生鮮電商必須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成為優質生鮮產品的內容或特色品牌提供者,成為固有大流量電商的供應端或合作伙伴;要麼形成差異化需求明顯的“小眾”或社群類電商體系。

而對於一般創業者或個體而言,如果你僅僅是希望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或賺取一份收入,那麼生鮮市場會是“保質期最長”的“藍海”市場。類似“鮮切水果”、“便民菜店”、“主食廚房”類的小生意式的創業機會比比皆是。

生活質量的提升,消費層次的升級、時間成本的增加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終會落實為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的需求。藉助新技術、新理念與新方式對“生鮮”領域賦能,將孕育出無限的商業可能和創業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