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腹診介紹

腹診是中醫傳統診法之一,是“望、聞、問、切”四診在胸腹部的綜合運用。本文腹診的概念、腹診的源流、腹診內容、腹診的應用以及腹診的現代研究等方面進行闡述,使腹診得到更廣泛地應用,以促進其發展。

中醫腹診介紹

1

腹診的基本概念

關於腹診基本概念,有2種主要觀點,一種是指胸腹部的按診,屬於中醫切診的範疇,即狹義的腹診;另一種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在胸腹部的綜合運用,即廣義的腹診。日本漢方界學者更傾向於後者,他們不僅切按胸腹部,還注意觀察胸腹部的形態、聞胸腹部的聲音及氣味等。更有學者認為腹診是以上2種觀點的綜合,即四診合參並以按診為主的腹部診察方法。亦有人認為腹診應是對腹部症狀、體徵及證候的正確認識和理解。醫者通過望診和問診獲得患者腹部出現的各種症狀的信息,再通過聞診和切診得到相關的體徵信息,最後再與病因病機相結合,得出相關的證候的這一過程,稱為腹診。

2

腹診的源流

3

腹診的內容

腹診的內容依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不同的側重點。依據診察方法,腹診的內容可分為胸腹部的望診、聞診、問診以及切診。胸腹部望診主要包括形態與顏色兩方面。前者主要是觀察胸腹部是否膨隆、凹陷,心尖搏動是否應衣,腹壁有無青筋暴露等異常情況;望胸腹部的顏色,如胸腹部皮膚是否光亮,有無呈黃色、白色,有無瘀斑瘀點,以分析病機及鑑別疾病。腹部聞診包括聽聲音與嗅氣味兩方面;前者包括腸鳴音是否正常及有無異常聲音;後者包括有無特殊氣味。腹部問診主要是詢問病位、性質及症狀等,包括詢問腹部的寒熱、疼痛、脹滿等,以瞭解病情、診斷疾病。腹部切診,是指通過觸摸、按壓及叩擊腹部,以瞭解其寒熱、疼痛、腹部血脈的搏動、有無腫塊等情況。腹部的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相結合,以獲取更多更準確的信息,為疾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提供依據,對於辨病與辨證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按照部位可以分為胸腹診、虛裡診、臍診及腹部穴位診四個方面。胸腹診是指對胸腹部整體的形態、顏色、寒熱、緊張度以及脹滿、疼痛、痞硬、急結等情況的診察,是腹診的主要內容,收集的信息比較全面。虛裡診是指對虛裡這一部位的情況進行診

察,包括這一部位的搏動、色澤、音量、至數等方面的診察。臍診是對臍部的情況進行診察,包括臍的形態、臍周動氣的診察。腹部穴位診是對腹部特定穴位的診察,是經絡學說在腹診中的應用,因為募穴乃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愉穴,所以腹部穴位診主要以募穴為主,以判斷相應經脈的臟腑病理變化。

4

腹診的應用

中醫腹診作為一種重要的診察疾病的手段,對於判別體質狀況,分析病因病機,判斷病性之寒熱虛實,確定疾病在表在裡、在氣在血、在髒在腑,診斷和鑑別診斷疾病,辨別證候指導遣方用藥,評判療效及判斷疾病的預後轉歸等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4.1 審病因

臨床可以通過腹診察明病邪,為辨病辨證提供依據。如《金醫要略》雲:‘病人胸滿,唇痿舌青……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患者自覺腹部脹滿,但是觀察其腹部外形,並沒有脹滿的徵象,這是因為瘀血停留於血脈,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患者覺得脹滿,而不是因為飲食停滯,水飲留於腸胃所致。

中醫腹診介紹

4.2 察病位

臨床可以通過腹診,審察疾病的病位《靈樞·脹論》篇講五臟六腑皆能生“脹”。如“肝脹者,肋下滿而痛引少腹”“膽脹者,肋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肝與膽互為表裡,生理關係密切,病理上相互影響,雖然在臨床上難以將二者完全分開,但可運用腹診來協助診斷,明確病位。

中醫腹診介紹

4.3 辨病性

臨床可以通過腹診,辨病病性的寒熱虛實。如《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提出:“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實證腹滿多由飲食積滯於胃中,或燥屎積於腸道引起,故多痛而拒按;虛證腹滿多由為脾胃虛寒所致,故按之不痛,甚或有時喜按。並且根據病性,提出了實證腹滿應當採用下法。

中醫腹診介紹

4.4 鑑別診斷

中醫腹診介紹

《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雲:“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劉保和將《難經》腹診理論應用於經方,根據不同病位,採用不同方藥,如臍上壓痛採用旋覆花湯加減,臍左壓痛採用四逆散加減,取得一定的療效。

4.6 觀察療效、判斷預後轉歸

臨床可以運用腹診觀察療效、來判斷疾病預後轉歸。通過腹部症狀體徵的嚴重程度來觀察療熱《金匱要略·黃疸病》篇在論述女勞疸發展為黑疸證中雲:“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塘,此為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女勞疸發展成為水脹腹滿,屬脾腎兩敗之徵,腎不主水,脾失運化與統攝,真水日漸虧虛,而邪水有餘,真氣不攝而虛散為滿,腎脾失守,可知預後不佳。

5

日本漢方醫的腹診研究

6

中醫、漢方醫、現代醫學腹診的比較

7

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