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难学的原因是什么?

李东中


中医是高度抽象的医学。是比较难学的,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很难入门。中医起源于实验、经验,但不是小偏方式的经验,而是前人在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一整套理论,概念。因为这些理论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就比较玄虚不容易理解。例如中医的阴阳,虚实,你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你怎么会理解。中医心肝脾肺肾的定义。也不是解剖学上的心肝脾肺肾。中医的心也不是指的心脏,而是跟脑功能精神方面有关。它不像西医,心什么样,就割开肚子拿个具体的心给你看看,肾什么样,就割开肚子拿个具体的肾给你看看。中医的心是抽象的心,是不能拿出来给人看的,只能理解。感冒,中医说是受了风寒,对不对呢?是对的,而西医则把感冒病毒放在显微镜下说:你看,感冒就是他干的。而风寒就比病毒难理解一些。而古人怎么会有条件发现病毒呢。只能凭实验、经验。

中医的药性,药效,归经,也是从古代众人尝百草及治病经验中得出来的。经络也不是一下子得出来的,而是根据穴位治病的联系慢慢找出来的。例如:经过长期的穴位针灸治病发现,这一条线上的穴位对那一类的病症有治疗效果,就把它命名为肝经。有人因为解剖找不到经络就否定经络,疗效跟找不到经络有什么关系。有疗效就行了吗。中医是实验经验医学吗。我想,经络从发现到定型命名,需要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前人从大量的实践经验中的总结出来的现成中医理论,经络。现人不知他的来历,就觉得很神秘,是玄虚的东西。中医是高度抽象的东西,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是理解不了的。所以,中医真正入门的是少数。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是从实践经验中得出来的,是有效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朝闻道xszy


中医真的难学吗?

张仲景是在40岁后才正式习医,但却成为一代医圣。

宋代范仲淹从小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清代医家陈修园写过一本书《医学实在易》,这个医学当然是指中医了。


古代的很多医生也都是读书人转行而来。可为什么到现代,越来越觉得中医难学了呢?王正龙先生在讲授《难经》时说过,学习中医的功夫,不在医内,而在医外。意思就是,除了四大经典外,还要更广泛的学习经史子集,释家道家,棋琴书画,天文地理等等。为什么啊?因为中医的本质是对活着的生命规律的认识,如果能认清生命运行的规律,那不就是药到病除?所有这些要学的知识都是为了认清生命而服务的。

所以中医难就难在“法无定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的客观指标,西医是死的,中医是活的,死的易学,活的难控。

此外,今人与古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古人有古人那一套认识生命的看法,而且中医就是在那一套看法基础上形成的。可是,我们现在从小就接受了另外一套认识生命的看法,这一套看法与古人完全不同,怎么学都是格格不入嘛!如此能学好,绝无是处!


有人说,文字是一个难关,跟师是一个难关,说的对,可是,文字克服了,遇到了好老师,就能学好?恐怕未必。原因如上所分析。


何一笑1


中医确实是难学的,这个难并不是他真的难,而是难在对他的坚持上。我们都知道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本土一直就存在的一门治病救人学科的叫法。中医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他包含的内容却很广泛。随便可以说的上口的就有:中草药,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临床应对,药食营养等等。我刚才说的几个包含内容无论是哪一个单独的拿出来它都可以独立的成为一门学科。可想而知中医所包含的这些内容是多么的广泛和深奥。面对如此浩如烟海的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会有量的积累的,更谈不上质的改变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所以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前期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量,经典需要熟记,其它的也需要旁观。阅读这些书籍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一个合格的中医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比其它学科学成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所以这个看视入门容易的学科在前期真正坚持下去的人也就不多了。

其次,顺利的度过了前期海量阅读量。接踵而来是如果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前期的阅读量只是基础,正真要组方开药还是需要再这个基础上更深一步的思考。这不得不谈到一个“悟”字。中医很多的秘方其实都是由很简单的药材或者方法组成的。为什么会成为秘方?是因为它有确切的疗效。读了那么多的书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更需要的是融会贯通!需要一个“悟”字!很多人到这个步骤就搁浅了,短时间没办法开悟,于是就坚持不下去了。功亏一篑。这是第二难。

第三难,现在的社会高度发展,西医的进步也神速,在治疗疾病时相对比中医方便廉价,疗效来的快。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西医,中医就有了很多暂时坐冷板凳的人。生活是需要有物质基础的,时间一长这一部分的人就坚持不下去了。半道而废,成不了一个集大成就于一身的中医。所以也就有了学中医很难的说法。

以上所谈的只是近几年特别明显的一些原因,当然还有些其它的原因。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说学中医难,无不外乎“不坚持”这三个字。


上官英俊和独孤美丽


中医难学是现在公认的,现在中医的学院教育五年不行,再加三年,八年的医学教育尚且不够,很多人继续博士学业,十几年出来的博士居然不会开中药,不会用中药治病。于是人们认为这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都不能弄懂中医,那么一般人就更加难学,以至于中医推广施行困难,但是中医到底难不难,难在哪?

中医难首在言语不同。中医的经典著作往往采用的是古文的形式,古代人读起来尚可,对于习惯了现代文的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件难事。没有很好的古文功底,确实是难解经典中的含义。

中医难次在思维纯洁。中医秉承的是极简的思维模式,所谓大道至简,对于人体病理生理的解释从不复杂,如感冒就是外感邪气,西医则从细微着手,发现了细菌、病毒,以及其它的一些微生物,但是治疗仍然没有办法,这就是道与器的区别。现代人受到的外界干扰太多,忽略了最纯真的思维模式,因此会觉得古代的思维简单,不具有科学性。

中医难亦在恒心不足。中医需要学习等我东西很多,要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少年时候,一定要打好基础,多多背诵,《伤寒论》自然是首要背诵的,其次《金匮要略》,有时间和精力不妨再来《黄帝内经》,由此三部,便可以学有所成。当然读书永远是学中医应当坚持的。


金匮真言


中医的确很难学,我已自学二十余年,现在就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讲一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吧;

一,古籍经典,浩如烟海。我是先从本草学起,例如《本草备要》,《本草纲目》,名医焦树德的《用药心得十讲》等,然后是《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接着利用业余时间看“医案”,从自学角度讲,没三,五年打理论基础是不行的。

二,学中医要从师学。学习中医,没有师傅带是不行的,不然你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学起。古时学医,徒弟都是6,7岁开始住在师傅家里,耳熏目染,用心听,用心记,学习珍贵的临床经验,直到成年才独自行医,那真是师徒如父子。现在,在学校学习中医,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师傅带,学生理论掌握不少,但临床经验大打折扣。

三,学医必须悟性强。理论是“死”的,如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则是“活的”。至于如何活学活用,还要看个人的领悟。

四,有超强的记忆力。学中医没很强的记忆力是不行的,现在光“汤头”就约2.5万余个,这么多显然记忆力再强的人也难以记住。怎么办?减繁就简,把治疗常见病常用的“汤头”记住,其他的也要常读常参悟。

五,知药性,治病有“方”,需“定力”。知药性是指不能光看书上所说的药性,剂量,对中药的药理,配伍必须熟悉。比如俗话讲“细辛不过钱,过钱就玩完”,但据我所知我们当地的一个已过世的中医,就经常把细辛用到两钱(6克),那是因为把病看“透”了,肺有大寒量小则无效。再有,细辛不可用单方。有“方”是指会分析病因,定力是指医者须有自信。望闻问切是中医四大法则,也是诊断的基础。但有些人自以为高明,舍弃了望闻问只用“切”脉,实际上这是无知的表现。殊不知,切脉(号脉)只可作参考,看病主要靠望闻问。因为,有的人是脉有病,人无病,还有的是人有病,脉无病,有个体差异并且差异很大。什么是定力?定力是自信,把病看准,坚定信心,效不更方。

以上是笔者几点学习中医的领悟,因时间关系可能不细致,甚至有差错,请朋友们指正,我们共同学习探讨。请中医黑离开,不与中医黑对话。


诗书棋酒


中医的出现发展到今天,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能够名垂青史的医家有多少?可见要成为名医有多难!可见中医有多难学!但为什么中医这么难学呢?





学好中医首先要有很高的悟性,很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们知道,中医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这些经典,都是语言晦涩深奥难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字、文学功力,是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的。中医的典籍浩如烟海,你不必都读,就是想读也读不过来,但前面那几种还是要读几遍的。

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想成为名家是空想。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八纲辨证,中药方剂的配伍,哪一样都得牢记在心,在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其中最难的就是辨证论治。有的患者来找你看病,什么都不说,就是让你把脉。如果没有至少十年以上的功底,中医很难确切的说出病人痛处所在。所以在这点上来说,中医真的是很难学的。


诊病过程就是医生把“望闻问切”四诊合參,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整理出主症,这些主症是什么原因?和五脏六腑的关联,概括出发病的机理,才能制定出治病法则。这就要求医生有缜密的思维,超强的判断能力。

但并不是医生能给你说出所以然就一定能把病治好的。只有把病治好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所以用药更关键。因此这对医生又是考验!因为不能精准的用药,可能出现病重药轻,或者出现药重病轻的情况,导致没有效果,或者用药太过而使病情向相反方向发展。

我们学的这点中医知识,只是中医宝库中的一点点细微末节,先不敢谈发扬,我们只是努力继承而已。但我们中医人从不敢松懈,一直在不断地学习!


林清杰2


首先,中医的难学是其本身的矛盾性造成→它到底是"文化"?还是"医术"?学中医到底是学"文化"还是"医术"?→学什么,学了干什么?学了中医是宣传文还是诊病?→这些都是一笔糊涂帐当然难学了!



中医难学,不是它象内科手术那样多复杂,难学,而是因为中医是经验技术→太主观,让人琢磨不定→百草皆药,抓药太主观,望闻问切,看病太主观!!当然难学了!

中医是经验技术,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是靠体会而来,非常主观!

→没有什么客观标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量化的标准。比如中医所说的"上火",多高温度才算小火?中火?大火呢?

→再好的中医师傅也说不出一个靠谱的答案!!



现代科学知识都有明确的答案,客观标准,所以可以通过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比如西医就是这样,可以进行大规模标准化实教。

中药的配方虽然有不少是固定的,但是是可以凭经验随便增减的,用量也是可以自定的,因此如何增减/如何定量也说不个准。

中医有一套理论"阴阳五行"→用自然界的金本水火土来类比人的五脏,看似在学习"辩证治疗",实际陷入"辩证法"的迷宫,相生相克使中医陷入了"变戏法"→而对实际的病性判定并无多大帮助。

本来医生看病就象断案一样,要精准地分消谁是主犯,谁是从犯,再依法进行治理→而经过中医的一番"辩证"以后,搞得看似道理满满,实则主次不分→让人一头雾水,谁学谁湖涂,越学越湖涂!!当然"难学了"!!

再一个中医那些"医典"古文,古义对现代人是一大障碍!!难学难懂,还难辨真伪,<>就有很多谬误东西→实则是"巫术"→学了只会害人!!



中医的难学是其本身的矛盾性造成→它到底是"文化"?还是"医术"?学中医到底是学"文化"还是"医术"?→学什么,学了干什么?学了中医是宣传文还是诊病?→这些都是一笔糊涂帐当然难学了!丨


月亮TA爹爹


学成一个能治病,会治病效如桴鼓的中医不难,只要有深厚的古汉语基础,假以时日,半日跟师临证,半日读书就成。但自学院派创立以来,压根就没朝着此目标去,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都是量产“中医不通,西医不精”的“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的中医掘墓人。

那么一个真正的“明”中医怎么学,怎么教呢?首先是跟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怎么学呢,首先就要给你立志献身于中医事业的人,这个硬件,装载正版中医的大系统软件,即知识输入。请往下看一 、纯真中医理论思维学习,哲学方法类:气、阴阳、阴阳学说、阴阳比类对应、阴阳交感相错、阴阳相反相成、阴阳消长转化、阴阳离合、阴阳反照、阴阳平秘、五行、五行学说、五行生克制化、五行剩侮、五行胜复、五行互藏、五行休王、五行颠倒、圜道观、天人合一、同气相求、取象比类、异级同构、一分为三、内景返观法的系统学习。

一般方法类学习:观察法、比较法、分类法、分析方法、综合方法、抽象方法、判断方法、三物法、归纳推理、穆勒五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演绎推理、直接推理、三段论法、选言推理、二难推理、溯因推理、类比推理、证明法、归纳证明法、演绎证明法、反驳法、归谬法、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证伪法、数理逻辑法、辨证逻辑法、移植法、模型法、模拟法、理想化法、假说法、猜想法、诊断假说法、对称性方法、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意象思维、经验性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灵感诱导法、调气虚静法、联想法、想象、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启示法、单一化思维、多样化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模糊思维、静态思维、动态思维、思维定势、经学思维、主体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方法、控制论方法、黑箱方法、功能模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协同论方法、耗散结构方法、突变论方法、全息生物学方法、泛系学方法、数学方法、模糊化方法。这些思维和方法的熟练撑握和应用,是保证人体这个天人相应的巨系统和疾病在整体性、运动性的前提下,用以揣摩和认知,研究对象的必备知识诸备。

二、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类的学习,进入专业临床应用层次的学习和训练。(略)

三、诊断方法类的学习。包括诊察方法类、辨证方法类、疾病诊法类。

四、治疗方法类,包括内治方法类、外治方法类、针灸方法类、推拿方法类、饮食疗法类、心理及其他疗法类的系统学习和撑握。

五、养生方法类学习,包括体质养生类、饮食养生类、房屋养生类、心理养生类、四时养生类、起居养生类、文体养生类、气功养生类、推拿保健类的学习和撑握。

教材选用,当以周易、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为主修,还要精读九大争鸣流派的先贤宗师之著作。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临床上跟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方可成长为一个效若桴鼓的“明”中医的。



手机用户落霞孤鹜


看了一些回复我决定谈一谈想法!不是中医却对中医评头论足?这就是中国特有的白痴逻辑,我常对孩子说:不要轻易否定你所不了解的事物,那会让许多人嘲笑!我是中医来说一下你的问题!我试药6年后第七年才给自己治病,当年没学医之前反复尝试过中医与西医,最后觉得中医是大道是真理才开始正式学习,个人认为中医的难学之处有如下几点: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各种学说纷纭众多,让初学者无从入手,其实不管哪种学说都没错都正确,只是方向和层次不同而已,这一点让外行人无法理解,其实很简单,当你处在什么层次水平之上,你所掌握的中医理论就处在什么层次水平,能治病的水平就有多高,这也是中医医生能力水平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

中医四大经典艰涩难懂,《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由于汉字的简化与传承缺失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巨大,再加上古时由于记录文字的简短博大,导致可理解范围巨大,也就是描述并不精准,且需要读者必须具备智和慧,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可以掌握精髓,如果缺失其一则难度巨大很难逾越!静极生慧与急中生智是两个极端都要具备!

随着时代进步记录手段的改善,导致各种关于中医描述记载参差不齐,各种药材的描述极多,其中真伪需要用药者自行判断!如何判断呢?唯一途径就是自己试药!而现代学医之人又不敢以身试药,只知道看书与道听途说,缺乏古人的实践检验真理的精神,导致中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最后一点,中医与西医意识形态差异太大基本是南辕北辙,中医用的中药大部分都有毒性,这种毒性在中医眼里也就是阴阳平衡的基础,也就是性偏!我常说如果治病的药物正常人吃了没任何问题,那么病人吃了还能治病吗?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原则与基础,中医治病就是用药的偏性纠正病人身体的偏性!有人说附子有毒,是热毒这不能否认,但遇到寒毒病人能不用吗?但现在常人却畏惧热毒如鬼神,喜寒毒如琼浆!我解释一下,日常人们吃喝的冷饮、冰糕,牛奶与热带水果如果客观的说都有毒,是寒毒!不要说西方人为何没事?错了西方有问题有很大问题,哮喘在西方非常普及,体重300磅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寒毒普遍体现!现在中国人不管体质差异去学西方生活方式,大部分病患都是吃多了过多生冷寒凉所致,而各种现代疾病基本都涉及寒凉生冷,包括:各种癌症、肿瘤,白血病,痛风,糖尿病,高血压等等!我拿治愈的例子说明一下!例如:食道癌,就是上半身极热下半身极寒所致!例如:高血压,是寒痰湿汇聚中下焦!例如:所谓心脏病,痛风,风心病,肺癌,乳腺癌,肺心病都是寒痰湿壅塞上中下三焦!例如:糖尿病就是脾胃崩溃导致身体气血严重亏空,身体寒痰湿极重所致!

总而言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强迫别人信服中医,中医只要治好自己的病患即可,别人的命运你无法改变随他们去吧!


goldoutlook


中医难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古中医难学,它最少都涉及相(看相断病的轻重与愈否,即高级望诊),易(周易)。古中医就不谈了,免得人们误会成迷信,呵呵呵……

现代中医难学的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一:现代学生读书都是现代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差,就成了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不足,但中国的经典医学都是古代文言文。古代教育,幼儿都是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开始的,自小就涉足古文,及长就学四书五经,所以古人学医是比较容易的。这就是现代中医难学的原因之一。

二:中医学院的教育西化,走进了岔道,时髦的名字叫中医现代化。学生进入中医学院学习虽然主修中医,但还要分散精力去学外语还要学西医的各科。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五六年内,从一无所知到进入人体的高级世界,即使全修中医,也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更别说是狗抓耗子多管闲事的去学其他了,如外语等,毕竟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样培养出不中不西的医生大部份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一个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理论一大套,其辩证治病的水平还不如师承的两至三年的学徒。这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资源也会让学生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这也是很多中医学院毕业出来后不再从事中医行业的原因,也造成了中医难学原因之二。

三:中医老师教导学生的过失。中医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学术水平之高,张口就是阴阳五行八卦,闭口就是12经脉流注升降浮沉……让初学的学生如在云里雾里。老师他自己治病时,却不用那一套,用的全部都是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如广西中医学院的班秀文教授,治病时将一方桂枝汤演变成一千多个处方,通过加减变化治疗一两百种病症。如此讲一套做一套,教出来的学生的水平怎么能够高?这也造成中医难学原因之三。

以上都是现代中医难学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