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馬財行唐學慶:數字金融時代已來臨 信用將是最大資產

紫馬財行唐學慶:數字金融時代已來臨 信用將是最大資產

時間是8月初的下午。在位於金地中心39層的辦公室,CBD的繁華盡收眼底,見到《全鏈財經》的一刻,唐學慶從座位上站起,他笑著調侃:很高興能見到你。

行業爆雷潮持續的當下,這是行業從業者見面的標配問候語。

從今年6月中旬開始,互金行業一場密集的爆雷潮突然襲來,互金平臺以每天兩位數的速度加劇上演爆雷潮。“多米洛骨牌”效應下,一些知名平臺也隨之出現逾期,提現難等問題。

一時,投資者們如同驚弓之鳥。投資市場的集體恐慌對於所有存活下來的平臺無疑是一場嚴峻的信任大考。

作為紫馬財行的創始人,唐學慶也在同步感受著行業形勢的緊張和壓力。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互金平臺,幸運地趕上了互金髮展紅利期,獲得了進入下半場的門票。但眼下的這股行業陰霾卻似乎沒有迅速散去的跡象。

“這次爆雷本質是行業的自我淘汰,去泡沫的過程。未來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唐學慶搖搖頭。

早有意料的“爆雷潮”

6月18日,就在人們沉浸在端午節假期的歡樂之中時,自稱有央企背景、號稱交易量高達800億元的網貸平臺唐小僧暴雷。這場突發的爆雷事件隨後演變成P2P理財行業“變故潮”的導火索。

緊接著,曾被圈內人認為“不可能”出事的投之家也隨之爆雷,輿論大譁。大平臺先後出現異常,加劇了行業恐慌情緒。

根據網貸之家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7月底,已經超過2200家公司爆雷,上百家平臺出現逾期,提現困難等異常情況。

在各種微信群,隨處可見投資者們的焦慮和恐慌。“xxx平臺咋樣,能提現嗎?”人們不約而同打聽著所投資平臺的安全性,甚至追問投資平臺創始人的出行跡象。

行業的氛圍突然緊張起來。各平臺的掌舵者們變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最近,唐學慶每天早早來到公司,客服告訴他,投資人近期打來的電話量突然增多,總是問一些“有沒有員工離職”, “老闆有沒有來公司”,“公司有沒有發工資”之類的“神奇問題”。

這讓唐學慶苦笑不得。

從6月份持續至今的P2P密集爆雷潮中,業內人分析稱,是由於行業內生規律和監管備案聯合作用的結果。

根據監管要求,2018年6月底所有平臺完成備案。投資出身的唐學慶,春節期間意識到這個時間節點的微妙,出於對財務風險的敏銳直覺,他提前準備了資金儲備。當行業平臺為突然爆發的投資信心決堤,集中提現而手足無措時,唐學慶這一提前動作為公司減少了風險,平穩迴避了此次風暴下的資金荒。

“現金為王是商業世界的不二法則。互金行業財務孤島效應明顯,現金流尤為重要。”

唐學慶稱,有三類平臺在此次爆雷潮中處於風險漩渦:一是資金池運作的平臺,二是各類或明或暗的大標平臺,三是主打活期理財的產品。

紫馬財行定位於互聯網綜合金融信息服務平臺,主打定期和散標類投資產品。在這次風暴中儘管受衝擊不大,但在整個行業形勢的作用下,公司投資量還是難以避免業務的下滑。“我們的存量業務出現17%-18%下降”,唐學慶介稱,這是行業內正常數據,有望恢復。

眼下,整個行業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挽回投資人的信心。

互金“香餑餑”到淪為“古典金融”

五年前的2013年,互聯網金融是國內互聯網市場最熱門的創業賽道,投資機構青睞的“香餑餑”。大批創業者湧入互金賽道,行業從業者信心爆棚。

唐學慶看到了金融在互聯網端結合的機會。

此前,唐學慶有著7年的金融從業經歷,先後從事證券,投行,母基金等金融賽道,是一名優秀的投資者。出於投資人的職業敏銳度,他想投資一家互聯網金融平臺,聊了幾家平臺,發現估值太高。“不如自己幹好了。”他內心嘀咕。

唐學慶分析了下自己的資源優勢,有資金基礎和人才儲備,擅長風控,但對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運用不熟悉。他考慮,資產端不是自己優勢,但自己擅長投資,資產端可以以合作方式來做。

做母基金的經歷在他腦中盤旋,“母基金的模式就是把錢拿過來做投資公司的lp,這樣我們只要找到優質的合作伙伴就可以了”。

他找來了技術和市場合夥人,紫馬財行就這樣上線了。時值2013年,這一年正是互金髮展元年,支付寶橫空出世。但對當時的互聯網行業人來說,互金這一新型賽道還屬於新事物,被認為是怪胎。

“按照現在的說法,互金會被劃分為古典金融 。”唐學慶哈哈笑。

在這波互聯網金融浪潮中,平臺模式和風控技術是行業玩家劃分領地,爭奪市場的關鍵。當時,行業平臺主要有資產端和資金端兩種切入模式 。

擅長資金端的平臺解決的痛點是為解決長尾用戶的理財需求,其關鍵在於低成本的獲客和有針對性的產品投放。這種模式的P2P網貸平臺採購通過平臺風控的外部資產,通過自身交易結構的包裝,投放給平臺上的投資者。

這類平臺國內主要代表為BAT+陸金所+京東。而在國外,理財平臺的對標公司類似美國的Lending club。紫馬財行選擇的正是購買外部資產的合作方式。在唐學慶看來,自建資產初期成本太高,把控合作資產風險正是這正是他做投資多年來的優勢所在。

資產端互聯網化,顧名思義,即主要以資產獲取以及資產整理為特徵,通過大數據、雲平臺等技術手段建立特定資產領域的資產識別篩選系統的科技金融公司。

在監管前期,紫馬財行憑藉穩健步調和風控實力獲得穩定的發展。用唐學慶的話來說,“雖然無法與巨頭相比,也算是個小而美的平臺。”這是他對紫馬的願景定位。

而隨著宏觀經濟形勢下行,監管後效應和行業規律性洗牌,合規資產受到衝擊,對整個互金行業帶來挑戰。

“古典金融”進入數字金融時代

在經過5年的高速發展之後,互聯網金融這一業態正面臨一場規律性的變革和機遇。

從2017年開始,資產荒成為橫亙在各平臺面前的現實難題。不少平臺減少了對供應鏈金融的業務依賴,轉做個人信貸業務。

紫馬財行也順勢減少了供應鏈金融,加強消費金融的業務佈局。藉助資產推薦的合作慣性,紫馬財行專注中小微信企業貸和美容分期和教育分期兩個消費信貸場景。

唐學慶認為,後監管時代,合規還是長遠定調。第三方合作在合規上有保障,但在越來越強調品牌差異化的後合規時期,平臺競爭的’命門’落在資產端的競爭。資產端的性質與品質決定了平臺做多大,可以走多遠。

行業生態的競合作用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平臺轉向資產端的建設。

自建資產也在唐學慶的考量中,公司在消費信貸領域已經有所斬獲。(可以提供數據)這得益於這幾年紫馬財行打造的一套“紫魅”風控系統。另外,紫馬與十多家徵信公司開展合作打通數據,構建用戶畫像。

“未來消費信貸是大數據驅動的時代。”互金髮展至今,行業已有共識。

由於行業信息共享制度的缺失,互金從起步至今,行業內“多頭借貸,老賴橫行”的頑疾難以根治。唐學慶認為,信息共享機制是關鍵。

結合行業大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有助於加強行業信息透明度和用戶徵信,清除劣質平臺和老賴用戶,推動行業發展。讓信用增值。

唐學慶說,“未來,信用是最大的資產。信用是提款機。用戶憑藉信用提現。”

更大的趨勢是數字資產時代已經來臨。

伴隨區塊鏈概念深入人心,人們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領域躍躍欲試。

在一次參觀朋友技術公司,目睹了現場取現比特幣數字資產後,唐學慶深感震驚。在和行業人士交流後,他意識到,數字貨幣的金融市場已經萌芽。

這讓他興奮不已,如同當年的互聯網金融,不遠的將來圍繞數字資產市場,務必也會誕生數字借貸,數字保險公司,數字資產銀行的行業平臺。

一個數字金融的時代已然興起,互金淪為“古典金融”。如何調整風控思維,變革風控模型,為新型人群提供豎數字資產金融服務勢必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眼下互金行業爆雷潮還未結束,用戶市場信心還有待恢復。寒冬下,紫馬財行的調整轉型已經啟動。

“這次事件給了我們提醒,要加固抵禦風險的護城河。接下來,我們會豐富業務線,圍繞金融的平行業務,保險,交易,基金業務,私募業務上做延展。”唐學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