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卻越來越焦慮了?

Panny-小婧


很多人說,緩解焦慮的好辦法就是去做事情。然而當我們投入其中,可能會體驗到一種“越努力越焦慮”的感覺,這究竟是為什麼?實話說,這也曾是我的困惑之一,後來我在TA溝通分析的理論中找到了答案:


TA溝通分析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創立的心理學流派,後由心理學家凱勒提出的“驅力”概念進一步豐富了其理論。“驅力”有五種,分別是:“要完美”“要討好”“要努力”“要堅強”和“要快”。“驅力”的大致意思是說:只有你做到如何如何,你才是好的。那麼“驅力”是如何讓我們“越努力越焦慮”的呢?


通常,這和“要努力”的驅力有關。一個人小時候,對養育者的依賴是很強烈的。有時候,養育者在不經意間,可能會多次重複這樣的話:你要努力學習,不然我就不喜歡你了。這句話對於年幼的孩子影響是很大的,孩子為了繼續得到大人的照料,會迫使自己“努力”,也就是順從了“只有你努力,你才是好的”這句話——“要努力”的驅力就這樣起作用了。


伴隨孩子的成長,這種機制的作用會重複無數次,以至於長大的我們只記得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卻忘記了為什麼要這樣做——“努力”變成了一件不需要思考的事情,一件應該的事情。


而一個人一刻不停地努力,是不可能的。一旦有所停頓,焦慮就會莫名地出現,因為停止努力,則意味著自己是不好的,無法得到別人的愛。當然,這通常無法在我們的意識裡有所覺察。我們能感覺到的是,必須一刻不停地努力,然而疲勞讓我們停歇,一停下來,我們就會焦慮,所以會繼續努力,然後又疲勞……週而復始,感覺心裡永遠不踏實。



“要努力”的驅力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


1. 莫名其妙地失敗

按照常理,努力必定會帶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努力”的人卻幾乎無法完成什麼事。在做成之前,總會有莫名其妙的事情出現,比如:考試之前生大病、工作面試因遲到而失敗。一旦成功了,也就意味著“努力”至少可以暫時停止了。為了一直“努力”下去,只好不讓自己做成事情。


2. 成功之後,不停歇

還有一種可能,允許自己成功,但絲毫不停歇,馬上去開始其他方向的努力。或者,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功了,就繼續去努力。這樣的人在事業上會取得比較大的成就,但同時一刻也停不下來,會極度疲勞。然而一旦休息,心裡就會有焦慮出現,所以會繼續努力,在疲勞和焦慮之間來回切換,疲憊不堪。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要努力”指的是“只有你努力,你才是好的”,而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努力學習和工作,兩者的用力方向是不同的。有時候,感覺“要努力”的驅力就像一句咒語,讓人停不下來,也踏實不下來,好像休息一下都是罪過。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自己本來就是好的,這不取決於我是否努力,努力的目的在於加速自己的成長,而並非用來證明我自己是不是好的。共勉!



歡迎【關注】我,心理識堂,與你分享有關心理學的知識與見識。

心理諮詢師大盟


因為您是用努力緩解焦慮,反而會越來越焦慮。焦慮是對未來事情的擔憂,擔心未來的某一天會如何如何,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用不停的努力,來緩解焦慮。實際上,不需要刻意緩解焦慮,只需要活在當下即可。因為未來的事不可知,人為未必能改變。如果事情朝著壞的方向發展,我們做好盡人事聽天命就可以了,沒有那一個人是一直筆直的站著的,他需要躺下休息,同樣,沒必要一定要讓壞事不發生。



踔厲前行


焦慮是一種對沒有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擔心,害怕,假想。當產生焦慮時,為了避免焦慮我們會做出各種相應的行為來減輕焦慮。越努力越焦慮一般來說是通過努力的方式來減少焦慮的現象。

通常用來應對焦慮的措施基本上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所以焦慮情緒會反覆不斷的出現,如果努力只是應對焦慮的一個措施,那焦慮不會因為你努力而消失。相反還會不停的出現。不停的去用努力來應對焦慮,就會出現越努力越焦慮了。

很多人為了完成一件事情,達到一個想要的目標而去努力。但往往忘了了努力的初衷,被焦慮的情緒所幹擾,在緊張,焦慮的情況下去努力,看似是在努力的行為會因為過分焦慮驅使,讓自己進步的過程變成了減輕焦慮的工具。

結果變成,努力是為了減輕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焦慮被一次次激發出來,就變成了惡性循環,發現自己很努力了依然很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