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燒的歲月!萬河村三位老兵講述抗美援朝的那些往事

雄赳赳,

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3年抗美援朝,

4年援建。

達州市經開區么塘鄉萬河村3位老兵,

見證了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

激情燃燒的歲月!萬河村三位老兵講述抗美援朝的那些往事

王善雲:

與美軍正面激戰

志願軍戰士都是英雄

“美帝,美帝紙老虎,一身都是那破紙糊,張牙舞爪你瞪著個眼,你裝腔作勢把人唬!”抑揚頓挫的曲調,中氣十足的歌聲。86歲的王善雲髮鬚皆白,唱起歌來,身體還隨節奏晃動,頗為可愛。“不要怕他(美國)!我們在戰壕裡都敢唱哦!”王善雲19歲參軍,1951年坐火車到東北,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

王善雲是一名炮兵,他參與過3次激烈的大型戰役,與美軍有過無數次正面交鋒,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在他印象中最深的是獨立峰戰役。當時,王善雲和戰友們早早收到風聲,美軍會向獨立峰進軍。他們手中六零炮、八二炮、重機槍、步槍等簡陋裝備,對抗的是美軍的榴彈炮、坦克和飛機,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在獨立峰和西峰山兩座巍然大山之間,王善雲所在的三個連隊潛伏在路邊四周的草坪中,不吃不喝已經一天一夜,這時,空中突然傳來美軍戰鬥機的呼嘯聲,遠處,美國士兵扛著衝鋒槍,坦克一輛接一輛往我軍駐地駛來。不可輕舉妄動,一定要等待時機!當美軍靠近時,“衝啊”連長從草堆中竄起,撲向敵軍。“我們就向前衝,跳上坦克,掀開坦克頂的蓋子,往裡面丟手榴彈,然後迅速滾下坦克,那些坦克一下就被炸癱了,那一仗真是痛快!”王善雲說,“面對槍林彈雨,哪個人不怕?但是,我們的戰友都是英雄!”

“我一腳踢走了一個二等功!”王善雲說,這是他念了大半輩子、讓他悲喜交加的事。王善雲帶領二十幾個戰友在前線挖戰壕,每人只帶了一個鐵鍬,身旁的戰友突然被子彈擊中,王善雲慌了。一個巡邏的美軍分隊發現了他們的存在,身旁的子彈越來越密集。一個被引燃的炮彈打了過來,“我根本沒有多想,衝上前一腳將炮彈踢了回去!炸死了他們十幾個人!”這樣,王善雲和剩下的十幾位戰士平安回到營地。雖然他立了功,但是上級說,“用腳踢可能會將炸彈提前引爆,應該把炮彈抱起來扔回去。”就這樣,他錯失了二等功,王善雲笑著說“我是一名共產黨戰士,救戰友,比榮譽重要”。

儘管入朝前已經寫好未註明歸期的家信,王善雲做好了與家人訣別的準備。他說,戰時白天不能燒飯;夜裡看地圖時,得用布把手電光遮嚴實;連綿雨天,只能找貓耳洞躲雨,任憑周身潮溼,泡得發脹的腳和解放鞋粘在一起……

1953年戰爭結束,1954年王善雲回到中國,到寧波中國海軍五團,復員後回到萬河村當了村長。

激情燃燒的歲月!萬河村三位老兵講述抗美援朝的那些往事

王作武:

抗美援朝後期

參加敵後防禦

“共產黨一聲號召,保家衛國,赴湯蹈火!”1951年,19歲的王作武參加抗美援朝,到朝鮮瀕臨日本海永興灣的元山駐守,防止美軍在元山登陸。“元山那個隧洞,我們整整挖了一年”。吃乾草面難以下嚥,就抓一把雪就著吃,破棉服,破草鞋,不分晝夜的動工,就怕美軍突然偷襲。他說,那時他們把自己的姓名、籍貫、單位等信息寫在白布上,縫在衣服內襟,沒有入團入黨的戰士還隨身帶著申請書。

隧道打通了,美軍最後沒有在元山登陸,但是在1953年回國的路上他們還是遭到了美軍的突襲。“美國的飛機就像老鷹一樣,在天上盤旋,發現目標,就投彈。”撤軍路上,美軍一個炸彈炸死了排長和副排長,也炸死了和王作武同村一起入伍的李金輝。“我把他抱著哭,他還那麼年輕,死之前他對我說,讓我代他回家看看他母親。”

現已86歲的王作武,仍不時會坐在自家門口的院裡,望著山坡上的田地,追憶那時的戰友。雖然拄著柺杖,他還是每天早早起床,去田裡照管自己種的穀子玉米。看新聞聯播是雷打不動的節目,他笑著說:“共產黨好啊!國家好啊!對我們老兵的福利待遇好,日子也越來越好,我還要多活兩年!”

激情燃燒的歲月!萬河村三位老兵講述抗美援朝的那些往事

張代才:

戰後重建平壤4年

“湯百麼鍋?(朝鮮語)是問你抽菸嗎”“麻兒哈嗦,是不知道”“甜嘎幾,是辣椒”“母羊母羊,是叫你一起跳舞”……86歲的張代才穿著一件紅襯衣,精神矍鑠,滿臉笑容地跟記者說起朝鮮語,以及戰後在朝鮮援建的故事。

張代才是1953年《朝鮮停戰協議》簽訂之後去的朝鮮平壤,這一呆就是4年。他所在的連隊任務是清理戰場,幫助朝鮮戰後重建。“戰後的朝鮮一片狼藉,灰塵、廢墟、到處都是殘彈碎瓦,朝鮮人窮,糧食都沒得吃”。他們帶不回在朝鮮犧牲的戰友的身軀,就在朝鮮為他們立碑。他們在平壤砌磚、修樓、鋪路,戰爭的硝煙漸漸褪去,一棟棟新樓平地而起。

那段艱苦歲月中,不乏一些輕鬆的小插曲。能歌善舞的朝鮮人民不時會和他們一起辦個篝火晚會,朝鮮人看到中國士兵休息的時候,就問他們抽不抽菸,不管是女的男的都上前為他們跳舞。“朝鮮人民就喜歡我們當兵的!”張代才剛說完,他老伴兒在旁邊聽到,眼睛一斜:“是啊!還有人追求你,你不答應得嘛!”“那時候我幫一位朝鮮阿幾麻(大媽)割馬草,那個大媽特別喜歡我,讓我在她的5個女兒中選一位……”張代才連忙擺手,笑著說“嘿,不敢,不敢!部隊明文規定不能和朝鮮女性談戀愛、結婚”。

張代才說他對朝鮮有特殊的感情,像是第二個故鄉。現在,電視上出現關於朝鮮的新聞,張代才就會特別關注。“我想看看當年我們在平壤修的路和大樓還是不是那個樣子,電視裡面會不會出現我當年熟識的朝鮮老鄉”。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曼琦 黃先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