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對自己父母不滿意?

釀酒師劉興禹


世上無完人,這許多不完美的人成為孩子的父母,註定也是不完美的。

即便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恩人,但父母也還是有各種各樣的不足和缺陷的。

所以,孩子不滿意自己的父母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現象,根本不需要動不動就扣上“子女不孝”的惡名。

至於,為什麼孩子會不滿意自己的父母,有書君覺得大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吧?

第一、父母自身的性格缺陷或者行為方式存在問題。

有些父母不負責任,“生而不養”,好吃懶做,甚至違法亂紀,有些父母重男輕女,自私多疑、對子女和家人胡亂猜忌。

還有的父母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極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總是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傾瀉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些都是導致子女對父母不滿意的地方。

阿恩的父母是典型的“不負責任型”父母。

他的父親好吃懶做,外出打工吃不了苦,自己做小本生意嫌收入低,生意不好做,總指望著“天上掉餡餅”,不是買彩票,就是去賭博。

阿恩的母親在阿恩五歲的時候,一氣之下和阿恩的父親離了婚,從此對阿恩不聞不問。

阿恩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還從父母身上學習了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上學時也不好好學習,初中畢業就出去給人家打工。

工資低,工作時間又長,父親還時不時讓他寄錢貼補家用。

根本攢不下錢來,眼看自己身邊的人都成家立業了,自己也三十好幾,可是還找不到女朋友,阿恩對生活的不滿就化成了對父母的怨氣。

而婷婷的父母則是典型的“重男輕女”型。婷婷大學畢業後,找了一個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男友。

可是,婷婷的父母嫌他的男朋友太窮,家裡又沒有社會背景,既不能給家庭經濟帶來好處,又不能幫她的弟弟找工作帶來方便。

硬是“橫刀奪愛”,要婷婷答應她幫婷婷找的對象,婷婷因此也對父母心生不滿。

第二、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方式不對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對子女採取的教養方式不同,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獨斷專行,具有超強的控制慾。

他們從不願意傾聽孩子的聲音,只是一味的給孩子制定規矩,要求孩子遵照執行,甚至不屑於進行解釋,讓孩子時時處於焦慮不安和痛苦難熬的狀態之中。

有的父母對孩子一味放縱。

他們雖然對孩子照顧得也比較周全,但是偏於縱容,不願意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

孩子要什麼,家長給什麼。這樣往往造成孩子衝動叛逆,苛求別人,焦慮,缺乏毅力。

還有的父母過度溺愛,導致孩子在依賴、認知、遊戲、情緒和社會技巧方面都可能存在缺陷;成年後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自我控制差,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家長是攀比型,動不動就是“別人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差,孩子得不到認同,不是自卑就是叛逆。父母錯誤的教養往往教出畏縮、叛逆,不懂珍惜和感恩的孩子,這也就是“父母傾其所有,培養仇人”的原因。

第三,時代在發展,觀念在變化,父母和孩子在生活習慣和認知水平方面產生諸多衝突。

有的父母一輩子勤儉,見不得孩子大手大腳。

有些家長習慣平穩安逸的生活,看不慣孩子身上的闖勁,總是批評孩子瞎折騰……

這些也造成孩子對父母有諸多的不滿意。

其實,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許許多多對父母不滿意的人,不知不覺的就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又不懂得如何去為人父母。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終生難以擺脫的命運。

沒有完美的父母 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孩子對父母有不滿意,正如父母對孩子也永遠不滿意一樣,都是可以理解的情緒。

最重要的事,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要學會時時察己,總結反省,保持溝通順暢,才能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父母有養育之恩,很多父母甚至“為了孩子而活”,但是大部分人對自己的父母不滿意,尤其是自己生活挫敗之時,談到“原生家庭”就痛心疾首,好像找到了挫敗的根源。這是因為大部分父母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養育子女,不懂得身為父母之道。

比起西方的父母,中國的父母有一類是相信“慈母多敗兒”的,也就是說,他們覺得一定要嚴格對待孩子,不能寵溺。這種嚴格,表現在物質上,就是明明可以承受的消費,卻不讓孩子享受;表現在心理上,明明可以表揚孩子,卻偏偏變成了打壓。舉個例子,孩子聽說很多同學都坐飛機旅遊了,也想坐飛機旅遊。父母可能覺得這孩子特別虛榮,這麼小就攀比,追求享受,但實際上人的天性就是攀比。這時候不要一味打壓孩子,而是換個視角看問題,讓孩子也能有一些新鮮的經歷可以與同齡人分享,而不是感覺自卑。可以帶著孩子去露營、去住民宿,一般家庭可以買得起機票就坐飛機,如果坐飛機支出太大,坐大巴也可以。總之不能一味指責孩子的虛榮心,而是要理解、體貼,幫孩子找到信心源泉。更多時候,孩子討要物質,是因為物質背後存在的心理需求。作為父母要能發現和感受孩子的心理需求,尋找合適的辦法去滿足。

不懂表揚孩子只知道打壓的父母,例子就更多了。比如,孩子考試考了90分,興沖沖回家給父母看,父母問,你們班有多少考90分的呀?原來大部分人都是90分以上。父母就嫌棄孩子。或者,讓孩子和第一名比。還有的孩子某方面突出受到老師表揚,比如踢球啊、幫助別人啊,父母就覺得這些方面被表揚沒什麼,學習好才是正途。總之,父母表面上說:“這都是為孩子好,怕ta驕傲。”實際上呢?父母將自己的價值觀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的偏見去影響孩子,不去給與孩子積極的回應,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和熱情,長此以往孩子只會產生逆反心理,要麼就是極度自卑,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

也有對孩子百般寵愛的父母,一切以孩子至上,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不管孩子做什麼都覺得是對的好的,看見孩子打個哈欠也覺得“我的孩子怎麼這麼可愛呢?”這樣的父母是很愛孩子,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可能一直很好,但孩子有可能形成一種認識:“我的父母是無所不能的”,“我是無所不能的”。然而有一天父母再竭盡全力也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了,這時候孩子可能會怨恨父母:“為什麼你們不能給我更多?”如果孩子自己發展的很好,或許還能反哺父母,最怕的是孩子一直被保護的太好,溫室的花朵,沒有自己奮鬥的能力,成年後百事不順,而已經衰老的父母沒辦法再給予更多,習慣了父母的庇護的“成年孩子”就會格外的失落。

為父母之道真是很不容易,需要一代又一代智慧的傳遞。小時候在“原生家庭”裡受傷害,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可能不知不覺複製自己被扶養的方式,不知不覺長成自己不喜歡的父母的樣子。好在現在更多的人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也有很多書籍和討論來探討為人父母之道,期望每個人從“原生家庭”受的傷害可以更小一點,可以通過自我反思和建立良好的成人關係來化解,可以減少負面模式的代際傳遞。


裴諭新


焦建萍,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
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堂”,送您華大心理精品微課。


相信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都會說養育孩子是多麼的不容易,也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說他們是愛孩子的,為了孩子花費了無數的心血,願意給孩子最好的飲食、最好的環境、最好的教育等等等等,但是說起父母的養育,總有很多人會講起父母的很多不是,更有近日熱傳的“北大高材生拉黑父母,12年不歸”。難怪有人驚呼“中國式爹媽,傾其所有,培養仇人!”且慢,這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嗎?非也,我們還知道喬布斯至死沒有跟父母和解,馬斯洛選擇不參加母親的葬禮


難道大多數的為人子女者都是“白眼狼”?

我們先來看一看養育孩子的四種類型:


1、權威型:這類父母對孩子即接受又控制,既能堅守原則,又能做到以溫和的態度來堅守原則。孩子會發展出較高的自尊和自我控制及較高的道德成熟性。


2、專斷型:這類父母對孩子即拒絕又控制,堅守自己的管教原則,但態度不會溫和。他們定有嚴格的規矩,要求孩子完全遵照,而且不屑解釋,孩子會感覺焦慮,退縮,不幸福感;遇到挫折易產生敵對感,自我調整和適應較差。


3、放縱型:這類父母即接受又容許,對孩子固然很慈愛很溫和,但是,卻不能做到堅持原則。他們把孩子照顧得很周到,卻也偏於縱容。他們往往不願意跟孩子發生對峙衝突,因此也往往推行不了家裡制定的規則。孩子可能表現得衝動,不服從,叛逆;苛求且依賴成人;缺乏毅力,且易產生不良行為。


4、溺愛型:這類父母即拒絕又容許,對孩子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 因此親子間的互動很少。導致孩子在依賴、認知、遊戲、情緒和社會技巧方面都可能存在缺陷;成年後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自我控制差。

很多將要為人父母者可能會暗下決心:“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像父母對我那樣對待我的孩子”,而更多的已經為人父母者可能會發現,自己又不知不覺中使用了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在對待孩子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父母是愛自己孩子的,但有太多父母並不懂得如何為人父母,所以武志紅說,“父母是我們最大的、終身難以擺脫的命運”。


那麼,作為成年人,我們如何理解父母,改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呢?

北大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說:發現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其實已經好了。因為看到即是改變,一旦你看到了問題所在,就會做出不一樣的行動。


其次,對此需要有一個哀傷的過程,正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沿襲父母的方式一樣,每一個為人父母者也都是沿襲了他們的父母,他們也是在發現了對父母養育方式的不滿後,做出了很大的改變,用自已認為最好的方式在對待我們。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

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但是有些時候談起父母,有些人卻對父母不滿意。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叛逆期的教育方式


叛逆期的孩子會對父母不滿意,甚至可能憎恨父母。在他們看來,一方面父母過於嘮叨,不能瞭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方面覺得父母迂腐,從來不肯定自己。


有些父母原本出發點是好的,想要鼓勵孩子,但是用錯了方式。比如總是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取得成就的時候怕他驕傲,不誇獎一味的打壓”等等。



這就會讓孩子心中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還會非常自卑,這種自卑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有些父母不聽從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哪怕孩子不喜歡,也會用“我都是為了你好”一句話讓孩子無法辯駁。


他們無視孩子的需求,雖然付出了很多,但孩子並不領情。還會覺得父母根本不瞭解自己,這時即使孩子想要和父母溝通,也會放棄,自己解決。

2、以愛之名控制孩子的人生


前段時間朱雨辰上了熱搜,就是因為他的媽媽對他的過度溺愛看著讓人難受。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錯,但是凡事過猶不及。


朱雨辰年近40歲,依然跟著媽媽生活。他媽媽幾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兒子熬梨汁,為兒子收拾屋子,做飯等等。媽媽做的菜必須都吃完。


他媽媽還干涉了朱雨辰每一段感情,只要她覺得女孩子不合適,就會教唆孩子和對方分手。


朱雨辰也反抗過,卻因為媽媽的愛而不能苛責媽媽,自己卻在酒後痛哭發問,“為什麼我年近40了,就沒有一個人願意留在我身邊呢?”


中國父母有一點做的並不好,就是在愛孩子的過程中沒有“界限感”。


孩子年幼的時候不懂事,你可以做主;但是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因為代溝,有些事情父母無法接受,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覺得不合適,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而不是不由分說地替孩子做決定。



為什麼如今的90後不願意結婚?最近有一個90後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一方面我們不想被人說啃老;一方面我們買不起房,如果依靠父母,勢必要接受父母的控制。但我們想要自己做主的人生。”

3、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有一部分孩子不願意提起父母,因為原生家庭帶給了他們傷害,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比如從小從父母爭吵、打罵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對婚姻、戀愛都心存膽怯和恐懼。


父母沒有起到一個好的表率作用。有的父母離婚之後,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會把負面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或者用軟刀子折磨孩子。



比如“你爸爸不是好東西,你要和他斷絕來往。”“你為什麼和你那不成起的爸爸一個樣!”等等。孩子會覺得這是他自己的錯。


上一輩的恩怨,不應該牽扯到下一輩。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都應該及時給予孩子關愛和安撫,避免孩子出現心理陰影。

總的來說,大部分父母對待孩子都是很好的,只是很多時候方法不對,或者愛孩子沒有界限感,總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對於孩子受到的傷害,不能及時有效地和孩子進行溝通。


當然有些孩子可能是年輕不太懂,當他們真的做了父母。就能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了。孩子和父母這兩個相愛相殺的矛盾體,如何相處一直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的永恆話題。


24幀半


父母生我和弟倆孩子,我工作後就不再花父母錢,92年結婚(父親給了不到2000元的一個存摺,我96年買房借父親6000,年終發了年終獎全還)後因母親沒工資收入也沒養老金給母親錢花,給治病,到後來送終,尤其發了年終獎幾次都是給母親。弟工作了,有幾年收入也挺高的,96年結婚父親花錢給大辦的婚禮,當時弟媳分房,父親給交了8000元押金,並花錢給簡裝(週轉房),弟結婚我給了2000,等我買房時,弟給我們1000,父母知道後命令我們送回給弟弟。弟買車,爸又跟後老伴各花1萬,弟離婚,只要了輛車,開公司借我5萬(先借7萬,我有事需用錢找他還2萬),借父親7萬多,3年多過去了,弟隻字不提,平時說吃就到父親那裡白吃飯,父親總怕他兒子餓著。弟再婚,父親又跟我提他出錢給弟買房之事。過春節什麼的,我每年給父親送很多東西,弟幾乎不怎麼花錢,可是在父親那裡從年30吃到至少初五,除非,他有事外出。總之,多年來,弟弟只知道索取父親的,父親也溺愛他,我孝敬父母多年,從未花父親一分,只有我2011年7月住過40天醫院,父親每週探望,給拿點兒吃的,後來幾次說給我花了挺多錢,怎麼也有1000吧,其實探望我五次有3次拿3小盒牛奶,2個煮的剩玉米,2個蘋果,另外,拿過小盒餅乾,怎麼也不會花到1000,我也都給他買排骨買牛肉買魚買點心等等早都還了回去,就那樣,父親還是曾幾次說給我住院花了他1000。只有過春節,給我女兒壓歲錢,我也都早已還了回去。別的沒什麼,就是我當女兒的,越孝敬他,他反倒說我沒什麼心眼,兒子不孝敬他,淨吃喝他,花他錢,他越說弟弟不傻,這讓我心裡不是滋味。


xianghonghong_ygv


“北大留美博士12年不回家”這件事,人們或許還記憶猶新。


那個34歲的王猛,從小絕對符合“別人家孩子”的特徵:高考地級市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的專業之一錄取,被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錄取為研究生……


然而,他與父母的決裂,也讓人感慨萬千: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年;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


後來他寫了一萬字長文,明著是告訴朋友如何對待孩子,其實最多的是對父母的“控訴”。


這件事雖然屬於個例,但是在當今社會,孩子怨恨父母,不滿意父母的情況卻不少。這是為什麼呢?


有書君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父母方面,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對家庭缺少責任與擔當。


有的父母年輕的時候,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好吃懶做,或者有不良嗜好,致使家庭比一般人家要貧困得多。


孩子在這種家庭長大,從小吃了不少苦,也跟著受了不少別人的歧視。因此,這樣的父母,肯定不會讓孩子滿意。


還有那些年輕時候作風不正的父母,搞婚外戀,讓家庭蒙羞,讓孩子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


有書君所住的小縣城,一個父親因為婚外情招致殺身之禍,這家的女兒因此也被男方退婚。這不能不說父母的不良行為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沒本事。


有的年輕人愛跟周圍的人攀比。別人的父母給孩子掙下了大家大業,或者父母身居要職。


孩子不動不搖成了富二代、官二代。有些孩子看到只能給自己解決溫飽的父母,心裡或許會不平衡。


沒本事,這也是讓孩子對父母不滿意的原因之一。


教育方法欠妥。


就像開頭提到的“北大留美博士”一樣,這個化名王猛的年輕人,也是因為怨恨當年父母對自己的“過度關愛”“肆意操控”等,造成自己現在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的弱點。



偏心。


在孩子較多的家庭,父母因為“重男輕女”或者其它的原因,對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偏愛。


因此,那些不被父母喜歡的孩子,不管到什麼時候,都覺得心理受到了傷害。


TA可能會想,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喜歡自己,自己真的是太差勁了。在這種心理暗示下,這個人一生可能都會陷入這種心理陰影中,不能自信地生活。


另外還有,父母當初感情不合,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身心健康受到了影響。


還有的父母,跟已經結婚後的孩子一起生活,因為他們的不明事理造成小夫妻感情不合。這些,都讓年輕人對父母心存抱怨。


二、孩子方面,不能正確對待父母的做法,也是造成不滿意父母的原因之一。


放大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父母肯定有他們做得不對的地方。比如教育方法不當,給自己成長過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作為他們的孩子,成年以後,要試著淡化這種影響,調整心態。

缺少感恩與寬容。


人無完人,父母也是一樣。他們畢竟是生養我們的人,為我們的成長,或許他們已經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得最好了。


對他們不要苛求。因為接納父母的不完美,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缺乏自食其力的理念。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雖然小時候的生活,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長大成年以後,人就要自食其力,靠自己的雙手創立一番事業。



而不要過份糾結父母沒有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那些事業成功的人們,並不一定全是靠著父母的影響與資助才成功的。


而那些“啃老”啃得心安理得的人,父母如果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會產生不滿的情緒。

有書君還是覺得,作為父母,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我們一定要不斷完善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工作上要盡心盡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較好的生活環境。


另外,也不要過份溺愛與操縱孩子的成長。


不用指著養兒防老。有孩子陪著我們慢慢變老,就是上天一種最好的恩賜。


作為孩子,在成年以後,凡事儘量靠自己。不要對父母有過多的奢望。


因為有了一代代的傳承,人類才會生生不息。我們現在雖然是孩子,但是將來也會成為父母。


個人在一種角色中,也不可能事事做得都盡善盡美。我們要原諒父母的不完美,因為這也是一種修行。


學會換位思考,多多體諒父母的不易。



學會感恩與回報。在父母年老需要照顧的時候,作為孩子,也要盡為人子女的職責,讓父母安享晚年。


有書君很喜歡這樣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願我們都能珍惜親人相處的時光。只願歲月靜好,父母子女都能怡然自樂!


有書課堂


我是在重男輕女的家中長大,我家三個女兒最小是我弟弟,父母對兒子的偏心從小就開始了,我父親是工人,那個年代你吃上玉米麵就不錯了,我弟弟吃白麵,我們三個女兒吃玉米麵,我十六歲就上班了,我每個月掙三十六元,那個時候就不算少了,我二十六歲結婚,十年,每年父母只管要錢,我結婚時我一分錢都沒有,我以為我結婚了父母就不給我要錢了,沒想到父母有事就找我要錢,我父親把退休金給了兒子,自己賣兒童玩具為生,父親住院我去看望,父親拉著我的手說叫我拿錢,我當時有雙胞胎孩子,沒有本事的我手裡就要一百塊錢,我不知道怎麼辦?我想到了死,我想跳樓自殺,我拉著我剛會走路的孩子,我有點捨不得,我把我想死的事告訴我同事說了,同事叫我不要理會父母了,那是個無底洞,父親有退休金,我聽了,不在理會父母,我姐姐妹妹我父母從來沒有給她們要過錢,後來我父母住院我經常掏錢,報銷後都是他兒子的,後來我孩子都上學,我天天過得緊巴巴的,我父親最後一次住院我真的拿不出來錢了,我就不拿,可是沒想到,我弟弟不理會我,我去醫院伺候父親,父親出院後我在弟弟家伺候我父親,我父親和我弟弟是一個家,我自己出去買飯吃,弟弟從來沒有叫我吃他一頓飯,我每次吃飯眼淚汪汪,父母不管怎麼樣,做兒女的都應該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給自己的子孫惜福,我體會到了一個人的忍耐,不和父母計較那麼多,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我現在心態特別好,兒女聽話,都大學畢業了,我從父母去世後在沒有回過家,我現在開始過我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所以兒女們不要計較那麼多,父母需要你的時候一定要去照顧,這樣你一定會鍛鍊自己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不要找任何理由不去孝敬父母,把心態擺正,這樣你就能體會一句話了,家中一老,家中一寶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陽光麗女


思想的問題,沒有誰可以有資格對任何人不滿,包括對父母不滿。你在對自己父母不滿意的同時,有沒有反思過自己有沒有讓父母滿意?愛是相互理解和包容,相互之間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也就沒有什麼滿意不滿意了。

1、對父母不滿意,是源於父母沒有滿足你的期許。這一點,可能對於出身低微、來自“寒門”的孩子們來說,感受較為明顯。可能因為家庭條件、成長環境等因素影響,爸爸、媽媽能夠給予孩子的物質、精神方面的東西有限,和其他孩子相比的話,自己擁有的東西很少,自然而然會有心理落差。說自己對父母不滿意,還可以有一定理解。但多數父母,應該也是盡心盡力,用自己全部的愛去培養孩子的。但在自己獨立、長大成熟之後,就該明白一個道理:父母已經完成了他們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其他,你想要的,你所期許的,都應該你自己去解決、自己去獲得,自己去滿足,而非對自己父母心生不滿。

2、多數年輕人和父母之間,思想上有代溝,缺乏溝通、理解。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想、觀念等是停留在原有他們有限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的事情上的。有些思想是好的,但有些思想在年輕人看來,可能根本就無法理解、不可理喻。作為孩子、年輕人,你能夠做的,就是儘可能去多和父母溝通、交流,讓他們瞭解你的想法,知道你的意圖。需要年輕人有足夠的耐心、毅力,去主動關愛父母。這也是年輕人孝敬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3、年輕人該明白的道理:人人生而不同。父母和孩子的緣分是命裡註定的,無從選擇。

沒有誰可以有資格對誰不滿。父母不會對孩子不滿,孩子也應當不能對父母不滿。所有的不滿來自於,你自己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對自己的否定和不信任,也是對自己無能的開脫。父母不該背這個鍋。

對於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歡迎留言評論~


掌玩達人


為什麼很多人對自己的父母不滿意呢?中國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之物”,以愛的名義綁架了很多孩子的獨立與自由,白眼狼不是一天就形成的。


1、 父母過度溺愛,孩子缺乏自主


天底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這份愛一旦處於溺愛,那將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過度溺愛的孩子長大後,特別自私,不懂得分享,脾氣很壞,給他再多也不會感恩。


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棄,孩子不是家長的私人物品,他是獨立自主的,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與空間。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是也應該有個限度,切莫因愛生恨,溺愛成白眼狼,到時後悔莫及。


2、思想陳舊,頑固不化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歷,父母這一代人吃了不少苦,經歷多了自然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比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工作就是公務員好”等等。



誠然父母是為自己著想,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新生事物的層出不窮,一個人的思維仍然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就會被時代所拋棄。


孩子的未來更多是自主選擇的結果,父母更多是導向而不是決定。


3、傳統道德丟失,拜金主義盛行


以上兩點主要從父母那邊找問題,當然如今社會拜金主義盛行,傳統道德觀念淡薄,孝道的丟失,家族家風建設的淡薄都會對一個人的成長不利。


如今社會,笑貧不笑娼,青少年價值觀並未形成,往往受社會不良習氣影響,出現了“長大想做網紅的言論。”


很多父母並不是很有錢,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特別是經濟上愛莫能助,很多孩子嘴上不言內心早已不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千萬不要因為溺愛而造成孩子人格的喪失,同時孩子應該體諒父母,學會感恩,雙方都要有一個溝通與交流,我想這樣的家庭才是健康幸福的。


有書知道


我覺得對父母不滿意的一般都是現在處於叛逆時期,而且人越來越長大越來越成熟之後就會感覺到父母對我們是有多麼的好。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才是這世上最愛我們的人,所以不要辜負他們要好好珍惜。

常打電話

尤其是我們出來求學和上班後,我們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見面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建議你每週有兩三次給家裡通一次電話,問一下父母的身體情況,多和父母談談自己情況,也談談心!



給父母買點東西

給家裡打電話,問一下父母的身體情況,知道父母的身體情況後,給父母買些他們需要的東西!建議你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回家一次,在回家的時候給父母!愛父母,就在點點滴滴做起!


讓自己努力

父母最不放心自己的外面在外奮鬥,所以自己要更加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找到好工作,努力奮鬥!當自己得到自己第一桶金後告訴父母,當自己漲工資後告訴父母。

回家後多陪父母

在外面求學或者工作,回家的次數不僅少而且回家的時間很短,不要回家後都給了朋友還有應酬上。應該多陪陪父母,在家的時間多為父母做點什麼,比如給爸媽捶捶背,給爸媽做一頓飯等!



愛父母

大部分做子女的都和父母沒有什麼話,關鍵在於自己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多,有些風華正茂的原因!愛父母,就多多理解父母,不要只為自己著想,要為父母想想為什麼那麼說,那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