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一个传统文明的没落与新生之间的纠结

《万历十五年》:一个传统文明的没落与新生之间的纠结!

《万历十五年》:一个传统文明的没落与新生之间的纠结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大明王朝已经统治了两百多年,虽然它有新生的可能性,但终究走向了它的末日。

一,皇帝

皇宫里的几千名宫女都归皇帝一人私有,皇帝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关系都合理合法。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


《万历十五年》:一个传统文明的没落与新生之间的纠结


人们心中皇帝总是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个皇权空前加强的王朝,废除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设东厂,西厂,锦衣卫,皇帝的权力是历代以来的巅峰。

但同时大明是一个保守的王朝,它建立的目的就是通过保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保持统治,而非社会的进步,所以它的没落是必然的。

随着大明的没落,皇帝虽然有权力,但越来越受文官集团的制约,最终走向灭亡。

而从万历皇帝从小接受的就是他的臣子的教育,他被臣子的理念束缚,再也没有真正夺回权力,随心所欲地做回自己,而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当着一个没有权力的皇帝。

他唯一的权力就是活着的时候和自己喜欢的女人在一起。

他喜欢的女人是郑氏,他们陷入热恋时男孩18岁,女孩14岁,但是他们的热恋终生不渝。

而万历皇帝最想做的事就是立郑氏的儿子皇三子常洵为太子,但是却终究没有实现。

二,文官集团

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

——《万历十五年•首辅申时行》

万历皇帝为何不能立自己的爱子为太子呢,因为文官集团的儒家信条——长幼有序

万历皇帝是在他的臣子教育下长大的,所以儒家信条对他的影响很深,所以他不愿为了自己的意愿而闹得天下大乱。

所以他能做的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或者说是消极合作。

在保守的文官集团的压力下,万历皇帝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意愿。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一些义务,选择消极合作,而大明皇朝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最终走向灭亡。

三,张居正

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万历十五年•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是个伟大的改革家,在他执政时努力解决大明的弊病,但我们知道这最大的弊病就是文官集团。

张居正有坚定的意志,不怕外界的非议,他其实是大明真正的“皇帝”,他爱大明。

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死去。而死后在敌人的反扑下而声名狼藉,从此再也没有人有勇气和能力来拯救大明了。

四,祖宗

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活着的祖宗。

——《万历十五年•活着的祖宗》


《万历十五年》:一个传统文明的没落与新生之间的纠结


一切都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他建立的王朝是个保守的王朝,

八股取士,四书五经造就了保守的文官集团,所以当社会进步时,文官集团却成为了障碍。

而皇帝在文官集团的影响下和祖宗的束缚下而不在有改革的勇气。

尽管大明有新生的机会,而统治者们却最终选择了灭亡。

五,模范官僚

“在君子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仅仅是取得了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机会。”

——《万历十五年•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以上的观点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致,但时代变了,文官集团从皇帝的工具变成了维护自己利益的集团。

所以海瑞虽然保持着保守的道德,并赢得道德的高点,但却在触犯文官集团现实利益之下,再也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虽然他的理想是保守的,并不能给社会带来进步。所以改革家张居正并不喜欢他,而我们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也不得不反对他。

六,武官

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

——《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万历十五年》:一个传统文明的没落与新生之间的纠结


大明在永乐皇帝以后就越来越松弛武备,但根源在立国时重文轻武的国策。

虽然有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的耻辱,也有倭寇入侵的危机,但随着文官集团的壮大,武备就越来越松弛,仅能维持统治秩序,然后呢最终大明失去了江山。

七,异端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明白了文官集团的虚伪,空讲仁义道德,其实是为了荣华富贵,他的学说批评这种伪道学,但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最终在自相冲突中死去。

反思

黄仁宇提出来道德和技术的问题,说道德不能束缚技术的正常发展之类的观点。

而其实这就是一个文明生存与毁灭之间的选择。

只空谈道德,却不追求技术的发展,不追求社会的进步,必然会陷入停滞和灭亡,这就是中国帝制社会末期的真实写照。

而不空谈道德,而是注重社会的进步,才有了我们的新中国和改革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