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万历十五年——大明国运转折之年

疫情期间,终于能够有大把的时间窝在家里读读书。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以“大历史观”而闻名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大明国运转折之年

作者借万历朝十五年前后各个重要人物的事迹和人生起落穿插,详述了万历前后执政的各个方面,有文官中枢,皇帝,武官,清官,哲人等几个主要代表。作者对万历十五年所萌芽的各个方面的帝国衰落迹象做了总结,指出这一年才是帝国由盛转衰的一年转折点,虽无任何大事可载,但实属积重难返的一个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十五年》中的宦官描写并不多,但是改变了我一贯对执笔太监的认识,从书中才知道,执笔太监是有专门的宫廷学校,是可以辅政的,甚至其行政职能不输于部分文官,文字功底不亚于当代文人。

万历十五年,共7章内容,分别针对不同的人物所写。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缺乏数目化管理,并将中国社会的结构比喻为“潜水艇面包式”的社会结构:“上面一块面包,大而无当,此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此乃成千,上万的农民。

作者利用此书指出明朝的问题症结所在,其利用道德代替法制来施行统制,并不重于大明律,其利用儒家的理论系统治理国家,最终造成文官系统大而无当,无法纠正自身错误,虽儒家指导中有仁政理论,杀身成仁等教义,但海瑞这样严格的为国为民者却为其所不容。

由于明朝文官系统的发展,皇上慢慢由开国时的独断专权,发展为权力的代表,但却被架空了很多权力,万历皇帝就是其一。

文官系统利用儒家思想统制国家,就要求所有人都认同儒家思想,进而皇帝被其中礼的约束禁锢,成为一个傀儡代表,从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国家照常运行就可见一斑。而文官的首辅虽是文官的统领,但并不代表其能约束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希望首辅体现其文官意志,而皇上又希望首辅能顺其心意,任其所为,作为中间人的首辅更是两面受气,十分难做,虽一人之下,却步履维艰。

海瑞作为文官系统中道德楷模的代表,按理说应该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实际却是被人立为楷模,但为人所排斥。因为其体现了清正廉洁的姿态,却导致文官系统其他人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和人性的阴面的满足。作为破坏固有系统和利益结构的钉子,自然招致其他人的构陷和阴谋。


万历十五年——大明国运转折之年

戚继光是明朝武官的代表人物,其相对其他人的命运都较为顺利。首先武官在明朝是不受重视的,因为文官系统兴盛,由其所钳制的武官自然在各方面均要听命于文官,武官甚至无法掌握其后勤补给及官兵招募。在戚继光的辉煌也赖于朝中有张居正这个重视其能力的文官元辅,才得以发挥其才华,甚至尝试给与其京畿辖区全权统领的权力。但戚继光却也是个牺牲品,在张居正下台后就因政治问题被弹劾。但戚继光的成就已有目共睹,其抵御倭寇的战绩最终使倭寇不敢再进犯大明。


万历十五年——大明国运转折之年

“半本论语治天下”,这天下却千疮百孔,这盛世由清军踏平后,才现其羸弱吗,并不是。其像一个吃的很肥的胖子,看起来很有力,看起来很强壮,但实在是疏于锻炼,内分泌失调,一推就倒。但在倒的过程中,文官的四节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文人就是这样,他并不是为你皇上,他是为了心中的道德而活,为了礼而活。但在他无法满足人性欲望穷困的时候,又阴谋多端,而相比于顺从皇上获得认可和违逆皇上舍身成仁这两种情况,这些文人多数又会选择后者,实是一个矛盾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