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几点想法

万历十五年》所写的皇帝、重臣、将军、学者,都是“历史名人”,

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非个人的原因所得的解读,而是由于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臣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秧受祸(原作者)

作者对这些人的评析都以多棱镜的角度站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分析,没有一个人是“方方正正的完人”(包括作者最推崇的戚继光)。这些人命运的改变也多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特别是对于“空前绝后”的万历皇帝的评述,更是旨在说明,明朝江山并非毁于崇祯皇帝之手,而是在万历十五年的神宗之时已经点燃了长长的导火索,蔓延开来,导致大明江山的倾覆!

《万历十五年》独创的一代文风,倾倒了无数学者,特别是快节奏时代的年轻人。黄先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随笔,用清新俊朗的文字把谨严的学识和渊博的史观熔于一炉,遂使他的叙述有一种异于传统通史教科书的新鲜感和魅力(编者)。这种“小清新”定使人们耳目一新。读此书,如同啜饮山间流水,清甜可口。断无传统史书刻板、枯燥之感,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那些人物与事物就日渐清晰,具体可感。而且“叙事不妨细致,结论却看远不顾近”,也使所述之人丰富而真实。

也可能是习惯于传统史书的“泾渭分明”,这种“小清新”的笔法也有不适之处。作者的“大历史”观在书中始终给人以模糊之感,没有明确的清晰的“论述”。除了“道德”“制度”“统治技术”之外,似乎看不到其他的“大”的地方(也许是笔者没有理解透)。历史随笔如同“散文随笔”,本书有些章节,一旦“散”开,似乎就无“边界”,特别在叙“细微”之事,常常“忘了”所叙述的“主人公”,一直“跑得很远”,才又回到“主人家”。让人不知道是在说“人”呢,还是说“事”。这也可能是笔者没有品味到这种“历史随笔”的其味!

在“快餐文化”的时代,能静心读完这本“清新俊朗”的传统“硬菜”,足以说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魅力。也足以证明,一个“暮秋男”尚未完全丢掉吃“大餐硬菜”的牙口!真得为自己点个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