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擔憂是一種病,得治!

過度擔憂是一種病,得治!

每年的7、8月份,都是全民的度假日,在這段時光中,火了熱情,燒了激情,濃了親情,溫了友情,親了愛情,拋了煩惱,棄了孤獨,廢了壓力。

打開朋友圈:海浪、沙灘、山野、梯田……小編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是度假旅行的成員。其中一位朋友出發的時候我還親自將他送去車站,不料,第二天就接到他的電話傳來了噩耗——剛到達目的地不足一個小時,由於腿部受傷骨折即刻返程。再次見到他時是在醫院的病床上,他的情緒似乎不太穩定,所以就多陪他聊了會兒。朋友無疑是訴說著抱怨、懊惱之類的話,小編我也是在一旁耐心地傾聽和安慰。

朋友期間說到了一個情況引起了我的好奇:朋友有每天長跑的習慣,似乎堅持地還不錯,他提到在這次意外受傷之前至少半年的時間,每次在跑步時都會莫名其妙地擔憂自己的腿腳會不會受傷,不成想擔憂就真的發生了,真是點背!

過度擔憂是一種病,得治!

其實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剛學會騎車時,遠遠看到路上有個坑,對自己說千萬別掉進坑裡,但果不其然,非常精準地掉入坑內;

叮囑孩子不要忘帶作業,到了學校時,發現偏偏沒有帶;

當你直行過十字路口時,總是希望不要遇到轉彎的車輛過來,可是正好在你將要通過路口時右轉來一輛車。

這就是常說的“怕什麼來什麼”,這種現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來,越是擔憂,就越是在強化。著名的墨菲定律對此解釋得非常到位:“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總是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過度擔憂是一種病,得治!

擔憂這種心理現象是有它存在的正向作用的,一般人們會用擔憂來讓自己做好一定的準備,去防禦一些危險或者意外,這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小編需要重點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過度擔憂這種情況,嚴格意義上來講,過度擔憂可以理解成“廣泛性焦慮”情緒多數罹患這種焦慮情緒的人們會把自己描述成“一生都是擔憂的人。”

他們對自己的問題也持矛盾觀點,一方面認為自己需要對未來做些準備,同時他們也感覺到擔憂給自己帶來了傷害,他們也需要阻止這種擔憂。而處於過度擔憂狀態的人們會經常出現疲勞、心神不寧、容易激惹和失眠等症狀,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一定的影響。

過度擔憂是一種病,得治!

廣泛性焦慮情緒問題的運作機制是怎麼發揮作用呢?

近年的認知行為理論的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過度擔憂的人群普遍存在三種認知歪曲方式:

1、歪曲的自動思維。如糟糕至極的信念“我就要失敗了,可怕的事情馬上就要來了”;黑白思維“我是個情緒容易波動的人,我從來沒有好過”;過度概括化思維“我沒辦法控制我的脾氣,我處理不了任何事情”。

2、適應不良的假設。如“擔憂和焦慮是危險的,緊張不安是軟弱的表現,我不希望別人看到我的擔憂,如果他們知道我這麼緊張,肯定會拒絕我”。

3、功能失調性圖式。如生物學危險性“擔憂就意味著我生病了”;恥辱性“人們會嘲笑我”;控制性“我不能對事情完全掌控的話就會失控”;拋棄性“我會被拋棄”。

過度擔憂是一種病,得治!

那如果你長期處於過度擔憂狀態中,並且也深受其擾,應該怎麼去應對?

心理諮詢是最有效途徑,另外認知行為流派的心理諮詢師會為你提供以下幾條有效策略和實用技術:

1、 降低喚起水平。當你的身體處於被喚起的時候,你極有可能感到焦慮,這個時候可以通過深呼吸和肌肉放鬆訓練來調節,這個技術會幫助你的喚醒水平變得平緩。

2、 識別和麵對恐懼。有意識去分辨和理解煩擾你的具體情境、感受和想法,在此基礎上你有可能會重新修正再次面對這些情境時的你的內在體驗方式。

3、 修正思維方式。努力去覺察和訓練修改你的負性思維方式,打破原有的一套關於生活的認知信念,使之變得更加現實和公平。

4、 學會如何處理擔憂。學會區分建設性和非建設性擔憂,學會如何接納侷限性和與合理的不確定性在一起,嘗試以一種非評判的方式來欣賞和享受當下的此時此刻,並關閉讓你時常處於壓力之下的急迫感覺。

5、 發展“情緒智力”。許多擔憂者感到管控自己情緒方面非常困難,通常會被情緒所淹沒,既無法理解當下的情緒,又對情緒無能為力,所以要學會與自己的情緒“有意義地在一起”感受情緒給生命帶來的豐富意義。

6、 成為問題的解決者。

擔憂者會製造出大量的並不存在的問題,但是他們又迴避去解決他們可以處理的問題,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基於能讓他們感受到擔憂的迴避性經驗所製造出來的大量焦慮,所以成為注重現實的和建設性的問題解決者非常有必要。

過度擔憂是一種病,得治!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合理地表達和抒發擔憂是幸福生活層次化的催化劑,注意千萬不要讓過度的擔憂打擾到了當下美妙的假日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