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食之炒米

炒米

民间美食之炒米

民间美食之炒米

民间美食之炒米

炒米是长沙县一种家常美食,过去,叫冻米。人们把当天吃不完的饭,放到户外打露水,第二天在太阳底下晒干,用油炒,或者黑砂炒熟,就成了香喷喷的炒米。炒米的黑砂取自河底。原本是黄色,下锅炒了几次就成了黑色。人们把黑砂存在罐中,年年拿出来用,越炒越亮。炒冻米时,先把黑砂放在锅中炒热,再放入冻米翻炒。把糖溶成水,或盐溶成水,一边炒一边洒。直到糖水或盐水溶入冻米,冻米在砂粒中因受热而跳来跳去,就可以出锅了。把黑砂和冻米一起盛出来,用细筛子筛,黑砂漏下去,筛子里留下的就是冻米。这样的炒法不耗油,炒出来的冻米受热均匀,粒粒金黄、喷香。因此,人们又把冻米叫作黄金炒米,更加形象诱人。长沙县人家,还用此法炒黄豆、红薯片、蚕豆、川豆、麦子等,炒出来的滋味不错,都是上好的农家小吃。

1937年12月25日,香港《大众日报》,登载了这样一首小诗:

至已届大稻黄,粒粒割下盈箱筐。

簸除糠秕作炒米,入磨成粉和以糖。

右手持槌左持印,小孩啄啄随阿娘。

印成牡丹或寿字,径寸样比明月光。

其名谓之炒米饼,储以度岁为糇粮。

岁岁年年莫或缺,村村落落印饼忙。

今年不比往年了,放下锄头心暗伤。

国都闻已迁重庆,浴血抗战加紧张。

前方将士尽忠勇,或因守望捱饥肠。

国难当头各有责,莫若作饼寄战场。

自从此论一发动,女手日夜纷吾乡。

吾乡乡人向爱国,誓抗异族弥坚刚。

……

这是何曼叔所作的近200首抗日诗歌中的一首。他在诗中描写了村民制作炒米饼支援前方抗日将士的景象,讲述了中国人民爱国爱家乡的光荣历史传统。在长沙县福临镇,一把炒米也凝聚着军民咸香浓郁的深情。

长沙会战影珠山大捷时期,敌机狂轰滥炸,敌军步步逼近,致使驻守在影珠山上抗战将士的口粮和副食难以得到及时补充。而且有补充也不能生火做饭,因为敌人发现哪里有炊烟就轰炸哪里,加上战事紧张,将士们常常也来不及做饭。有人则提议把米饭直接在山下炒干,然后密封装起来带上山,储存久,不易坏,而且很饱肚,于是长沙县福临镇每家每户都积极地把自家能够供给出来的米都制作成炒米。为了使抗战将士们吃起来不乏味,有些村民就在炒米中撒了些盐巴,希望将士们能得到更好的营养补充,将日本人早日赶出长沙赶出中国,还村民们一遍清净。

抗战胜利后炒米的做法也一直相传下来,成为福临人都爱吃的特色点心。而福临的炒米又不同于其他炒米,它粒粒金黄,秉承自己的特色,取之天然,咸香浓郁,让远方的客人来了不想走,吃了还想吃。

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在文章中写道: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

在长沙县,炒米有这几种吃法: 1、早上可以打2个荷包蛋,放几把炒米; 2、现在很多大饭店,是炖一锅老鸡汤,一盘炒米,自己根据需求泡着吃;3、有时候为了方便,可以根据口味,可以用糖水泡,或者放点盐和油,;4、用开水泡30分钟,就可以达到米粥的效果。

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长沙县人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长沙县人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

炒米粥和炒米水还是消积食的良方,如果你家有宝宝因为积食吃不下东西,可以给他煮点炒米粥或者喝点炒米水来帮忙消除积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