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腹腔鏡探查「華西四步法」的操作流程

胃癌腹腔镜探查“华西四步法”的操作流程

作者:陳心足 劉凱 張維漢 楊昆 周總光 胡建昆

文章來源:中華胃腸外科雜誌,2018,21(5)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胃癌指南推薦,局部進展期胃癌可考慮行腹腔鏡探查加腹腔脫落細胞學檢查,以進一步精準TNM分期和制定合理治療方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對於術前cTNM分期為局部進展期或可疑腹膜種植的胃癌患者,在常規告知患者和家屬腹腔鏡探查的必要性和意義的前提下,作為可選擇的治療策略之一進行推薦,並在患方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實施。我們將胃癌腹腔鏡探查的手術技術流程歸納為"華西四步法"。

第一步,前腹壁及腹腔臟器表面:臍下置入Trocar作為觀察孔及建立氣腹,觀察戳孔下方小腸有無損傷。按照如下O型→S型的雙循環路徑分別完成前腹壁和腹腔臟器表面的觀察。觀察前腹壁的壁腹膜可循順時針O型路徑(30°鏡向上):

(1)雙側膈頂及肝圓韌帶、鐮狀韌帶;

(2)左側前腹壁;

(3)下前腹壁;

(4)右側前腹壁。

觀察腹腔臟器表面可循S型路徑(30°鏡向下):

(1)左肝膈面;

(2)右肝膈面;

(3)橫結腸表面及大網膜從右至左;

(4)左側腹壁、左側結腸旁溝及降結腸腸管表面;

(5)下腹壁及小腸腸管表面;

(6)右側腹壁、右側結腸旁溝及升結腸腸管表面。如此設計依次進行直視觀察,目的為避免遺漏場景。

第二步,盆腔及臟器表面:在右側腹(或左側)置2個5 mm Trocar操作孔。若計劃完成探查後同期行腹腔鏡下切除,則佈局選點按照常規腔鏡手術的弧形佈局;若本次腹腔鏡探查未計劃切除,而是探查後行新輔助治療或轉化治療,則兩處Trocar位置可相對向盆側下移,但不低於臍平面。隨後改變體位為頭低腳高30°位,使用無創抓鉗將小腸牽拉出盆腔,探查雙側髂窩,女性患者需特意探查雙側附件。

向前上牽拉膀胱底或子宮底,向腹側牽拉乙狀結腸,顯露盆底腹膜反折觀察有無種植結節。若盆底有積液,予以吸引收集,然後注入200 ml生理鹽水灌洗盆腔再收集灌洗液。若有可疑腹膜種植結節,在操作安全的情況,用腔鏡剪刀切取送病檢(因病灶往往較小,避免使用能量器械取標本,熱損傷所致組織變性可能影響病理檢查結果),然後腹膜創面電凝止血。

第三步,腸繫膜及根部:恢復體位為平臥位或頭高腳低30°位,將大網膜翻至結腸上區,雙手抓鉗配合將橫結腸向前上提起,觀察橫結腸繫膜及其根部、Treitz韌帶,評估有無穿透性腫瘤浸潤或十二指腸-空腸起始部受侵。隨後自左上右下的方向探查小腸繫膜及其根部。

第四步,胃及鄰近結構:將大網膜翻下至結腸下區復位,觀察胃前壁及大彎側漿膜面腫瘤浸出情況以及漿膜浸出面積。自胃後方抬舉胃評估後壁有無浸出累及鄰近結構固定的情況。抬起左肝外葉,觀察胃小彎側腫瘤浸出情況及小網膜受累情況。評估腫瘤上緣位置及與賁門距離。觀察幽門環,評估十二指腸球部受累情況。

最後探查肝腎隱窩。若有可疑腹膜結節,則同樣使用腔鏡剪刀切取送活檢,腹膜創面電凝止血。若脾窩、肝腎隱窩有腹腔積液予以吸引收集,隨後在脾窩、肝腎隱窩分別注入100 ml生理鹽水灌洗,收集灌洗液。完成胃癌腹腔鏡探查過程,縫合臍下觀察孔腹膜和肌鞘層。

術後,結合腹膜結節活檢和腹腔灌洗液脫落細胞學結果完成準確P分期和CY分期,多學科模式下制定新輔助治療或轉化治療方案。在完成3~4週期新輔助化療或轉化治療後,再進行評估以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腹腔鏡探查技術在胃癌準確分期有推廣應用的價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的國內多中心二期臨床試驗CLASS-03a(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NCT03468712)已於2018年4月開始進行招募,觀察新輔助化療後腹腔鏡遠端D2根治術在局部進展期胃癌應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該研究方案中即要求每例可能納入病例在完成招募前,必須進行腹腔鏡探查檢查,以儘可能準確分期提高研究質量。

參考文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