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談創造力:創造力在對社會現場和現實變化的關注過程中生髮

創造力從哪裡來?創造力在對社會現場和現實變化的關注過程中生髮,而無法僅僅從藝術史的知識學習和藝術系統範疇內的思維方式中來。藝術本身的知識相對有限,社會現場的變化卻無窮無盡。因此藝術家的工作,不是在藝術系統的範圍內從事生產,而是要將社會現場的能量轉換成藝術創作的思維。過去時代的藝術家創造的表達方式都無法直接拿來使用,只能作為一種參照。因為你要說的話是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就必須去尋找新的說話方式,才能把你要說的話說得到位、有感覺,用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新的藝術語言的創造力緣由。

對我而言,藝術工作實際上是在不斷反省藝術與社會現場的關係。我曾經為北京CBD的WFC中心做了一對鳳凰,每隻近30米長,非常大。 這兩隻鳳凰由建築工人的勞動工具和工地廢料構造出來,很沉重。我在裡面藏了很多LED燈,隨著天色變暗,裡面的燈光就會慢慢顯現出來。當外界的光線越變越暗,鳳凰所攜帶的沉重現實感漸漸消失,最後看起來像遙遠的鳳凰星系。這其實是民間藝術的做法, 用低廉的材料構築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願望。 北京城裡閃耀著的光芒就是由這些勞動者用低廉的生活狀況和原始的勞動方式建造起來的。這件作品現在重新拿回來看,很有現實意義。

徐冰談創造力:創造力在對社會現場和現實變化的關注過程中生髮

今天好多領域都變得有些被動,彷彿人類的思維追不上時代的速度。經濟、哲學、歷史、宗教的舊的概念難以解釋世界的急速變異,人類思維顯得狼狽。反而是各個領域的邊緣地帶或者外圍,更有未來感和預見性,蘊藏著產生新東西的能量。當代藝術,歷史很短,不如傳統的雕塑繪畫領域那麼成熟,也不像傳統觀念中認為的那樣是最前沿、最有創造力、最有靈感的,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發展的同時不斷自我反省,自我顛覆,不斷嘗試。當代藝術是什麼?在我看來,當代藝術就是創造出過去概念中沒有,現成理論又說不明白的東西。我想,在任何領域產生價值都需要有創造力,別人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就沒有必要再做再去說。

樂平有相似的特質,我從樂平做的事當中看到它作為一家基金會對社會創造性的關注。 有一群人,他們想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但,是什麼事,屬於什麼領域,並不清晰。藝術家憑直覺判斷什麼東西值得做,這種直覺裡往往潛藏著對社會現實的體察和對新鮮動向的預判,但它的理論或具體闡釋並不清楚 。這種不可避免的模糊性、無法歸類的狀態、難以界定的概念,就像藝術創作的過程,是我在當代藝術和樂平之間發現的共通點。

徐冰談創造力:創造力在對社會現場和現實變化的關注過程中生髮

注:本文由樂平根據徐冰先生在北京樂平基金會與清華大學社會創新與現當代史研究中心合辦的“2018年全球視野下的社會創新教育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