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以万历皇帝登基的繁杂礼数来看明朝的人情礼节

头两次的请求都被皇太子所拒绝因为父皇刚刚驾崩,自己的哀恸无法节制,哪里有心情去想到个人名位?到第三次,他才以群臣所说的应当以社稷为重作为理由,勉如所请。这一番推辞和接受的过程,有条不紊,有如经过预一习一。

这是《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对于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刚刚9岁的时候登基的情形。登基的全流程和历代的皇帝一样,如同演练好了一般,过程严谨,毫无纰漏。正如这大明王朝一样,无论是帝王之家或是王公大臣还是平头百姓,都在传统道德观念体系之下机械地运转。

正如明朝后期的粉饰太平一样,百姓在确保生存的基础上艰难地维护着古老的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各级官员利用收贿授贿保住自己的一官半职,而皇帝却努力地冲破这层用来为他稳定统治的桎梏。就像当初明太祖朱元璋不惜杀掉许多开国功臣一样,万历正想尽一切办法破除他的祖先朱元璋像他一样努力建立起来的维护明朝统治的“四梁八柱”。


万历仅在9岁就成为皇帝,到达了别人穷尽一生都难以到达的高度。可以说,万历含着金钥匙长大,从小就是高贵的,然而,他的童年是不幸的。

按照皇帝的要求,他从小就要习得经书、书法、历史,一切事还要严格按照传统道德观念来办。这时的他还是一个孩子,不能大权独揽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将一切国家大事都让一个孩子来决断确是不可取的。

而对于他,皇帝身份大于他本身。作为大明即将登场的掌舵者,每个臣子都应殚精竭虑辅佐其成为明君。因此,无论言行举止还是腹中经纶,都应达到一位合格皇帝的标准。

《万历十五年》:以万历皇帝登基的繁杂礼数来看明朝的人情礼节

万历皇帝朱翊钧

当时的首辅张居正,秉承“一切为了大明”的原则,对万历皇帝进行“严苛”的培养。这种培养,当然是处在尊重万历皇帝身份的前提下的,所以在对于万历皇帝教育这件事上,张居正可以说做的是事无巨细。皇帝的讲师不仅需要他亲自任命,而且他还亲手编写讲章作为皇帝读书所需要的教材。

不可置否,张居正对于明朝确是忠心耿耿,他制定的许多政策也是从朝廷和百姓出发,但有些政策过于激进而为自身招致祸端。这一点在他和皇帝的关系上也有所体现,面对一个登基时尚为孩童的小皇帝,他需要做的事太多,事情一多,张居正的有些做法难免就过于超前,这让小皇帝有些接受不了。

《万历十五年》:以万历皇帝登基的繁杂礼数来看明朝的人情礼节

张居正

有一次皇上即兴作了一幅书法,直接赐给了张居正,张居正当时夸赞皇帝的书法大有进步,万历欣喜于得到老师的赞赏;可到了第二天,张居正就以荒废时间为由劝谏皇帝不要再沉迷于书法,并举历史上汉成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和宋徽宗、宁宗因沉湎于艺术之中而不修朝政以致国祸身亡的惨祸。

从皇帝接受如此严苛的礼节教育来看,当时维护明朝统治的,并不是依靠皇帝或臣子的雄才大略的决策高明远见的方针,而是以千百年以来的封建制度,把社会的各个阶级固化,保持封建社会的稳固。长时间的“固化”就会导致社会的“僵化”,这就为本已脆弱的“官僚关系树”和“百姓人情网”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若是有人想要突破这中妨害,就像启动的这颗“定时炸弹”。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已触动某方利益,实际暗流涌动,在某个时刻就会突然爆发。

张居正为何没得善终?

张居正可以算的上是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代表,在他死后,万历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但是几年后,他却被抄家甚至被“鞭尸”。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不得不说张居正以前的所作所为。

一、万历由于小时候的教育经历对张居正感到很反感

他总是幻想着皇帝可以按照他的想法成长为一位明君,也确实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可他的教育方法不在线,导致万历皇帝十分反感,虽然当时皇帝对于张居正称得上是“言听计从”,但等到长大成人后的皇帝看当时张居正对于自己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压迫。

万历其实是一个有抱负的皇帝,前期对于张居正的悉心教导,显得很用心,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建立一个盛世。甚至在张居正得胃病后亲自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

《万历十五年》:以万历皇帝登基的繁杂礼数来看明朝的人情礼节

在张居正的辅佐下,明朝出现”万历新政“

但是,张居正没有告诉万历的是“他之所以能贵为天子乃是天意,天意能否长久保持不变则在于人和”。

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才明白这种自他即位以来接受教育的真正含义。因为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文官利益集团。皇帝只需做的是颁布符合文官集团的“至高无上的圣旨”。

二、张居正死后反张势力的壮大

张居正生前颁布了许多律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些在地方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激进性,触及了地方官员的利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有些官员拒不执行。张居正只有把自己的一些亲信安排到这些职位上,原来的官员被免职或降职。虽然这有利于改革,但也给那些“反张派”的官员们落下了口实。

等到张居正死后,昔日的反张官员又聚集在一起,集体向皇帝弹劾张居正。一开始皇帝对这些官员进行处理,可以看出对于张居正还是很尊敬的。但是有人揭发张居正“欺君罔上”的罪名,欺负皇帝年幼,肆意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到各个重要的职位上,搞裙带关系。对于这一点,万历当然不能忍,后来关于张居正的罪状铺天盖地,其中的虚实也不可考了。

再加之万历童年时受到张居正及其严苛的教育,所以也开始了对张居正的“问责”。以至后来张居正家中被抄,长子张敬修被迫投井自杀,收到“鞭尸”之刑。

究其原因,张居正在不断地追求改革的过程中,未考虑到政策的适时行,而触动了集团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明朝这个贿赂系统完善的社会里,必然会有一大批人出来反对他。

“有为天子”万历皇帝是怎么被毁掉的?

一、面对势力庞大的文官利益集团,皇帝的权威如同虚设

万历十五年,皇帝日夜沉浸在酒色之中,身体每况愈下。就在这时,宫内党派林立,特别是“挺张派”和“反张派“之间的斗争。

1582年,首辅张居正因病去世,朝廷中的”反张派“势力大增。历朝历代的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多为缺乏把控一切局面虽然从他的压制中解脱了出来,但是作为大明的主心骨,张居正的离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皇帝无上的权威。当时被张居正损害利益的官员肃清了张居正在朝中的党羽,朝中大多是弹劾张居正的声音,这也推动了朝廷对张居正的“清算”。

过去,万历面对的是张居正一个人;而现在,他将要应付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二、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

在诸多儿子中,万历最喜欢的是和郑妃的儿子朱常洵,而按照惯例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皇帝决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臣僚不让他立常洵为太子,他也不立常洛为太子,甚至不让常洛举行冠礼以便向翰林院的官员就读。像这样双方坚持达十年之久。

不过以皇帝一人之力决不能撼动近两千年的封建礼教,这场斗争最终以文官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儿一定是一大重要原因,万历可能出于报复的心理竟在三十八年中未上早朝,即使这样,明朝在这段时间也没出过大乱子。由此可见,万历只是这样一种制度的代表,在传统礼教的掩盖下,只有为利益抱团的最大集体才是这个社会的主导者。

其实历史上有许多的皇帝都沦为了自己苦心设计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除了最初的几个皇帝之外,王朝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臣臣之间早已形成了稳固的关系网。在君主圣明的统治以外,臣臣之间因利益形成的稳固关系也为共同辅佐治理国家提供了一种凝聚力。为保持帝王之家的统治地位,皇帝总得对于这些大臣们逆来顺受,但表面上仍然要保持圣上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历经几代而亡的一重要症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