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申請專利,看國外金融巨頭如何擁抱區塊鏈

區塊鏈

區塊鏈最積極的佈局者,或許是怕被替代的金融業。

扎堆申請專利,看國外金融巨頭如何擁抱區塊鏈

本文編譯自Coininsider。

在福布斯公佈的全球佈局區塊鏈技術的 50 家上市大型公司排行榜中,銀行等金融機構佔據前 5 席。可見,與“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概念相悖的傳統金融領域,似乎正颳起一股擁抱區塊鏈的浪潮。如今,全球各大金融機構紛紛加入區塊鏈技術專利戰,試圖在這一新技術中搶佔先機。

我們將以 5 家金融巨頭為例,通過其專利申請來探究國外傳統金融機構如何擁抱區塊鏈技術。

摩根大通(JPMorgan)

這個龐大的美國銀行機構表早在 2013 年便開始關注並佈局區塊鏈,足以看出其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

今年 5 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披露去年 10 月份摩根大通提交的專利申請。文件中顯示,摩根大通正為一個基於分佈式賬本的支付系統申請專利,該系統將使用區塊鏈技術記錄交易和存儲數據。

在專利申請中如此描述該系統:

在一個實際應用案例中,使用分佈式賬本處理網絡支付包括:1. 向支付受益人發起支付指令的支付發起者; 2. 支付發起人銀行在對等網絡上發佈並將支付指令提交給分佈式賬本的支付方式; 3. 支付受益銀行在對等網絡上發佈並向分佈式賬本提交支付指令; 4. 支付發起人銀行通過支付發起人銀行內部系統驗證和處理支付並借記發起人賬戶。

摩根大通表示,跨境支付往往必須在負責處理交易的銀行和結算所之間發送大量信息。由於代理銀行、消息傳遞網絡和清算中介在支付流程中可能會出現延遲,進而會導致交易緩慢。而該系統允許實時結算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來改善現有系統。

不久之後,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公佈摩根大通的另一項專利申請,即利用區塊鏈進行資產或債券支持的虛擬收據管理系統。

正如專利申請中所提到的:

“虛擬收據”是資產或債務支持的電子代幣,可為投資者、經紀人、託管人和清算公司提供一種手段將基礎資產或債務以數字的形式,在分佈式系統上相連接,以實現所有權跟蹤和轉讓、交易清算和結算、資產來源,分配和證券化、以及可在分佈式系統上促進的其他此類市場過程。

由於虛擬存管收據將被歸類為代幣,因此將受到 SEC 的嚴格監管。

有趣的是,摩根大通的高管 Jamie Dimon 曾多次公開標榜“比特幣騙局”論,並表示,如果在他的團隊,不論是誰交易比特幣,他都會將其解僱。比特幣投資者是愚蠢的,某天終將會付出代價。

迪拜國家銀行 (National Bank of Dubai)

今年 3 月,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最大的銀行集團之一迪拜國家銀行將區塊鏈技術視為打擊支票欺詐的手段。

為提高支票發行的真實性,國家銀行與阿聯酋 NBD 集團合作開發系統。該系統使用唯一的二維碼對支票進行檢查,並將檢查記錄存儲在區塊鏈上,也就是所謂的“支票鏈”(Cheque Chain)。

時任銀行首席執行官 Abdulla Qassen 表示,“阿聯酋 NBD 集團致力於探索這項創新技術的商業用途。在試驗階段成功之後,開始向全國客戶推出支票鏈。這是該地區第一家提供此服務的銀行。”

迪拜在採用區塊鏈技術方面態度一直都很積極。阿聯酋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 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曾宣佈“阿聯酋 2021 年區塊鏈戰略”,目標是讓阿聯酋在區塊鏈技術應用方面成為世界領先國。他表示:

到 2021 年,聯邦一級的政府交易將有一半會使用區塊鏈技術。該項技術將幫助我們節約時間、精力、資源,並且大部分交易能實現即時交易,同時能以符合公民生活工作習慣的方式進行。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在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創新領域,美國銀行正成為最積極的銀行之一。

今年 4 月,美國專利商標局公佈的專利信息顯示,該公司試圖為一個已獲得許可的區塊鏈技術申請專利。該技術將現有的數據存儲平臺整合到單一安全網絡裡,減少具體用戶數據的存儲位置數量同時,能夠提高整體效率。

該系統可供企業和服務提供商使用,並允許他們在必要時訪問數據。正如該專利中的描述:

它將與多個服務提供商聯繫,個人或企業可以在區塊鏈上安全地存儲與服務提供商相關的所有記錄,並允許服務提供商提供對所述記錄的安全訪問權限,但提供商只能訪問他們被授權的具體記錄。

截至今年 1 月,美國銀行已申請或者獲得至少 43 項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相關專利,這使其在該方面領先於 IBM 和其他支付公司。

高盛(Goldman Sachs)

5 月,投行巨頭高盛宣佈將開始使用內部資金代表公司客戶交易比特幣期貨。此外,高盛還將“創建自己的、更靈活的無需交割的遠期產品,並提供給客戶”。

高盛高管 Rana Yared 解釋說,當客戶表達‘比特幣是一種替代的價值存儲,因此想持有比特幣或比特幣期貨’的意願時,該項目“與他們產生共鳴”。這是銀行業的重要一步,因為客戶的交易期貨在當前的加密世界中是前所未有的。

與此同時,高盛首次聘用加密貨幣交易員 Justin Schmidt 來負責數字資產部門,以幫助其引導客戶對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資產的興趣,並增加客戶在這方面投資的機會。

圈投資(Circle Invest)

在高盛交易比特幣期貨不久前,有“美版支付寶”之稱的支付金融公司 Circle 上線數字投資平臺 Circle Invest 。

Circle Invest 為散戶投資者提供 CircleTrade 的渠道,CircleTrade 是該公司的公共交易平臺。目前,該應用程序支持 BTC、BCH、ETH、LTC 和 ETC,為投資者提供免佣金交易。

由於閹割了絕大多數成熟應用的複雜功能,該應用程序被宣傳為“實際圍繞投資而不是趨勢建立的應用程序”,並被公司進一步倡導為“廉價且簡單的投資加密和數字資產”。

今年 2 月,Circle 宣佈收購加密貨幣交易所 Poloniex。Poloniex 是最早提供以太坊交易,也是最早突破 10 億美元日交易量的交易所。可見,Circle 在加密貨幣領域的版圖逐漸擴大。

美國運通(American Espress)

今年 3 月,支付服務巨頭美國運通提交一份區塊鏈支付系統的專利申請。

該系統將用於為兩個交易實體之間搭建支付平臺,並使用交易請求作為代理。具體而言,這將可以拒絕或批准發送到基於區塊鏈的數據庫的支付請求,且同時考慮包括風險分析在內的安全驗證。

若付款被批准,結算便會得到處理,付款人和收款人賬戶將相應地對資金進行調整。同時,平臺將使用區塊鏈上的數字錢包,交易雙方直接進行交易,無需藉助第三方支付平臺。

該專利指出,“基於點對點的支付網絡可實現傳統支付網絡的大多數功能,並能逐步實現其他服務和功能。”

此外,根據福布斯公佈的全球佈局區塊鏈技術的 50 家上市大型公司排行榜,中國工商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等都對於區塊鏈技術態度積極。

銀行巨頭對於區塊鏈技術如此感興趣,動機似乎也不單純。美國央行首席信息官 Catherine Bessant 曾表示,“獲得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權是很重要的,這可以保障我們的地位。雖然我們目前並不清楚區塊鏈的商業用例是什麼。”

可見,銀行金融機構紛紛加入區塊鏈技術專利戰,更多的是想在這場區塊鏈遊戲中處於主導地位。但無論是真創新還是假參與,金融巨頭已然意識到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區塊鏈將為整個金融系統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銀行發力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公司有哪些差異?

網事風雲

2018-07-27 19:27收藏11評論2金融地產

扎堆申請專利,看國外金融巨頭如何擁抱區塊鏈

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金融領域各個業態如銀行、保險、資管等等都在面臨一些調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P2P的爆雷潮也讓業界風聲鶴唳。然而不管傳統金融領域還是新金融,現在都把金融科技放在非常重要的戰略高度。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生物識別以及正在興起的區塊鏈都在改善著金融效率。

提到金融科技,人們都把它與新金融聯繫起來,這個概念是互聯網公司以及新金融行業先提出來的,他們也最早把金融科技做成戰略轉型方向,很多做金融科技的新金融公司也獲得了資本的認可。在最近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螞蟻金服新一輪融資140億美元,創下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單筆私募融資金額;京東金融融資約130億元人民幣,投後估值約1330億人民幣;51信用卡在香港上市,市值百億港元;為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品鈦也剛剛在美遞交了招股書。在此之前,還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融資或者上市。雖然這些公司規模大小不一,但足以顯示金融科技依然是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

作為金融體系老大哥的銀行,在金融科技大潮中的受關注度遠不及這些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企業。銀行做金融科技,有多大的投入,跟互聯網公司相比,又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銀行對金融科技投入也很大

也許銀行打心眼裡看不上這些年興起的P2P等新金融業務模式,但對於金融科技,銀行顯然不敢怠慢。不只是互金公司,銀行對於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在這場金融科技浪潮中也在著力佈局,尤其是大中型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並不比新金融領域少。

2015年底至今,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相繼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即興業數金、金融壹賬通、招銀雲創、光大科技、民生科技、建信金融科技,開發金融技術來服務自身業務,也做技術的對外輸出。

扎堆申請專利,看國外金融巨頭如何擁抱區塊鏈

現在銀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做金融雲和金融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保證銀行IT系統構架的平穩,提升銀行的金融信息化能力,提供各業務環節的解決方案,並對中小金融機構輸出IT開發與技術能力。

銀行高層對金融科技的重視度早已有之。工行董事長易會滿曾表示,金融科技是最近幾年投入最大的領域之一,是工行轉型的關鍵。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2017年度業績發佈會上笑稱:“近些年來傳統銀行一直備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折磨,現在我們可以說,老銀行也要顛覆它們了”。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則將招行定位確定在“金融科技銀行”。

這些銀行並非光說不練,確實在金融科技上下了不少功夫。工行在2015年發佈了首次提出e-ICBC戰略,現在發展到3.0版本。2017年3月,工商銀行完成七大創新實驗室的組建,包括數字化銀行創新實驗室、區塊鏈與生物識別創新實驗室、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互聯網金融創新實驗室、雲計算創新實驗室、主機平臺網絡、機房設備創新實驗室和基礎設施信息科技創新實驗室。

建行在今年4月推出了無人銀行,個人業務可實現機器辦理,複雜業務也可通過視頻系統提供遠程櫃員諮詢服務。無人化的實現,背後依靠的是生物識別、語音識別、數據挖掘、機器人、VR、AR、全息投影等技術的集合。

招行此前發佈了個人手機銀行APP、掌上生活APP,智能投顧應用“摩羯智投”內嵌在APP中。近日招行又針對企業級用戶發佈了第三個APP,即企業APP。企業在轉賬的時候都是需要硬件的支持來確保安全。而招行發佈的企業APP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對公移動端免KEY支付。

擺脫對硬件證書KEY的依賴,招行的替代解決方案是“智能實時決策引擎+手機數字證書+生物識別”。所謂智能實時決策引擎是一個數據化的線上解決方案,從企業用戶的設備關係、交易對手、時間、地點、網絡、頻率等二十多個不同維度構建反欺詐模型,進行用戶行為畫像,根據決策結果啟動不同等級的核身策略,如密碼、動態碼、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遠程人工核身等,來保證安全。招行交易銀行部副總經理季劍平對虎嗅表示,此前金融科技包括大數據、生物特徵識別等技術等,在手機端的對公服務方面基本沒有應用,此次企業APP算是對招行金融科技做了一次集大成。另外,企業APP也通過標準化API接口和雲服務平臺,拓展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相關的高頻化非金融應用場景。

由此可見,在互聯網系金融科技公司的步步緊逼下,以及螞蟻金服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的示範作用下,銀行也在努力發展金融科技。目前招商銀行總行的信息技術部門人員數量已經超過4000人,達到一家中型互聯網公司的規模。

在技術人員的規模上,工行、建行這兩家國有大行的技術部門人員要更多。

互聯網公司關注的技術,銀行大多也比較關注。大數據、雲計算、AI、、區塊鏈、生物識別、活體檢測等與金融相關的技術,以及銀行底層的交易系統、支撐業務的IT構建等,現在的銀行系統都在涉獵,在具體的技術佈局上與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差別不大。

例如在金融IT系統方面,起步較早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為中小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金融信息雲服務,已經與近400家金融機構建立信息系統建設合作關係。

大數據風控方面,互聯網企業在風控模型中經常使用的社交數據、網絡行為數據等,銀行也在應用。招行總行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夏雷對虎嗅表示,銀行對於社交類數據應用也比較廣泛,在應用推薦、風控等方面都有價值。例如用戶之間相互轉賬的數據,反映出的社交關係比微信朋友圈的社交關係更真實,用在推薦、風控等方面,會有比較高的權重。目前招行對於大數據、雲計算、AI、區塊鏈這些技術都有深入研究。

智能營銷方面,互聯網公司做得比較多,銀行也在涉獵。金融壹賬通近日推出了Gamma人工智能營銷解決方案,涵蓋線下尋客、線上拓客和全面智腦三方面,與互聯網公司相比,其特點在於線下的能力,在銀行網點內,可以基於人臉識別、姿態識別、自然語言多輪對話、智能文本閱讀理解等技術, 把客戶的線下活動數據化、智能化、自動化,幫助銀行員工掌握營銷機會。

可見,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誰也不想落伍。長期以來人們把互聯網公司作為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銀行則是傳統的代名詞。年輕人甚至很少去銀行網點辦業務了。不過在金融科技的大趨勢下,銀行也在推進線上化、數據化、技術化、年輕化。在金融科技的競閤中,互聯網公司與銀行各有各的優勢。

與互金出身的金融科技相比,銀行的金融科技有哪些特點?

現在以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為代表的公司把金融科技作為了最主要的發展方向,通過金融技術的開放來發展新的商業模式,想把金融科技的輸出作為未來收入的主要來源。

相比之下,銀行的金融科技,主要責任是服務本行的金融業務,幫助獲客、風控、優化用戶體驗、降低運營成本。金融科技企業可以弱化自身自營的金融業務,但銀行作為持牌機構,發展金融科技是為了強化自己的業務。未來的行業格局,會是金融科技公司向銀行賣技術賣服務,銀行自己也做金融技術,也從外部購買金融科技服務。

現在的大中小銀行基本都與金融科技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去年銀行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此起彼伏,工行牽手京東,建行重新擁抱阿里,百度與農行合作,中行與騰訊也進行了戰略合作,招行則戰略入股了滴滴。

除了戰略合作,銀行本身也需要發展技術,以免喪失技術創新能力,不過自研技術肯定是投入巨大的,小銀行基本是採購IT技術與設備。中型銀行大多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開發,規模較大的銀行則是以自主研發為主,同時採購少部分技術。這既是為了保障創新能力,也是業務需要。

招行總行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夏雷對虎嗅表示,目前招行使用的技術大部分是自己開發,如指紋識別、網絡安全措施等涉及到核心競爭力,都是自己開發。而像大數據這種技術,需要隨自己的業務發展而進行不斷地挖掘,事前根本不知道要挖掘哪些東西,這種技術體系就必須由自己來構建。靠外部來建根本建不起來,無法滿足業務需求。只有少量的比較單一、穩定、變化不大的技術,如人臉比對等,可以通過外部合作或者引進來完成。具體來說,進行人臉比對這個過程,不僅是將兩個圖像進行對比,還需要把人臉圖像數據庫建起來,把客戶端掃描系統建起來, 還需要活體檢測技術的配合。這些技術由自己開發來完成。判斷兩張臉是不是一個人,這類技術可以通過引進來解決。風控方面,也會少量使用第三方技術廠商開發的風控模型,但會依據實際使用情況做修改。

小型銀行技術開發實力有限,資金投入有限,技術需求的解決主要靠引進和購買。中型銀行也做技術的開發,不過更多會選擇與技術公司合作。如南京銀行上線了“鑫雲+”互聯網金融平臺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是與螞蟻金服合作開發的,螞蟻金服的雲計算、SOFA中間件、OceanBase數據庫、大數據平臺等向南京銀行進行技術輸出,搭建了線上業務端的核心繫統、網貸系統、理財系統、聚合支付系統、產品系統以及大數據平臺。南京銀行通過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建設的“鑫雲+”這個平臺,再向中小銀行輸出平臺的能力。

銀行優勢在變現能力與線下資源

與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服務相比,銀行的金融科技優勢在於變現能力強,銀行本身的借貸、支付清算、投行業務、理財等等,都可以作為金融科技的變現手段。互聯網企業的技術輸出與金融科技變現,目前來看還在探索階段,盈利模式還未明確下來。通過收取技術的開發費、服務費來形成收入顯然過於老套,跟軟件廠商賣系統一樣。

現在A股市場上上市的銀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如長亮科技、潤和軟件,2017年營收分別只有8億元、16億元。靠賣解決方案很難形成較大的營收規模。能否按金融科技推動的交易規模來收取佣金,現在還不能確定,需要看技術輸出過程中客戶對於技術的依賴程度如何。

此外,銀行在線下金融場景方面有優勢。互聯網企業在發展線上金融業務與技術能力方面優勢明顯,但在大量的金融線下場景,銀行掌握著更多的資源,其經驗、數據、對業務的理解都更有優勢,這使得銀行在做線下業務的技術解決方案時,有更好的基礎。

金融壹賬通副總經理邱寒認為,雖然現在金融線上的部分越來越大,但看相關的統計數據,百分之八九十的金融業務還是發生在線下,這樣傳統金融出身的公司有天然的優勢,更貼近傳統金融的日常業務,更瞭解傳統金融的場景,更懂線下的流程。線下的流程其實非常複雜,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只有懂得了才能提升效率。

銀行做金融科技,挑戰在C端數據、決策機制以及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

雖然銀行在金融科技上有諸多優勢,但現在的事實是,螞蟻金服估值已經達到1500億美元,人民幣估值在1萬億左右。與銀行股的估值相比,僅次於工行、建行、農行,與中行市值相當。這顯示了資本市場對於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公司更加看好。

與螞蟻金服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銀行做金融科技,也要直面自己的弱勢和不足。

用戶規模和用戶活躍度方面有不小差距。互聯網公司尤其是頭部公司的用戶規模和用戶活躍度優勢明顯,銀行相比要差不少。微信月活近十億,支付寶活躍用戶8.7億,這種規模優勢是銀行體系沒法比的。招行零售客戶中,活躍用戶為1億多。

這應該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我們平時用微信支付寶很多次,用銀行的APP最多是為了轉賬免費。與互聯網公司相比,銀行缺乏規模足夠大、用戶足夠活躍的C端產品,對客戶服務的線上化程度也有待於加強,因此在C端用戶數據方面不夠豐富,在用戶畫像上可能不及互聯網系金融科技公司更加精準。銀行在C端的數據主要是消費數據與信用數據。這樣,互聯網公司的金融科技,在C端、線上方面,有銀行無法匹敵的優勢。

在高端技術人才方面的吸引力可能也是個問題。與金融業務的擴張依賴資本不同,金融科技的核心是人,人才是金融科技取得技術突破的關鍵。銀行與互聯網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都很大。但對於技術人才來說,銀行的吸引力很難勝過專門的技術類大企業。在技術人才的薪資方面,銀行薪資不低,不會比一般的互聯網企業差,但還是沒法跟BAT搶最熱門的技術人才。技術企業在期權激勵方面更加靈活,但銀行可能很難給到。相對互聯網公司來說,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對人才的吸引力在於工作的穩定性更好,以及一線城市的戶口等隱性福利。

另外,在機制上,互聯網企業的結構更加扁平化,決策機制更靈活,在用工、內部項目孵化、人員晉升等方面靈活性更好,對創新項目失敗的容忍度接受度更高。銀行大多數是國企,在機制上不如互聯網公司靈活。現在銀行業意識到這一點,也在做一些改變。如工行董事長易會滿曾表示,要尊重科技金融的發展規律,建立有別於傳統銀行的用人激勵機制、運營模式、研發機制等。招行也在內部設立了創業基金,對內部創業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提升對失敗的容忍度,在制度上保證原有崗位不會丟。但與互聯網公司的高度靈活相比,銀行的機制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相關閱讀:

https://www.toutiao.com/i6577128281206686212/

https://www.toutiao.com/i6581804012620743175/

https://www.toutiao.com/i6580859157069431310/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