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的最後歲月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他當年的老部下、後又成為的仇敵的老同盟會員、老國民黨員陳炯明,也剛剛結束了與廣東革命政府的第一次東征之戰,聞聽中山先生的噩耗,百感交加的陳炯明寫下了一幅公開的輓聯,表達了他當時複雜的心理狀態:

唯英雄能活人殺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

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片赤心知。

當年9月起,陳炯明粵軍集團與廣東革命政府的第二次東征戰役再次展開,到11月,隨著東征軍相繼拿下惠州、河源、梅縣、潮汕、高雷、欽廉及至瓊崖,割據潮梅、東江和海南的自詡為粵人子弟兵的粵軍勢力徹底覆滅,陳炯明避居香港,宣告下野、不問政治。

由於陳炯明平素廉節,並無多少積蓄,在港的日子始終低調,甚至有些拮据。1928年國民黨內幾大軍事集團合作的“二次北伐”取得勝利,東北易幟,全國宣告統一。這年陳炯明在陳廉伯、鐘聲、陳覺民等資助下,在香港出版了自己撰寫的《中國統一芻議》,章炳麟為該書作了序。全書分為理論、辦法、忠告三個章節,又分成統一方案、南北妥協運動、外交贊助運動、輿論一致運動等小節。陳炯明在書中大膽提出了南北妥協,當遵五色旗而不是青天白日旗,北方取消軍治,南方取消黨治,建立以聯省自治為基礎的全國政權等等方陣國策,就今天看來,有些還是頗有見地的。然書中借責備國民黨的口吻,大肆發洩了對紅色運動的詆譭和恐懼之情。。。。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國人的抗日熱潮,而陳炯明卻在港發表了《敬告國人書》,竟然無視當時已經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民族矛盾,繼續將矛頭對準蘇區政權,強調心腹大患,不在外部之日寇威脅,而在於“遍佈南方各省的赤色武裝,隨時皆可乘機爆發”,在客觀上贊同了他一貫反對的蔣介石“獨裁政府”在當時的既定政策。

1933年9月22日,因罹患腸炎,帶著對當時國內形勢的深深憂慮和對自己後半生失意生活的不甘,陳炯明走完了自己曲折而又複雜的人生之路。

陳炯明的最後歲月

陳炯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