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閒談趣更


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我說一說從內到外把死棋下活的歷史名人。所學有限,舉例一二,望指正(回答裡毛主席長征那段很好,我在寫也不如人,就不自取其辱了)。

1.秦國商鞅變法中的商鞅與秦孝公

秦孝公為君,商鞅為臣。當時秦孝公執政前期,秦國內部矛盾嚴重,外部危機四伏,國際地位低下。秦孝公力圖恢復其先祖秦穆公之霸業,無非就是想國富民安。但是憑自己的本事,做不到使秦國從一變百,於是求天下賢。商鞅,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除了為自己,也不願意看到老百姓朝生夕死。後兩人相遇,相識,相交。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推行前所未有的變法之道,這裡的重用是完全的為君(商鞅)是從。商鞅殫精竭慮,報答秦孝公知遇之恩。使秦國從“天下卑秦,婦孺老少皆上陣”到“東出天下,嬴泗彭城相王”再到“及至始皇,威振四海。”秦之強大,其根本,除了秦國君臣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此二人。國強則民自安,民奮進則國自強。

2.殺父自立的冒頓單于

冒頓,第一位統一草原的匈奴單于。冒頓在小時候雖然身為太子,但是卻並不得當時的匈奴王喜愛。在其父親頭曼單于再一次喜當爹之後,對冒頓升起殺意。但是冒頓無錯,如果不明不白的殺掉自己的兒子,匈奴未來的繼承者,那不利於後日的統治。於是,他派冒頓出使月氏。冒頓前腳剛到,頭曼單于的大軍旋即而至,月氏人怒火中燒,欲殺冒頓洩憤。知道國內外形勢的冒頓為了保命便顧不得打招呼,偷了馬就走,但是做賊不易,被發現了,月氏派兵來追,冒頓一人一馬一路砍殺,逃出城外。城外是頭曼的大軍,回去也是死。冒頓索性往東跑,冒頓知道東邊是那個叫秦國的國家,草原的部落不敢過去,但是冒頓自己也不敢靠的太近。他在這一點點土地之間遊蕩著。草原的部落很多,小部落更是不計其數,冒頓不甘心從此過流亡生活,於是又是一馬一刀白天選個好地方躲著,晚上去草原收小弟。草原人素來以強者為尊,憑著仇恨與勇猛,倒也收服了一些小部落。有了點名氣的冒頓被他父親知道了,他父親叫他回去。冒頓狠下心回去,他不知道這是不是計策,可能是良心發現,也可能真的是草原強者為尊。他老爹不但沒殺他,還給他了士兵讓他帶領。實力壯大的冒頓也是給力,為了保命也是替他老爸一路打打打,搶槍搶。慢慢的在軍隊中威望超過了他的老爸。這個時候他老爸想搞他也來不及了。後來,冒頓殺掉了頭曼單于,自封單于。但是國內死棋活了,草原國際的死棋沒活。這時東胡強大,聽說匈奴換了新的話事人就想來提刀來看看。奉行著能白拿就不流血政策,先派人來要跟隨冒頓出名的那匹馬,冒頓給了。好小子,懂事。又派人要冒頓的老婆,冒頓又給了。恩,乖巧,此子可欺。隨後就時不時的派兵搶槍匈奴的東西,冒頓都是嘿,你打我,我送禮,你還打我,我在送禮。直到後來東胡認為冒頓不過是個沒用的人。於是打也懶得打了,派人跟冒頓說,我很喜歡你們匈奴與我們之間的那塊一千里的空地,你給我吧。這下冒頓不給了,說土地乃國之根本,別說一千里地,就是地上的一粒灰我都不給。隨即舉全國之兵,進攻東胡。還在家裡等著冒頓送轉讓合同來的東胡人做夢都沒想到,冒頓來是來了,不過不是來送轉讓合同的,而是來籤死亡契約的。冒頓一口氣就滅掉了強敵東胡,然後驅逐了月氏。時值中原內亂,十八路諸侯伐秦,冒頓收復了被蒙恬佔領的匈奴土地。草原不管大小部落,不是被消滅就是打到喊投降,自此,草原第一次國際統一。可以說冒頓下活了自身、國內、以及草原國際的棋。


軍師狗頭


柴榮的高平之戰就是一個把死棋下活的案例。

講柴榮之前,先前情提要一下,唐末黃巢起義,把大唐南方的基地都攪亂了,大唐不可避免走上了滅亡。此後, 天下迎來了五代十國的歷史,簡單點,就是中原有五個朝代更替,外圍還有十個小國割據。

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叫後周,開國皇帝是郭威。郭威只當了三年皇帝就死了,皇位傳到了他的義子柴榮身上。

柴榮不是郭威的親生兒子,他能當皇帝,全靠郭威的親兒子都被人殺死了。另外,柴榮不是武將出身,歷史記載,他以前還販過茶葉來養家,長大後也沒有在軍隊歷練。在軍中沒有自己的親信,也沒有威望。

第三,這是一個講究槍桿子出政權的人,一個士兵操縱長官的時代,趙匡胤的龍袍加身,在以前就多次上演。比如郭威就是被部下擁戴。

第四,五代十國很多都是二代而亡。

瞭解這些,才能瞭解下面的故事,才能知道柴榮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死局。

登基後的一個月,割據太原的北漢皇帝劉崇發兵南下,北漢還聯合了當時的遼人。

收到消息後,柴榮準備反擊,並且還要親征。

柴榮很清楚,這個時候必須要勝,如果一敗,自己的江山就不保。

而且必須親征取勝,因為如果不是自己親征,而是別的將軍打贏這場仗,他回師之日,極有可能就是奪位之日。

“劉崇幸災樂禍我朝有大喪,欺負我年少新立,想趁機吞併天下,這一次,他一定親自南下了,我不能不去!”

這時候,朝中出現了一個很怪異的聲音。

宰相馮道站出來反對。

馮道號稱不倒翁,五代裡,他曾經給四個朝代打過工,服務過十個皇帝。

這說明,此人非常善於判斷形勢。

聽說柴榮要親征,馮道表示不太合適。為了說服馮道,柴榮說道:“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領軍出征,我怎麼敢偷安呢?”

馮道直接回道:“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唐太宗呢?”

直接懟了回去!而且發生在馮道身上,這太奇怪了。馮道這個人從來不是直言極諫的人,而是見風使舵的人,連他都敢直接懟柴榮,可見,沒有人真把柴榮當皇帝。

柴榮臉紅了,他明白自己並沒有權威,他強行撐場道:“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如泰山壓卵而已!”柴榮漲紅了臉,聲調徒然高了三分。

“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山呢?”

滿朝發出低聲的議論,充滿著對這個新皇帝的質疑跟輕視。

事情已經走到了一個死局:如果服軟,那誰都知道他可欺負,只要有一個強人出現,他就得讓出皇位。

柴榮沒有選擇,他站了起來,宣佈:朕意親征,多說何益!

但是,柴榮只是避免了慢性死亡,他把自己放到了一個急性的,更為危急的地步。

如果親征失敗,結局也只有一個:國滅身死。

柴榮無疑清楚這一點,他急需一場勝利。

調集軍隊,柴榮出汴州急行北上,當時通事舍人鄭好謙看柴榮有些心急,好心勸了一句:“對方氣勢很盛,最好不要急於進軍,應該靜觀其變,尋找時機再出擊。”

柴榮一聲斷喝:“你怎麼會說這些?快說!這些話是誰教你的,說出來,你可以不死,不說,必死無疑。”

柴榮這一句是蒙的,結果這位鄭好謙不經嚇,一問就招了,是是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教他說的。

原來軍將也不願意迎敵!

柴榮將兩人關了起來,繼續北上。

十日後,柴榮終於碰到了北漢的軍隊,一交戰,北漢就開始撤退。

柴榮畢竟是新人,沒有什麼經驗,一看對方後退,當場下令:全軍出發,追擊劉崇。

結果中了劉崇的誘兵之計,大軍被北漢跟遼國的軍隊半圍了起來。

如果正常下去,柴榮必敗。因為北漢軍團大概有四萬人,而柴榮是二萬人,而且還是勞師遠征。

這時候,北漢的劉崇出了一個昏招,他看到柴榮的兵馬太少,就跟遼人說:你們在旁邊看我怎麼破敵就好了。

劉崇的算盤是這樣的,自己是三萬兵,對柴榮有優勢,遼國的一萬是來幫忙的,要是讓他們出力太多,自己付出的酬勞就更多。所以,乾脆不用遼兵。

遼兵一聽,得,那我就看熱鬧吧,把一萬兵馬撤走了。

劉崇決定發起攻擊,最先衝出去的是北漢猛將張元徽。

他一衝擊之下,柴榮的軍隊就亂了。

柴榮的右軍中,率領騎兵的 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率先逃跑了,何徽本來是個好同志,此時正率領步兵在後面列陣,可敵人沒碰到,先被退下來的友軍騎兵衝了個七葷八素。一看情況不妙,何徽扔下自己的步兵,緊跟兄弟,也溜了。

剩下在戰場的一千多步兵看領導都跑了,自己要跑,可惜沒長四條腿,於是,連兩條腿都不要了,紛紛解去鎧甲,丟下兵器,跪在地上,對著劉崇的方向高喊萬歲。

右軍頃刻間瓦解。

這一切全看在柴榮的眼裡。他的耳邊不僅迴響著自己的步兵在向對方山呼萬歲,似乎又響起了那天大殿之上的聲音.

"朕將學太宗,橫掃天下!"

"不知陛下做不做得了唐太宗?"

"朕將如泰山,力壓劉崇!"

"不知陛下當不當得了泰山呢?"

馮道嘲弄的聲音就在耳邊,輕蔑的笑容就在眼前。

一個劉崇不能敵,何以當太宗?首戰就一敗塗地,何以稱泰山?

柴榮進入到死局,一交陣,自己一方就潰敗了一半,自己的兵朝著人家喊萬歲。這是亡軍之象。而亡軍之後,必是亡國!

血漸漸地從心臟湧上柴榮的大腦,降兵萬歲的聲音漸行漸遠,喧譁的戰場於柴榮突然變得安靜,整個世界只剩下了簡單的選擇。

現在,沒有什麼可以倚靠,沒有什麼可以期待,只有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上帝救自救者。

拔劍,縱馬,柴榮躍出重重禁軍護衛的中軍,衝向了正激戰的前線。

若是太宗重世,便是此人,若是泰山降臨,便如此勢。

柴榮沒有別的方法,也沒有任何的策略,他剩下的只有勇氣,一種死也死在戰場的勇氣。

這一看上去絕望的舉止突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看到最高領導身先士卒衝出去後,擔任警衛工作的一位將領對著左右喝道:

“主上危難如此,我們難道還怕死嗎?”

說話的是誰呢?正是後面的北宋皇帝趙匡胤。說完,趙匡胤並沒有緊跟著柴榮衝出去,反而轉身,去找了另一個人。

趙匡胤找的人是張永德,此人是柴榮的妹夫,時任殿前都指揮使。

拍馬趕到,趙匡胤對著張永德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對方初戰告捷,志驕意滿,此時,只要拼死一戰,一定能擊破對方?”

“怎麼破?”

“張都尉部下射術精湛,請張都尉領部下戰領高地放箭,我引部下近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張永德的軍職比趙匡胤的高,但聽完對方的計劃,他意識到,這是正確的應對。於是,他馬上表示同意。

柴榮在前,牙兵在後,張永德居高遠攻,趙匡胤率眾近搏,這一支本來殿後圍觀的後軍衝到了最前面。

此時,風越來越大,強勁的南風橫掃高平的高原,注意還是南風,這意味著周兵是順風攻擊。而漢軍是逆風攻擊。

據記載,劉崇在發動攻擊前,還颳著東北風,等東北風轉成南風,主管天氣的北漢司天監建議:正是攻擊的時候。

不知道司天監根據那本皇曆做得判斷,當時,旁邊的一位學士憤而起立,告訴劉崇,可以將這位司天監拉下去斬首,逆風豈是可戰的時候。

對於懦生的建議,劉崇給出了乾脆利落的回答:老措大,別胡說八道傷我士氣!(老措大相當於文化界的屌絲)

從某種意義來說,作戰跟種田一樣,是看天吃飯,不遵守自然規律,不看天氣預報是要吃苦頭的。

被迎面刮來的大風迷亂了雙眼,北漢的士兵看到了一位天子身著黃金鎧甲奮劍而來。接著,他們看到了讓他們更為驚恐的事情。

在對方陣地的上空,雲氣翻卷,隱約可見龍虎的影像。

王者降臨高平。

劉崇對此一無所知,不久前,他還叫人捧出了酒,與諸君痛飲了一小會。一嬴錢就開始消費,這是賭徒的第二個思維模式。

等他發現賭局還沒結束時,他緊急下令張元徽再次發起衝鋒,準備通吃對方。

這一次,一定要活捉柴榮。

張元徽迎風而上。他剛接受了劉崇的褒賞(可能還喝了酒),工作熱情高漲,可經驗告訴我們,持續作業容易出事故,疲勞駕駛有風險(可能還是醉駕)。尤其是一匹疲勞的馬。

也許是連續高強度衝刺,也許是迎來吹來的風靡了眼睛,張元徽的馬剛衝到對方前面,一個踉蹌,摔倒在地。張元徽沒能爬起來,被一哄而上,不講體育精神的周兵就地斬殺。

據記載,張元徽的部下非常勇猛,冒死衝上來,搶走了張元徽的屍體。可也就僅此而已。

正如風向轉變一樣,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

劉崇慌了,這位老前輩是個沙場菜鳥,職業水準停留在靠數人頭來判斷勝負,衝鋒又不看風向,可他最大的弱點是他脆弱的內心。

這是一個內心軟弱的人,他沒有柴榮那種遇險而上的勇氣,在碰到困難時,唯一的想到的辦法是退縮。

看到張元徽倒下後,為了又快又省的結束戰鬥,劉崇做出了一個決定:揮動紅旗撤退。

紅旗一出,本就膽怯的漢兵一鬨而散,撤退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踩踏事件,不少漢兵棄械投降,跑過去的一千多原周朝步兵比較糾結,上午剛跳到北漢陣營,連新的軍服都沒領到,現在又要向原單位投誠。

兵敗如山倒,倉皇后退的劉崇到這時才想起了同志,向遠處一望,剛還擠滿遼兵的高地已經空空如也。

遼兵已經走了。遼兵是懷著一肚子氣跑到高地的,自從被劉崇劃定為圍觀群眾後,他們就一直在觀戰。看到劉崇敗退時,他們沒有猶豫,沒打招呼,直接撤了出去。

劉崇幾乎陷入了絕望,在這一天黃昏的時候,劉崇總算把自己的隊伍又歸到了一處,三萬多兵馬只剩下了一萬。領著這一萬兵馬,劉崇渡過一條淺河,重新列陣。

只要天一黑,對方就不敢貿然過河急攻,只需要一晚,就可以重新穩住軍心。

這是劉崇最後的希望,可人得意時多是電影,二小時拉倒,倒黴起來,就是連續劇,一波接一波,且高潮多在後面。

此刻,一支全新的精力充沛的周軍出現在戰場。

率領這支部隊的是河陽節度使劉詞。

這是一位老將,平時睡覺都穿鎧甲,永遠是一副準備上沙場的樣子,可就這樣的劉詞依然落在了柴榮的後面。

這天下午時分,劉詞終於趕到高平,最先遇上的也不是柴榮,而是從前線逃回來的樊愛能、何徽。這兩位難兄難弟也算有出息了,下來後沒多久,就被柴榮的使者追上了。

“兩位將軍莫跑,我軍已經反敗為勝了。”

兩位將軍哈哈大笑起來,騙誰呢。

笑完,這兩位也挺有人生目標的,直接就奔周軍的輜重去了,可算是跑路不忘搞經濟。據記載,把管物資的文官李谷都嚇得跑到山裡躲了起來。

搶了一通之後,他們碰上遲到的劉詞。

“劉將軍,你來遲了,我軍已經大敗,就我們逃了出來,剩下的已經解甲投降了。”兩位好心將戰狀通報給劉詞。

我軍敗了?!

聽著不遠處傳來的震天喊殺聲,劉詞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但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

就算敗了,我也要到前線看一眼。

來到前線的劉詞喜出望外,己方不但沒敗,還佔盡上風,柴榮不僅身體健康,還幹勁十足,更好的是,劉崇比較頑強,還搞了一萬人組織了防線。

總算給我留了一波啊。劉詞同志年紀大了,這可以說是他最後一次參與大戰了。

劉詞馬上率領他的河陽軍投入到戰鬥當中,這支新力軍發揮了實力充沛,幹勁足的特點,一鼓作氣突破了劉崇的河岸防線,徹底擊碎了劉崇最後的妄想。

劉崇逃跑了,他本來是逃不掉的。

深夜,高平西北面通道,江豬嶺。

夜色下,一位老人出現在荒野的山路上,其人面色蒼白,鬍鬚打結、分叉,再沒有往日那樣自信的縹緲。我不說,你絕對猜不到這就是北漢皇帝劉崇同志。

行至江豬嶺,狼狽不堪的劉崇終於鬆了一口氣,望望四處平靜的荒野,他不禁露出一絲淒涼的笑意。

柴榮啊,柴榮,要是你在此處設兵,我劉崇那裡還逃得出去。

此情此景,頗似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恨敵不設伏,當然,諸葛亮是設過伏的,而柴榮同樣是設過伏的。

柴榮是一位軍事鬼才,在看似冒進的進軍中,早就埋好了伏筆,在今天早上出擊前,他就派出了一支小分隊守在江豬嶺,只可惜守路的周兵聽聞前方兵敗,自個逃跑了。這證明,好的計策如果沒有好的執行也是白搭。

懷著僥倖的心情,劉崇越過了江豬嶺,逃離了戰場。但這還不是勝利大逃亡。

跑到半路,劉崇迷路了。老劉也在河東混了十多年,怎麼路痴到在自己的地盤附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無奈之下,只好抓了一位老鄉在前面帶路。

在老鄉的指引下,劉崇走了一百多里路,在天亮的時候,劉崇的鬍子止不住顫抖起來。老鄉老鄉,背後一槍,你把我領到那了?!

再往前走二步,不是太原,而是晉州。周將王彥超就在那裡。

憤怒之下,劉崇一刀結果了帶路的鄉親,緊急調頭,往北奔去,這下總算找對方向了。

據記載,劉崇換了身粗布衣服,頭戴斗笠(估計是從老鄉那搶的),還變更了姓名,自然旗子什麼都不打了,一路上相當低調,常常跑到一個地方,拿起筷子還沒夾起菜,就不得不丟下筷子翻身上馬,因為周兵已經追來了,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風聲鶴唳了。

經過數日亡命狂奔,劉崇終於回到了太原,回來時,他已經氣力全無,只能伏在馬上。能逃回來,全靠胯下這匹馬了。劉崇為了感謝一路載他回家的馬,專門修了一座馬廄,裝修很豪華(飾以金銀),伙食水平很高,參照三品官的餐飲標準(食以三品料)。還封了一個“自在將軍”。據記載,這匹馬是契丹人送給他的。

這是後漢最後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第二年年底,劉崇因為羞憤難當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劉承鈞接過父親的旗幟,這位青年總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基本上沒有動過逐鹿中原的念頭。

守住太原,過節時能給劉知遠上炷香,這便是北漢唯一的希望。

而柴榮則把屬於自己的死局下成了活局。這一戰之後,柴榮做穩了江山,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搞起了改革,雖然因為生病早早去世,雖然後周的江山被趙匡胤奪走了。但是,五代亂世的終結可以說,是從他這一次大勝開始的。

本文大部分摘自腦洞歷史觀在今日頭條的專欄《五代十國的梟雄們》,其文一百萬字,全景講解五代十國的歷史。


腦洞歷史觀


諸葛亮的兩次聯吳抗曹,都堪稱是把死棋下活的典範,尤其是第二次,更堪稱是武侯政治藝術的傑出表現。


在曹軍大舉南下,舉著差不多“解放荊州城,活捉劉玄德”的旗號的時候,劉備帶著殘兵敗將惶惶不可終日,形容他是喪家之犬都不為過。在這個時候,魯肅以憑弔劉表為名義來到劉備軍營。而諸葛亮則抓住機會,順勢前往柴桑,在孫權大營內大展口才,說服孫權和弱小的劉備結盟,一起阻擊曹操順江而下,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此而定。

如果說第一次孫劉聯盟是諸葛亮抓住孫權的橄欖枝因勢利導的話,夷陵之戰後兩國再次結盟就是他真的做到審時度勢後忍辱負重。要知道,孫權方面讓蜀漢丟掉了荊州,失去了關羽和一半以上的精銳,甚至皇帝都死在了東征後。



而劉備在世的時候,為了對抗孫權,竟然破天荒地在曹操死後派人前往鄴城弔唁。在這種條件下,諸葛亮放下成見,和對抗了很久並且吃過大虧的孫吳放下成見,繼續聯合,這就很見其政治才能了。

正是這種遠見卓識,才讓蜀漢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矣”的危急關頭走出困境,同時將禍水東引, 使得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在東線主動向吳國進攻。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實在是千載難逢。


青言論史



五代十國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不只是把死棋下活了,還是又把活棋下死的任性人物。

說起五代十國,大家熟悉的可能也就是五代第一明君後周世宗柴榮還有結束五代十國的宋太祖趙匡胤。

其實李存勖也是五代十國的一個超級猛人,他打下的巔峰後唐可以說是“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甚至有可能比趙匡胤提前幾十年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可惜最後草草落幕。

為什麼說李存勖是把死棋下成活棋,又把活棋下死的呢?

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這個猛人戲劇化的一生。

李存勖的老爸是晉王李克用,是唐末的實力軍閥之一,跟當時同樣是軍閥後來滅唐的朱溫是不死不休的敵對關係。

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是為後梁太祖。李克用的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更何況兩個老虎還有仇。

李克用與朱溫開始了大戰,朱溫稱帝建立梁朝自然要消滅這個割據勢力。李克用是打著興復唐朝的名義,並且堅持用唐朝的年號,要消滅這個偽朝。

雙方大戰以後,朱溫的後梁佔據了優勢。在這個關鍵時刻,李克用竟然病死了,風雨飄搖之際李存勖開始閃亮登場。

李存勖繼承父位時年僅二十四歲,外有後梁大軍咄咄逼人,內有因為主帥病逝新主登基的軍心不穩情況,還有族內兄弟長輩因為不服發動的叛亂。

按常理來說,李存勖當時一個24歲的毛頭小子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基本上就是被殺領盒飯的節奏,成為史書記載下的一個可憐蟲罷了。


然而李存勖可沒有這麼簡單,先是取得監軍張承業還有父親養子李存璋等人的支持,然後先下手為強設計擒殺了意圖叛亂的叔父李克寧和父親養子李存顥等人,先把內憂給解決了。

對外戰爭上李存勖更是顯示出其天才的一面,親自領軍作戰,屢戰屢勝力壓後梁大軍,解了晉國危機。(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後來還兼併了河北,生擒了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二人。

劉仁恭曾為李克用的部下,李克用對其有著知遇之恩,最後背叛了李克用。李克用臨死時還念念不忘這個叛徒。

最後李存勖將劉氏父子獻於晉國太廟,劉仁恭被押解到代州,以刀刺其心臟所流的血來奠祭李克用之墓,最後斬首。

之後的李存勖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壓著後梁打。朱溫失敗以後,被其子朱友珪趁虛而入弒殺。

917年契丹南下,李存勖以少勝多大敗契丹,穩固了北方邊疆。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天佑二十年為同光元年,繼續沿用“唐”為國號,是為後唐。同年世仇後梁被李存勖所滅。

之後李存勖又平定了前蜀。

當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大有統一天下之勢。

李存勖年僅24歲時繼位,本是內憂外患的死局。沒想到卻是一個猛人,硬生生把一盤死棋下活,更是有著結束亂世席捲天下之勢。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李存勖完成了間接弄死朱溫,滅掉後梁、大敗契丹、活捉劉仁恭三件大事以後,又把一盤活棋給下死了。

認為已經高枕無憂的李存勖之後開始安於享樂了。(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他喜歡看戲所以終日與戲子為伴,並將朝政荒廢。

李存勖最後糊塗到竟然不考慮為他打天下將士們的功勞,反而大肆封賞戲子。最終人心向背,引發了兵變,混亂中被一隻亂箭射死。

文武雙全的李存勖,征戰了十幾年,將一盤死棋下成了大好的活棋。最後卻快速墮落作死,將這盤好棋又下成了徹底的死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宋安之


亡國之死局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將朝堂留給了襁褓中的太子,自己帶著大軍親征北方遊牧民族瓦剌。狐假虎威的王振為了表演“衣錦還鄉”,竟擅自改變行軍路線,繞了個大遠去其家鄉炫耀。造成軍糧供應短缺,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全軍覆沒,其中包括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當朝要臣,英宗被俘。

消息傳回北京,有言國之將亡者,有言南遷者,諸人皆恐慌失措,這是一盤死得不能再死的棋了。

力王狂瀾,扶大廈於將傾

當此亡國之秋,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隨後于謙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全權組織北京保衛戰,捨生忘死於北京九門之外力抗遊牧鐵騎,反敗為勝!于謙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但也因此樹敵眾多,後來因奸臣構陷,被奪門之變重新繼位的明英宗錯殺,天下為之鳴冤。

于謙死後,其屍骨被養子歸葬於杭州西湖。西湖,這個濟濟名妓與文豪的地方,得以有幸埋葬忠骨。記得一次出差到杭州時,因為時間很趕,只能在晚上半夜來到西湖邊的于謙祠,當看到於忠肅公四個字時,內心油然充滿無限敬意,大丈夫,當如斯。


當年明月: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瓦爾登的船伕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案例很多。要說咱們就說說最經典的——世界歷史上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最經典案例,非“長征”莫屬。

波瀾壯闊的長征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對於長征的歷史背景,和長征過程中的兇險,我們有必要相互探討一下。

1933年5月,長城抗戰已經結束,反動派與日本關東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賣國協議,日軍暫時慢慢消化已經侵略的北方土地,減輕了對反動派的軍事壓力。



反動派在蔣總裁的“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指導下,在前四次圍剿紅軍失敗的情況下,調集大軍展開第五次圍剿。為了第五次圍剿,反動派準備充分,規模空前。反動派大肆向歐美列強貸款,購買軍事物資和訓練精銳部隊。

蔣總裁成立“南昌行營”,親自坐鎮指揮,聘請外國軍事顧問,手下大將雲集(顧祝同、陳誠、蔡延鍇、陳濟棠、薛嶽等名將)。調集一百萬以軍隊,直接參戰軍隊達到五十萬。另外兩百架以上飛機,火炮機槍大量裝備。



蔣總裁和反動派妄圖四面圍剿一次性消滅紅軍主力。在軍事實力嚴重不成對比的情況下,中央紅軍損失嚴重。這時對於中央紅軍和蘇維埃政府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危局,反動派的包圍圈和封鎖線,時刻都可能將紅軍扼殺在瑞金。

紅軍領袖們,以大智慧、大勇氣,做出了向西長征、北上抗日的戰略決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偉人詩歌寫的豪邁輕鬆,但是長征不是請客吃飯,長征的困難不是一個“艱苦卓絕”就可以用概括得了。



長征每走一步都要付出鮮血的代價,面對的是數倍敵軍的圍追堵截,和前途未卜的惡劣生存條件。第五次圍剿時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11萬多人,長征向西突圍時剩下8萬多人。突破三道防線後,反動派軍隊在湘江設下更嚴密第四道防線。“湘江之戰”悲壯豪邁,紅軍以血肉之軀,鋪就了前進道路。這時中央紅軍減員到3萬多人,仍然是一個死局。


遵義會議,紅軍少做休整,確立了毛的領導地位。遵義之戰過後,紅軍的戰術風格開始出神入化,“四渡赤水”、“飛渡瀘定橋”、“強渡大渡河”一個個都是戰爭史上的經典案例。翻越終年冰封的大雪山,走過沼澤叢生的大草地,走在前面的先遣隊在用白骨累累為同志們指引方向。缺衣服、缺藥品、缺食物,掉隊就意味著死亡。

除了與敵人的飛機大炮作戰,還要與內部的分裂行為做鬥爭,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紅軍征服了20多條河流;紅軍把20多條山脈踩在腳下;經過12個省份,攻取了62座城市;平均每週一小仗,每月一大仗。終於,中央紅軍用兩年時間兩萬五千裡的征程,打破了戰略上被動局面。



到達陝北的時候,中央紅軍出發時的8萬多人,減員至不到1萬人,“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紅軍的地獄之行,成功將“轉戰西北、北上抗日”的戰略構想,變成了現實。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壯舉。


1936年10月,甘肅,紅軍幾大主力勝利會師,陝甘寧根據地成為革命聖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選擇了我黨,我黨成就了中國。


爾朱少帥


先說一個把贏棋下輸的人。再說一個把死棋下活的人。

西漢最貧弱的失敗有二:一是建國之初,二是漢武帝后期。

西漢最強盛的時期有二:一是漢武帝即位之初。二是漢宣帝時期。

然後再說誰把贏棋下輸,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即位之初,經歷了文景之治。國家政治清明,國富民強,國家蒸蒸日上。

漢武帝卻差點把大漢搞滅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立誹謗罪,夷族連坐罪。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壓榨盤剝百姓,創立人頭稅。

漢武帝為斂財,還賣官鬻爵,死罪可花錢免死。

漢武帝還傾盡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

漢武帝后期,國力吏治腐敗,餓殍遍野,盜賊四起。人口減半,相當於今天死了7億人。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還沒滅掉匈奴。

下面,再講把死棋下活的人——漢宣帝劉病已。


漢宣帝在這個爛攤子上,整肅吏治,使政治清明。發展經濟,減免賦稅。使經濟恢復,人口增長。徹底打敗匈奴,匈奴首領單于到長安,朝覲大漢天子,向大漢稱臣。漢宣帝在西域設置都護府,是華夏政權第一次對西域行使國家主權。


漢宣帝時期,漢朝國力疆域達到鼎盛。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漢文帝使漢朝賦予了華夏靈魂,而漢宣帝則讓大漢華夏挺直了脊樑。炎黃子孫因此也被稱為漢族。


楊朱學派


看到這個問題,立刻就想到了一人,一個以一人之力,鎮住整個天下,讓權臣不敢篡逆,讓敵國分崩離析的人。一個比江左梅郎梅長蘇更加風采照人的宰相,談笑間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這人就是被稱為“江左風流宰相”的東晉謝安,

謝安字安石,因為常年隱居於東山,又號東山居士,謝安隱居期間士族之中就流傳著一句話“安石不出,如蒼生何”,可見天下對他出仕的期待。雖然萬眾期待,可謝安不為所動,謝安平生志向在於歸隱山林,享受生活。和他交往的也都是名僧名士,每日遊山玩水,吟詩作賦。

謝安生於烏衣巷豪門謝家,王、謝兩家是東晉最頂級的豪門,以謝安的所作所為,放浪形骸,通常是要被罵為紈絝子弟的。但謝安沒有,謝安隱居隱得風流瀟灑,做起官來也風流瀟灑,還把風雨飄搖中的東晉治理得井井有條。

公元359年,謝萬出兵北伐前燕遭遇大敗,隻身一人討回東晉,隨後被免為平民,謝家子弟多有牽連。為了維持謝家的地位,謝安只得放棄隱居生活,出仕為官,從此以一己之力,肩負起了虛弱的東晉。

當時的東晉,內有恆溫兵權在手,隨時有篡逆的可能,外有前秦苻堅虎視眈眈,立志南征。風雨飄搖,人心浮動,無論內憂還是外患都足以讓東晉遭受滅頂之災,東晉已經成了一盤死棋。謝安出仕後,實行“鎮之以靜”的方針,勸導百官,穩定朝政。不管多麼緊急棘手的事情,謝安總能做得從容不迫,好像依然是在遊山玩水一樣,於是人心漸漸穩定。

公元373年,大司馬桓溫引兵入朝,在城外大擺鴻門宴,並放出口風,他這次是要“誅王謝,移晉鼎”!殺掉謝安和另一位重臣王坦之。趕去迎接的大臣們,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室的存亡,就取決於此行。王坦之嚇得全身冒汗,手裡上朝記事用的手板都拿反了。只有謝安,一如既往,從容不迫地逼問桓溫:“桓公!我聽說那有道的諸侯,當為國家鎮守四方,您卻為什麼置兵於帳後呢!”桓溫一下子怔住,原本他以為已經把朝廷這些人都嚇住,皇帝至少也得封他做個攝政王。但謝安的從容鎮靜卻讓他摸不透朝廷的底,半天不知如何對答。終於,桓溫換上了和藹的笑容,拉住謝安的手攀談起來,把滿朝的文武看得目瞪口呆,東晉這一場危機也終於度過。

如果說,這一回是謝安以文人的膽色和風流,挽救了東晉的話,那麼10年後的淝水之戰,它所左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東晉王朝,而是整個天下,甚至是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了。

公元377年,面對日益強大的前秦,謝安不顧眾人的議論,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負責長江流域的防守,還全力支持謝玄組建北府軍。

公元383年,苻堅帶著百萬大軍南下,聲言要一舉吞滅東晉。東晉一片震恐,只有謝安鎮定自若,指派謝玄、謝石帶八萬北府兵迎敵。但謝玄心裡一點底氣都沒有,去找謝安請示仗怎麼打,謝安淡淡的說了句朝廷另有安排就不再出聲了。謝玄又讓張玄去請示,謝安卻已經去山中別墅遊玩了,完全沒有一絲大戰前的緊迫。直到很晚才遊玩回來,然後向謝玄等人面授機宜。

當年十二月,謝玄和苻堅在淝水決戰,根據謝安的謀劃進行部署,大勝苻堅。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才淡淡地說:“沒什麼,小兒輩破賊了”。

淝水之戰勝利後,苻堅憂憤而死,前秦隨即瓦解,重新陷於部族割據的混戰局面,東晉外患解除。挾大勝之威,謝安又脅迫坐鎮荊州上游,對建康形成巨大威脅的桓玄轉移到揚州,徹底解決了桓氏家族這個內憂。

內憂外患解除,雲淡風輕之間,謝安把東晉這盤死棋下活,然後在權力聲望都達到頂峰的時候又主動退位,重新去過他的隱士生活了。


古今之言


縱觀歷朝歷代,凡是成就大業者,都會有從陷入絕境到絕處逢生的經歷。下面例舉一些我個人覺得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故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秦王嬴政:

秦莊襄王在趙國做質子期間與趙姬一起生下了嬴政。做為一個質子的兒子嬴政並沒有得到太多重視。後來秦莊襄王回秦,嬴政與趙姬母子繼續留在趙國做人質。後來嬴政回到秦國後開始了他在秦國的政治生活。嬴政從13歲繼承秦國王位直至22歲開始“親理朝政”,可以說在這期間基本就是一個傀儡政府,此時的秦國朝政基本由相邦呂不韋把持,並且長信侯嫪毐發動了叛亂,可謂是處竟艱難。後來嬴政除掉了呂不韋與嫪毐,並且重用李斯、尉繚等人,終成天下一統的霸業。


二、漢高祖劉邦:

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然而軍隊實力遠不及項羽的劉邦卻先行打進了咸陽,為此項羽非常的惱怒。劉邦面臨與項羽惡戰的危機,而此時劉邦的實力跟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一旦開戰,劉邦必將全軍覆滅。為此,劉邦只得拱手讓出咸陽,並且通過項羽叔父項伯的說情來化解這場危機。即便如此,劉邦還是差一點命喪於鴻門宴的酒席之上。而後來劉邦通過重用張良等人,終於戰勝了項羽,最終贏得了帝位開創了大漢幾百年帝國。


三、漢昭烈帝劉備:

劉備在征戰之初連個像樣的根據地都沒有,身邊除了關、張、趙三位將領而並未有像樣的謀士。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於沒有軍隊四處寄居的狀態。劉備在意識到謀臣的重要性後,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最終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四、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之初,身為太子的李自成自知戰功和威信都不及秦王李世民,所以一直心有忌憚,並且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後來李世民於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並迫使唐高祖李淵讓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政變。

五、偉大領袖毛主席:

1934年10月,由於受中央內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此時的中央紅軍在國軍的“圍剿”之下處境非常危險。於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領導決定開始紅軍長征。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最終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為後面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

由於歷史上這樣的人物實在太多,所以就不再多舉了。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


暗夜思考


皇太極就是這樣的人。皇太極一舉扭轉努爾哈赤後期的軍事、政治、經濟危機,並將清朝建設強大,具備與明朝決戰逐鹿天下的能力

你估計會詫異,皇太極有這麼厲害?確實是這麼厲害。我把他上臺前後的內外形勢、如何打破包圍圈,如何瓦解旗主,如何讓後金成為大清一一介紹下,你就明白了。

1、嚴重的內外形勢

皇太極接手努爾哈赤的攤子,基本是個爛攤子。

內部旗主坐大,離心力很強。比如打半島,阿敏就想獨立。

而且長年戰爭,八旗士兵傷亡較大,生活水平下降,上下不滿之聲很多。

遼東漢人被超經濟剝削,逃跑、暴動逐日增加。整個生產基礎在瓦解。

在外部,明朝合縱連橫,蒙古部落、半島王朝都在參與封鎖,東江、關寧兩鎮的軍隊不時滲透,招降納叛。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可以說皇太極上臺,面臨的就是內憂外患的形勢

(皇太極)

2、破局的三年

面臨這麼嚴重的內外形勢,如果通過整頓內部進行破局,基本會引爆定時炸彈,提前完蛋。所以只能通過處理外部。

皇太極上臺後,首先發兵進攻半島王朝,取得大的勝利,劫掠的物資、獲得的貿易權,足夠緩解一陣了。

之後馬不停蹄的寧錦會戰,作戰不利,士兵傷亡嚴重,內部不滿加大。為此皇太極默不作聲。

抓住袁崇煥下臺的時間,西擊林丹汗,獲得戰略緩衝。到這時,在左右兩翼開拓了戰略空間,一定程度上打破封鎖,軍事威望也得到了提高

(己巳之變)

袁崇煥督師遼東後,壓力陡然增大,逃人迅速增多。而且袁崇煥秣兵歷馬,隨時可能發動總攻。在此只有劍走偏鋒,長驅直入進入明朝內地,一舉打破明朝的戰略部署,扭轉了對明朝的戰略劣勢。

3、安內與稱帝

有了對外的軍功,自然容易讓上下信服。安內就逐步可以了。

己巳之變的巨大軍功與阿敏的作戰不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處置阿敏自然是水到渠成。

大淩河戰役是僵持戰,莽古爾泰的不尊,自然也成了被處理的對象。

(大淩河絞肉機)

軍權進一步集中,政權進一步改革軍事改革、軍事裝備更新也讓軍隊戰鬥力提高其迴歸就是到了皇太極手裡。

西擊蒙古,察哈爾投降;南略中原,明朝腹地疲憊;東江諸將投降後金。蒙漢進一步稀釋了八旗顯貴。

到1636年代善在皇太極面前跪下的一刻,皇太極成了大清的皇帝,開啟了征服天下的進程。

總結:

皇太極上臺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他通過戰爭打破外部危機,確立權威。並引入蒙漢權貴、精英稀釋八旗旗主,進一步整頓內政,推行軍事革新,逐步確立集權。讓偏居一隅的後金成了具備爭霸天下的大清王朝。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