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難學的原因是什麼?

李東中


中醫是高度抽象的醫學。是比較難學的,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很難入門。中醫起源於實驗、經驗,但不是小偏方式的經驗,而是前人在大量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的一整套理論,概念。因為這些理論是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就比較玄虛不容易理解。例如中醫的陰陽,虛實,你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你怎麼會理解。中醫心肝脾肺腎的定義。也不是解剖學上的心肝脾肺腎。中醫的心也不是指的心臟,而是跟腦功能精神方面有關。它不像西醫,心什麼樣,就割開肚子拿個具體的心給你看看,腎什麼樣,就割開肚子拿個具體的腎給你看看。中醫的心是抽象的心,是不能拿出來給人看的,只能理解。感冒,中醫說是受了風寒,對不對呢?是對的,而西醫則把感冒病毒放在顯微鏡下說:你看,感冒就是他乾的。而風寒就比病毒難理解一些。而古人怎麼會有條件發現病毒呢。只能憑實驗、經驗。

中醫的藥性,藥效,歸經,也是從古代眾人嘗百草及治病經驗中得出來的。經絡也不是一下子得出來的,而是根據穴位治病的聯繫慢慢找出來的。例如:經過長期的穴位針灸治病發現,這一條線上的穴位對那一類的病症有治療效果,就把它命名為肝經。有人因為解剖找不到經絡就否定經絡,療效跟找不到經絡有什麼關係。有療效就行了嗎。中醫是實驗經驗醫學嗎。我想,經絡從發現到定型命名,需要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時間。前人從大量的實踐經驗中的總結出來的現成中醫理論,經絡。現人不知他的來歷,就覺得很神秘,是玄虛的東西。中醫是高度抽象的東西,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是理解不了的。所以,中醫真正入門的是少數。

總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是從實踐經驗中得出來的,是有效的。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朝聞道xszy


中醫真的難學嗎?

張仲景是在40歲後才正式習醫,但卻成為一代醫聖。

宋代范仲淹從小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清代醫家陳修園寫過一本書《醫學實在易》,這個醫學當然是指中醫了。


古代的很多醫生也都是讀書人轉行而來。可為什麼到現代,越來越覺得中醫難學了呢?王正龍先生在講授《難經》時說過,學習中醫的功夫,不在醫內,而在醫外。意思就是,除了四大經典外,還要更廣泛的學習經史子集,釋家道家,棋琴書畫,天文地理等等。為什麼啊?因為中醫的本質是對活著的生命規律的認識,如果能認清生命運行的規律,那不就是藥到病除?所有這些要學的知識都是為了認清生命而服務的。

所以中醫難就難在“法無定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客觀指標,西醫是死的,中醫是活的,死的易學,活的難控。

此外,今人與古人的思維方式不同,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古人有古人那一套認識生命的看法,而且中醫就是在那一套看法基礎上形成的。可是,我們現在從小就接受了另外一套認識生命的看法,這一套看法與古人完全不同,怎麼學都是格格不入嘛!如此能學好,絕無是處!


有人說,文字是一個難關,跟師是一個難關,說的對,可是,文字克服了,遇到了好老師,就能學好?恐怕未必。原因如上所分析。


何一笑1


中醫確實是難學的,這個難並不是他真的難,而是難在對他的堅持上。我們都知道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本土一直就存在的一門治病救人學科的叫法。中醫這兩個字雖然簡單但他包含的內容卻很廣泛。隨便可以說的上口的就有:中草藥,陰陽五行,辨證論治,臨床應對,藥食營養等等。我剛才說的幾個包含內容無論是哪一個單獨的拿出來它都可以獨立的成為一門學科。可想而知中醫所包含的這些內容是多麼的廣泛和深奧。面對如此浩如煙海的內容,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是不會有量的積累的,更談不上質的改變成為一個好的中醫。所以在學習中醫的時候前期就需要大量的閱讀量,經典需要熟記,其它的也需要旁觀。閱讀這些書籍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一個合格的中醫他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比其它學科學成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所以這個看視入門容易的學科在前期真正堅持下去的人也就不多了。

其次,順利的度過了前期海量閱讀量。接踵而來是如果對症下藥,治病救人。前期的閱讀量只是基礎,正真要組方開藥還是需要再這個基礎上更深一步的思考。這不得不談到一個“悟”字。中醫很多的秘方其實都是由很簡單的藥材或者方法組成的。為什麼會成為秘方?是因為它有確切的療效。讀了那麼多的書不能只是死記硬背,更需要的是融會貫通!需要一個“悟”字!很多人到這個步驟就擱淺了,短時間沒辦法開悟,於是就堅持不下去了。功虧一簣。這是第二難。

第三難,現在的社會高度發展,西醫的進步也神速,在治療疾病時相對比中醫方便廉價,療效來的快。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西醫,中醫就有了很多暫時坐冷板凳的人。生活是需要有物質基礎的,時間一長這一部分的人就堅持不下去了。半道而廢,成不了一個集大成就於一身的中醫。所以也就有了學中醫很難的說法。

以上所談的只是近幾年特別明顯的一些原因,當然還有些其它的原因。但不管出於何種原因,說學中醫難,無不外乎“不堅持”這三個字。


上官英俊和獨孤美麗


中醫難學是現在公認的,現在中醫的學院教育五年不行,再加三年,八年的醫學教育尚且不夠,很多人繼續博士學業,十幾年出來的博士居然不會開中藥,不會用中藥治病。於是人們認為這些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才都不能弄懂中醫,那麼一般人就更加難學,以至於中醫推廣施行困難,但是中醫到底難不難,難在哪?

中醫難首在言語不同。中醫的經典著作往往採用的是古文的形式,古代人讀起來尚可,對於習慣了現代文的我們來講確實是一件難事。沒有很好的古文功底,確實是難解經典中的含義。

中醫難次在思維純潔。中醫秉承的是極簡的思維模式,所謂大道至簡,對於人體病理生理的解釋從不復雜,如感冒就是外感邪氣,西醫則從細微著手,發現了細菌、病毒,以及其它的一些微生物,但是治療仍然沒有辦法,這就是道與器的區別。現代人受到的外界干擾太多,忽略了最純真的思維模式,因此會覺得古代的思維簡單,不具有科學性。

中醫難亦在恆心不足。中醫需要學習等我東西很多,要做好活到老,學到老的準備,少年時候,一定要打好基礎,多多背誦,《傷寒論》自然是首要背誦的,其次《金匱要略》,有時間和精力不妨再來《黃帝內經》,由此三部,便可以學有所成。當然讀書永遠是學中醫應當堅持的。


金匱真言


中醫的確很難學,我已自學二十餘年,現在就把自己的學習體會講一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吧;

一,古籍經典,浩如煙海。我是先從本草學起,例如《本草備要》,《本草綱目》,名醫焦樹德的《用藥心得十講》等,然後是《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接著利用業餘時間看“醫案”,從自學角度講,沒三,五年打理論基礎是不行的。

二,學中醫要從師學。學習中醫,沒有師傅帶是不行的,不然你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學起。古時學醫,徒弟都是6,7歲開始住在師傅家裡,耳燻目染,用心聽,用心記,學習珍貴的臨床經驗,直到成年才獨自行醫,那真是師徒如父子。現在,在學校學習中醫,不可能做到每個學生都有師傅帶,學生理論掌握不少,但臨床經驗大打折扣。

三,學醫必須悟性強。理論是“死”的,如何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則是“活的”。至於如何活學活用,還要看個人的領悟。

四,有超強的記憶力。學中醫沒很強的記憶力是不行的,現在光“湯頭”就約2.5萬餘個,這麼多顯然記憶力再強的人也難以記住。怎麼辦?減繁就簡,把治療常見病常用的“湯頭”記住,其他的也要常讀常參悟。

五,知藥性,治病有“方”,需“定力”。知藥性是指不能光看書上所說的藥性,劑量,對中藥的藥理,配伍必須熟悉。比如俗話講“細辛不過錢,過錢就玩完”,但據我所知我們當地的一個已過世的中醫,就經常把細辛用到兩錢(6克),那是因為把病看“透”了,肺有大寒量小則無效。再有,細辛不可用單方。有“方”是指會分析病因,定力是指醫者須有自信。望聞問切是中醫四大法則,也是診斷的基礎。但有些人自以為高明,捨棄瞭望聞問只用“切”脈,實際上這是無知的表現。殊不知,切脈(號脈)只可作參考,看病主要靠望聞問。因為,有的人是脈有病,人無病,還有的是人有病,脈無病,有個體差異並且差異很大。什麼是定力?定力是自信,把病看準,堅定信心,效不更方。

以上是筆者幾點學習中醫的領悟,因時間關係可能不細緻,甚至有差錯,請朋友們指正,我們共同學習探討。請中醫黑離開,不與中醫黑對話。


詩書棋酒


中醫的出現發展到今天,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是能夠名垂青史的醫家有多少?可見要成為名醫有多難!可見中醫有多難學!但為什麼中醫這麼難學呢?





學好中醫首先要有很高的悟性,很深厚的文學功底。我們知道,中醫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溫病條辨》這些經典,都是語言晦澀深奧難懂,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字、文學功力,是理解不了其中的含義的。中醫的典籍浩如煙海,你不必都讀,就是想讀也讀不過來,但前面那幾種還是要讀幾遍的。

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想成為名家是空想。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之間相互聯繫,八綱辨證,中藥方劑的配伍,哪一樣都得牢記在心,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

其中最難的就是辨證論治。有的患者來找你看病,什麼都不說,就是讓你把脈。如果沒有至少十年以上的功底,中醫很難確切的說出病人痛處所在。所以在這點上來說,中醫真的是很難學的。


診病過程就是醫生把“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在錯綜複雜的病症中整理出主症,這些主症是什麼原因?和五臟六腑的關聯,概括出發病的機理,才能制定出治病法則。這就要求醫生有縝密的思維,超強的判斷能力。

但並不是醫生能給你說出所以然就一定能把病治好的。只有把病治好才是真正的好醫生!所以用藥更關鍵。因此這對醫生又是考驗!因為不能精準的用藥,可能出現病重藥輕,或者出現藥重病輕的情況,導致沒有效果,或者用藥太過而使病情向相反方向發展。

我們學的這點中醫知識,只是中醫寶庫中的一點點細微末節,先不敢談發揚,我們只是努力繼承而已。但我們中醫人從不敢鬆懈,一直在不斷地學習!


林清傑2


首先,中醫的難學是其本身的矛盾性造成→它到底是"文化"?還是"醫術"?學中醫到底是學"文化"還是"醫術"?→學什麼,學了幹什麼?學了中醫是宣傳文還是診病?→這些都是一筆糊塗帳當然難學了!



中醫難學,不是它象內科手術那樣多複雜,難學,而是因為中醫是經驗技術→太主觀,讓人琢磨不定→百草皆藥,抓藥太主觀,望聞問切,看病太主觀!!當然難學了!

中醫是經驗技術,望聞問切的診斷手段是靠體會而來,非常主觀!

→沒有什麼客觀標準,沒有形成系統化的量化的標準。比如中醫所說的"上火",多高溫度才算小火?中火?大火呢?

→再好的中醫師傅也說不出一個靠譜的答案!!



現代科學知識都有明確的答案,客觀標準,所以可以通過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比如西醫就是這樣,可以進行大規模標準化實教。

中藥的配方雖然有不少是固定的,但是是可以憑經驗隨便增減的,用量也是可以自定的,因此如何增減/如何定量也說不個準。

中醫有一套理論"陰陽五行"→用自然界的金本水火土來類比人的五臟,看似在學習"辯證治療",實際陷入"辯證法"的迷宮,相生相剋使中醫陷入了"變戲法"→而對實際的病性判定並無多大幫助。

本來醫生看病就象斷案一樣,要精準地分消誰是主犯,誰是從犯,再依法進行治理→而經過中醫的一番"辯證"以後,搞得看似道理滿滿,實則主次不分→讓人一頭霧水,誰學誰湖塗,越學越湖塗!!當然"難學了"!!

再一箇中醫那些"醫典"古文,古義對現代人是一大障礙!!難學難懂,還難辨真偽,<>就有很多謬誤東西→實則是"巫術"→學了只會害人!!



中醫的難學是其本身的矛盾性造成→它到底是"文化"?還是"醫術"?學中醫到底是學"文化"還是"醫術"?→學什麼,學了幹什麼?學了中醫是宣傳文還是診病?→這些都是一筆糊塗帳當然難學了!丨


月亮TA爹爹


學成一個能治病,會治病效如桴鼓的中醫不難,只要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假以時日,半日跟師臨證,半日讀書就成。但自學院派創立以來,壓根就沒朝著此目標去,無論從課程設置,還是師資力量都是量產“中醫不通,西醫不精”的“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的中醫掘墓人。

那麼一個真正的“明”中醫怎麼學,怎麼教呢?首先是跟師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怎麼學呢,首先就要給你立志獻身於中醫事業的人,這個硬件,裝載正版中醫的大系統軟件,即知識輸入。請往下看一 、純真中醫理論思維學習,哲學方法類:氣、陰陽、陰陽學說、陰陽比類對應、陰陽交感相錯、陰陽相反相成、陰陽消長轉化、陰陽離合、陰陽反照、陰陽平秘、五行、五行學說、五行生剋制化、五行剩侮、五行勝復、五行互藏、五行休王、五行顛倒、圜道觀、天人合一、同氣相求、取象比類、異級同構、一分為三、內景返觀法的系統學習。

一般方法類學習:觀察法、比較法、分類法、分析方法、綜合方法、抽象方法、判斷方法、三物法、歸納推理、穆勒五法、契合法、差異法、契合差異並用法、共變法、剩餘法、演繹推理、直接推理、三段論法、選言推理、二難推理、溯因推理、類比推理、證明法、歸納證明法、演繹證明法、反駁法、歸謬法、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證偽法、數理邏輯法、辨證邏輯法、移植法、模型法、模擬法、理想化法、假說法、猜想法、診斷假說法、對稱性方法、抽象思維、辨證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意象思維、經驗性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靈感誘導法、調氣虛靜法、聯想法、想象、發散思維、聚合思維、逆向思維、側向思維、啟示法、單一化思維、多樣化思維、求同思維、求異思維、模糊思維、靜態思維、動態思維、思維定勢、經學思維、主體思維、整體思維、系統方法、控制論方法、黑箱方法、功能模擬方法、反饋方法、信息方法、協同論方法、耗散結構方法、突變論方法、全息生物學方法、泛系學方法、數學方法、模糊化方法。這些思維和方法的熟練撐握和應用,是保證人體這個天人相應的巨系統和疾病在整體性、運動性的前提下,用以揣摩和認知,研究對象的必備知識諸備。

二、中醫診治思路與方法類的學習,進入專業臨床應用層次的學習和訓練。(略)

三、診斷方法類的學習。包括診察方法類、辨證方法類、疾病診法類。

四、治療方法類,包括內治方法類、外治方法類、針灸方法類、推拿方法類、飲食療法類、心理及其他療法類的系統學習和撐握。

五、養生方法類學習,包括體質養生類、飲食養生類、房屋養生類、心理養生類、四時養生類、起居養生類、文體養生類、氣功養生類、推拿保健類的學習和撐握。

教材選用,當以周易、中醫四大經典、四小經典為主修,還要精讀九大爭鳴流派的先賢宗師之著作。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在臨床上跟師,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方可成長為一個效若桴鼓的“明”中醫的。



手機用戶落霞孤鶩


看了一些回覆我決定談一談想法!不是中醫卻對中醫評頭論足?這就是中國特有的白痴邏輯,我常對孩子說:不要輕易否定你所不瞭解的事物,那會讓許多人嘲笑!我是中醫來說一下你的問題!我試藥6年後第七年才給自己治病,當年沒學醫之前反覆嘗試過中醫與西醫,最後覺得中醫是大道是真理才開始正式學習,個人認為中醫的難學之處有如下幾點:

中醫經過幾千年的沉積各種學說紛紜眾多,讓初學者無從入手,其實不管哪種學說都沒錯都正確,只是方向和層次不同而已,這一點讓外行人無法理解,其實很簡單,當你處在什麼層次水平之上,你所掌握的中醫理論就處在什麼層次水平,能治病的水平就有多高,這也是中醫醫生能力水平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

中醫四大經典艱澀難懂,《皇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由於漢字的簡化與傳承缺失導致理解上的偏差巨大,再加上古時由於記錄文字的簡短博大,導致可理解範圍巨大,也就是描述並不精準,且需要讀者必須具備智和慧,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可以掌握精髓,如果缺失其一則難度巨大很難逾越!靜極生慧與急中生智是兩個極端都要具備!

隨著時代進步記錄手段的改善,導致各種關於中醫描述記載參差不齊,各種藥材的描述極多,其中真偽需要用藥者自行判斷!如何判斷呢?唯一途徑就是自己試藥!而現代學醫之人又不敢以身試藥,只知道看書與道聽途說,缺乏古人的實踐檢驗真理的精神,導致中醫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最後一點,中醫與西醫意識形態差異太大基本是南轅北轍,中醫用的中藥大部分都有毒性,這種毒性在中醫眼裡也就是陰陽平衡的基礎,也就是性偏!我常說如果治病的藥物正常人吃了沒任何問題,那麼病人吃了還能治病嗎?這就是中醫治病的原則與基礎,中醫治病就是用藥的偏性糾正病人身體的偏性!有人說附子有毒,是熱毒這不能否認,但遇到寒毒病人能不用嗎?但現在常人卻畏懼熱毒如鬼神,喜寒毒如瓊漿!我解釋一下,日常人們吃喝的冷飲、冰糕,牛奶與熱帶水果如果客觀的說都有毒,是寒毒!不要說西方人為何沒事?錯了西方有問題有很大問題,哮喘在西方非常普及,體重300磅的人比比皆是,這就是寒毒普遍體現!現在中國人不管體質差異去學西方生活方式,大部分病患都是吃多了過多生冷寒涼所致,而各種現代疾病基本都涉及寒涼生冷,包括:各種癌症、腫瘤,白血病,痛風,糖尿病,高血壓等等!我拿治癒的例子說明一下!例如:食道癌,就是上半身極熱下半身極寒所致!例如:高血壓,是寒痰溼匯聚中下焦!例如:所謂心臟病,痛風,風心病,肺癌,乳腺癌,肺心病都是寒痰溼壅塞上中下三焦!例如:糖尿病就是脾胃崩潰導致身體氣血嚴重虧空,身體寒痰溼極重所致!

總而言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要強迫別人信服中醫,中醫只要治好自己的病患即可,別人的命運你無法改變隨他們去吧!


goldoutlook


中醫難學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古中醫難學,它最少都涉及相(看相斷病的輕重與愈否,即高級望診),易(周易)。古中醫就不談了,免得人們誤會成迷信,呵呵呵……

現代中醫難學的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幾點。

一:現代學生讀書都是現代文,文言文基礎知識差,就成了對古文的理解能力不足,但中國的經典醫學都是古代文言文。古代教育,幼兒都是從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開始的,自小就涉足古文,及長就學四書五經,所以古人學醫是比較容易的。這就是現代中醫難學的原因之一。

二:中醫學院的教育西化,走進了岔道,時髦的名字叫中醫現代化。學生進入中醫學院學習雖然主修中醫,但還要分散精力去學外語還要學西醫的各科。一個學生在短短的五六年內,從一無所知到進入人體的高級世界,即使全修中醫,也不能達到較高的水平,更別說是狗抓耗子多管閒事的去學其他了,如外語等,畢竟學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這樣培養出不中不西的醫生大部份都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一箇中醫學院畢業出來的學生,理論一大套,其辯證治病的水平還不如師承的兩至三年的學徒。這不僅浪費了國家的資源也會讓學生失去了對中醫的興趣,這也是很多中醫學院畢業出來後不再從事中醫行業的原因,也造成了中醫難學原因之二。

三:中醫老師教導學生的過失。中醫老師在教導學生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學術水平之高,張口就是陰陽五行八卦,閉口就是12經脈流注升降浮沉……讓初學的學生如在雲裡霧裡。老師他自己治病時,卻不用那一套,用的全部都是他自己的臨床經驗。如廣西中醫學院的班秀文教授,治病時將一方桂枝湯演變成一千多個處方,通過加減變化治療一兩百種病症。如此講一套做一套,教出來的學生的水平怎麼能夠高?這也造成中醫難學原因之三。

以上都是現代中醫難學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