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時代,產業地產的春天來了?

7.31調控新政出臺後

深圳“二次房改”政策綱要接踵而來。

雖然具體落實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去檢驗,但無論如何,在改革開放即將迎來40週年、98房改20年之際,房地產市場真正迎來變局,“長效機制”邁出實際而堅定的步伐。

1.從支柱產業到保障屬性

從98年房改開始,過去的整整20年裡,房地產可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成為拉動投資和需求的支柱產業,也為地方財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房地產為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啟了“資產性收入”的巨大窗口,讓房價成為牽動萬千國人的熱點話題。

功過無從評說,但這樣的時代,已經走到了尾聲,迴歸民生和保障屬性,實行多渠道多層次的供給側改革,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居其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從指導方針到路線圖,已非常清晰。

2.從增量為王過到存量時代

98房改伊始為商品房市場開啟了歷史性窗口,釋放出巨大的住房需求,而城市化進城和持續寬鬆的投資環境,讓房地產在二十多年裡,如瘟疫一般蔓延神州大地。

廣圈地+高負債+快週轉成為合大房企搶佔市場的三板斧,銷售成為贏得現金流和利潤的唯一手段,併為持續的高週轉提供源源不絕的彈藥和燃料。

但隨著城市化進城和人口紅利拐點的到來,存量住房人均面積超過40平米,商業和商辦面積趨於飽和,銷售導向的高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中國房地產,正在迎來“存量時代”。

3.從營銷導向到運營致勝

市場的變局,加上國策導向,促使各路發展商紛紛轉型,如業內龍頭萬科,已經摒棄“專注住宅”這一堅持了二十多年的戰略定位,變身“城市配套服務商”並進一步下沉為“城鄉發展建設服務商”。

其他領先房企,如恆大、如碧桂園,則將發展的觸角延伸至產業地產、特色小鎮、科技創新、甚至是農業發展等更多的領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業地產,成為幾乎所有大型房企重點佈局的新版圖,而持有型物業的比重不斷提升,也讓發展商的經營重心,從銷售,向運營快速轉變。

嚴格來說,產業地產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也不是一個新生市場。

伴隨著改革開放催生的早期的各種工業區、開發區,再到後期各地開花的產業園、科技園,產業地產甚至先於房地產的起步,只是限於市場規模和政策限制,並沒有引起主流市場的關注。

而國內如張江高科、華夏幸福、天安中國等,也已經在產業地產領域深耕多年。

隨著大量開發商的進去,產業地產所面臨的壓力和問題,也在凸顯:

首先規模的放量:

各地政府和供地政策的加持,加上大量發展商的進去,讓本來平靜有序的產業地產市場急劇放量,據不完全統計,光深圳,未來可測量的產業空間供應將超過億級規模,如果加上環深圳如東莞和惠州,更是不敢想象。

如此大規模的供應,在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城市產業變局中,如何有效消化並實現應有的發展、社會和企業效益?這是未來所有產業發展商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

其次是模式的創新:

從產城融合到特色小鎮,從智慧園區到生態平臺,這兩年關於產業地產的概念層出不窮,但這一切,只能說“在路上”,具體的發展成效和各方的效益,尚有待評估。

並且從各個園區的發展定位和後期運營服務提議來看,存在明顯的同質化現象,一方面,新進企業跟隨先行者亦步亦趨,這是必然;另一方面,產業地產的成功,有別於傳統房地產市場。

除了基礎空間和服務,還關係到城市變遷和空間演變、產業發展乃至行業規律和趨勢、企業不同階段的痛點和需求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和洞察,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鉅的過程。

再者是人才的短缺:

無論任何一個行業或產業的發展,除了資金和資源的投入,知識儲備和增量能力、以及人才的豐盈,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越來越主導的因素。

隨著大量企業和資金的進入,產業地產迎來大開發的局面,但這個行業的人才儲備,以及新知識新經驗的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最顯著的短板。

在這樣的市場和行業背景下,有廣電集團和灣區對話傳媒發生的“粵港澳灣區產業品牌計劃”可謂適逢其會。

以廣電媒體資源和傳播平臺為基礎,聯手灣區知名園區和行業先鋒,樹立品牌標杆,輸出先進模式,增進知識流通,打造對話平臺,對區域產業地產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多有益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