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的最后岁月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他当年的老部下、后又成为的仇敌的老同盟会员、老国民党员陈炯明,也刚刚结束了与广东革命政府的第一次东征之战,闻听中山先生的噩耗,百感交加的陈炯明写下了一幅公开的挽联,表达了他当时复杂的心理状态:

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片赤心知。

当年9月起,陈炯明粤军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的第二次东征战役再次展开,到11月,随着东征军相继拿下惠州、河源、梅县、潮汕、高雷、钦廉及至琼崖,割据潮梅、东江和海南的自诩为粤人子弟兵的粤军势力彻底覆灭,陈炯明避居香港,宣告下野、不问政治。

由于陈炯明平素廉节,并无多少积蓄,在港的日子始终低调,甚至有些拮据。1928年国民党内几大军事集团合作的“二次北伐”取得胜利,东北易帜,全国宣告统一。这年陈炯明在陈廉伯、钟声、陈觉民等资助下,在香港出版了自己撰写的《中国统一刍议》,章炳麟为该书作了序。全书分为理论、办法、忠告三个章节,又分成统一方案、南北妥协运动、外交赞助运动、舆论一致运动等小节。陈炯明在书中大胆提出了南北妥协,当遵五色旗而不是青天白日旗,北方取消军治,南方取消党治,建立以联省自治为基础的全国政权等等方阵国策,就今天看来,有些还是颇有见地的。然书中借责备国民党的口吻,大肆发泄了对红色运动的诋毁和恐惧之情。。。。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国人的抗日热潮,而陈炯明却在港发表了《敬告国人书》,竟然无视当时已经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民族矛盾,继续将矛头对准苏区政权,强调心腹大患,不在外部之日寇威胁,而在于“遍布南方各省的赤色武装,随时皆可乘机爆发”,在客观上赞同了他一贯反对的蒋介石“独裁政府”在当时的既定政策。

1933年9月22日,因罹患肠炎,带着对当时国内形势的深深忧虑和对自己后半生失意生活的不甘,陈炯明走完了自己曲折而又复杂的人生之路。

陈炯明的最后岁月

陈炯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