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

——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提起陳炯明,你肯定會說,這傢伙是個十惡不赦的反動軍閥。但是,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民國初期廣東革命史的深入研究,不少史學家也不再用“亂臣賊子”的罪名來定讞陳炯明其人了。歷史似乎在漸漸接近真相,還原給我們一個真實的陳炯明。相較於民國時代其他叱吒風雲的軍人,陳炯明的一生先榮後辱,在隱忍與非議中鬱鬱而終,魂歸香港,實在是令人扼腕唏噓。而讓陳炯明淡出那風起雲湧的歷史舞臺的,就源於他與孫中山的政見不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兩人之間的交惡。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從黃花崗起義到辛亥革命、討袁運動、護法運動,陳炯明與孫中山先後幾次合作,逐漸成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也是孫中山依靠的一支主要革命武裝部隊。但在1921年,已經有傳聞說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出現不和。因為陳炯明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由此,兩人遂意見相左,矛盾便逐漸顯現。但是孫中山還要倚重於陳炯明的軍隊。這時候,兩人的關係還沒有交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兩人矛盾的激化是在陳炯明打勝了第二次粵桂戰爭後。其時,陳炯明認為粵桂戰爭剛剛結束,兵疲將憊,囊空如洗,根本不適合北伐。而此時的孫中山則渴望一鼓作氣,直搗黃龍,遂執意取道湖南北伐,後因湖南公開拒絕北伐軍假道,導致入湘計劃失敗。1922年3月26日,孫中山回到桂林並召開會議,決定班師回粵,改道江西北伐。其時,恰逢負責為北伐軍在後方籌劃的粵軍參謀長鄧鏗在廣州廣九車站遇刺身亡。鄧鏗之死的重重迷霧,讓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孫陳關係,更是雪上加霜。4月9日,孫中山決意變更計劃,令在桂各軍潛師而行,揮師回粵。等到在桂各軍開到梧州,陳炯明才知道孫已回師。孫中山讓廖仲愷轉告陳炯明:必須參加北伐,併為北伐籌措500萬元軍費。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遂被罷黜諸多職位,僅保留了陸軍部總長之職務。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陳炯明於是退而求其次,避居惠州西湖百花洲。當這一消息傳至廣西,還駐守在桂的粵軍頓時群情激奮。於是,在陳炯明的昔日部下、時任粵桂邊督辦的葉舉帶領下,開進了廣州城。一時間,廣州城風雨如晦,危機四伏。各界籲請陳炯明回省復職的函電,鋪天蓋地湧向惠州。前往勸駕的人更是絡繹不絕。甚至連被陳炯明邀請來支持廣東教育的陳獨秀也到了惠州,勸陳炯明不如加入剛剛成立的共產黨,領導華南地區的革命。6月1日,孫中山率領兩營警衛,從韶關返回被粵軍重重包圍的廣州,卻發現自己根本指揮不了這支粵軍。這期間,還發生了北洋總統徐世昌宣佈辭職的事件。由於孫中山曾一再表示如徐世昌下臺,他也將同時下野。6月3日,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兩百多位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現其諾言。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而這時的孫中山忙於鞏固廣東大後方然後北伐,根本未予理睬。孫中山先後拍發了三封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一切。因為時任北伐軍總司令的姚雨平曾與陳炯明一同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兩人有著不一般的袍澤之誼。一看電催不成,孫中山又派姚雨平到惠州催駕,希望陳炯明能來廣州“救火”。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姚雨平一來惠州,陳炯明就也明白了姚此行之目的。一見面,姚雨平待把來意一說,陳炯明就沉默了許久。看到老友到訪,陳炯明就邀請姚雨平欣賞西湖的湖光山色。因陳炯明素來敬佩姚雨平的詩名,便想讓他賦詩一首。姚雨平就藉機書寫了一副對聯:“

徵西奔走勞鞍馬,掃北歸來理釣絲。”這幅對聯即肯定了陳炯明在粵桂戰爭中的功勞,又委婉地提出希望,想讓陳炯明能夠再次出山,為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出力。陳炯明看後,連連搖頭,也寫下了一副對聯:“賣劍買牛,耕鑿遙承蔭庇;放刀成佛,菩提不及塵埃。”陳炯明的意思也很明顯,他現在也習慣了這種田園生活,不想再捲入廣州的爭爭鬥鬥了。姚雨平一看不好說和,只好悻悻而歸。不過回來後,姚雨平還是給陳炯明寄了一首詩:“百花洲上影模糊,不聽鶯聲聽鷓鴣。鐵像何如銅像好?憑君點綴此西湖。”這首詩中的“不聽鶯聲聽鷓鴣”及“鐵像何如銅像好”,時人也多認為耐人尋味,似乎隱隱包含著某種意旨。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此時,廣州城的矛盾正在不斷的激化著。其實葉舉等人提出的要求,和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也差不多,請求孫中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臺的諾言,並沒有致孫中山於死地的意思。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鄭仙祠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下臺。但是,陳炯明對這次政變還是不很支持的,曾派秘書陳猛蓀拿親筆信開示葉舉,被葉當面拒絕。他們讓人先打電話給孫透露了消息,讓他走為上策。16日凌晨,葉舉等人圍攻孫中山的總統府和其住處粵秀樓。孫事先得到消息,登上永豐艦,率海軍討逆,並電令北伐軍回師靖亂。8月9日,北伐軍回師失利,孫中山只好遠赴上海。第二年的1月4日,孫中山組成了東、西兩路軍隊,捲土重來,通電討伐陳炯明,並於16日攻克了廣州。陳炯明的部隊遂退到了東江一帶活動。1925年的2月和10月,國民革命軍先後舉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東征,徹底打垮陳炯明軍餘部,統一了廣東。在陳炯明與孫中山決裂期間,吳稚暉、李石曾、汪精衛、章太炎等人曾多次試圖調解二人關係。孫中山稱其“如肯寫悔過書,可不究既往”,但個性倔強的陳炯明拒絕寫悔過書,兩人關係終沒能複合。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失去了軍隊的陳炯明,被迫遠遁香港。1925 年10 月10 日,陳炯明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攏陳炯明,被陳炯明斷然拒絕。後來,陳炯明領導下的中國致公黨從香港向東北抗日義勇軍捐贈了十萬大洋。1933 年9 月22 日,陳炯明病逝於香港,於是年4 月3 日歸葬於惠州西湖。據文獻記載,陳炯明去世時一貧如洗,連棺材都借用為其母預備的壽材,始得以入殮。香港《工商日報》這樣評價陳炯明:“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陳炯明死後,包括曾經是對手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內各式人等共送了二千餘副的輓聯。這其中,有兩副輓聯值得玩味。一是國學大師章炳麟為之撰寫的輓聯:“祭仲逐突,春秋不非,嗟斯人何獨蒙謗;項王玩印,英雄一短,願時賢藉以自懲。”聯語中以祭仲專政、項羽惜爵的歷史典故,對孫免陳職而招致二人決裂及陳孫決裂而罪盡歸於陳進行了微諷,似乎也算還了陳炯明一個清白。另一副是曾斡旋於孫陳之間調停的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所寫輓聯:“一身外竟能無長物,青史流傳,足見英雄有價;十年前所索悔過書,黃泉送達,定邀師弟如初。

”該聯以孫陳生前終未能和解為憾事,相信孫陳二人會黃泉握手,也算是對孫陳關係的一番總結。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早在1925年孫中山逝之際,當時已經寓居香港的陳炯明亦曾送輓聯一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這幅對聯上聯暗含“成則王侯敗則賊”的意味,似乎隱隱已經感覺到了某些風頭,但還是堅信歷史會給他一個公正的交代;下聯則以故交相稱,表明自己與孫中山的的交惡,是因公仇還是因私誼,各人的心底自明。據說,這副輓聯送達後,當時主事者沒有敢掛出來。在這幅輓聯惺惺相惜的情懷之下,似在訴說著英雄心中的不平事。可以看出,在這兩位曾多次合作的大人物之間,一定有很多的歷史事實等待我們去發現與探究。

公仇私誼憑誰論 功罪是非待史評——由與陳炯明有關的幾幅聯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