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周行提醒投資者注意非法集資:包裝成網際網路金融產品防不勝防

1.多發生在互聯網金融領域

近年來,傳統的投資理財模式與利用互聯網金融名義實施的非法集資交織在一起,使得非法集資活動更加隱蔽,吸收資金速度更快,危害更為嚴重,比較典型的有E租寶、泛亞等案件,短時間內即在全國吸收數十萬人存款,涉案金額達到數百億元。其實這些非法集資並非真正的P2P,只不過是利用了互聯網從事所謂的“P2P”網絡借貸業務,成為非法集資活動的慣用伎倆。

2.巧借消費返利模式,進行非法集資

部分消費返現平臺利用“互聯網+實體店”和消費返現模式,藉助電子商務、消費返利、金融互助、愛心公益、高科技生物產品等形式進行網絡傳銷和非法集資犯罪,其主要特徵是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介入商家和消費者的交易過程,許諾在平臺的消費額度全部返現,或通過現金消費送等額積分等方式,誘導消費者註冊會員消費和商家加盟平臺迴流貨款。這類消費返現模式違背市場經濟規律,資金運轉不可長期維繫,一旦資金鍊條斷裂,參與者資金將面臨極大風險,這裡巧借消費返利的非法集資現象也非常常見。所以線下有門店的所謂互聯網P2P的平臺,建議不要碰,並不是真正的P2P。

3.與互聯網傳銷、龐氏騙局“聯繫緊密”

根據以往的案件,一般情況下涉及到互聯網傳銷和龐氏騙局的案件大都定性為“互聯網+非法集資”,互聯網傳銷是傳統傳銷的升級版,互聯網傳銷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一種新型傳銷模式,一般由組織者和經營者通過互聯網,以暴利為誘餌,賦予上線成員直接或者間接發展下線成員的權利,通過成員繳納一定費用或者購買特定的商品,以發展下線數量作為計算和給付報酬的依據的非法牟利違法犯罪行為。通常打著所謂“微商”、“電商”、“多層分銷”、“消費投資”、“愛心互助”等名義從事傳銷活動,所謂的模式基本都是龐氏騙局,藉助後面的投資人的資金歸還前面投資人資金,最後資金鍊斷裂,底層投資人血本無歸,諸如錢寶等案件都是龐氏騙局,這類案件一般都涉嫌非法集資。

4.部分不法分子隱匿境外,案發前後通常會轉移財產

國內不法分子採取藏身境外、租用境外網絡集資平臺開服務器、將涉案資金非法轉移至境外等方式躲避監管部門打擊。部分外籍人員甚至依託境外服務器,搭建傳銷網站,在境外遙控指揮國內犯罪分子,使得這類案件偵破難度更大。在具體宣傳上,常通過網上宣傳與網下推廣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大肆發展人員加入,短期內瘋狂斂財。一般非法集資者通常都知道自己的模式違法,當無法支付前面投資人的資金時,攬取後面投資人資金時,通常會轉移財產,即使案發後,也會轉移財產。

如何辨別“互聯網+非法集資”?

投資利潤越高的產品,其相應的風險也越高。但這些公司所宣稱的回報率如此之高、風險還幾乎為零,顯然違反了最基本的商業規律,而網絡的虛擬性更加劇了風險。由於此類網絡集資、傳銷的經營過程的全網絡化,使經營者隱藏很深,一旦公司出現問題,他們可以輕易地攜款潛逃。從目前網上反映的情況看,一些公司在運營3---5個月後,網站便無法登錄。

非法集資本身是違法行為,參與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護,國家明確規定“參與非法金融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因此,面對手段多樣的非法集資,要端正心態,理性思考和分析,要主動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規和金融常識,樹立風險防範意識,自覺抵制非法集資活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投資人可以根據以下方法去識別互聯網+非法集資:

1.看其主體資格是否合法,是否超範圍經營

現在很多人打著經過人民銀行、銀監局等批准的幌子進行非法集資,必要時向審批機關核實。特別要注意這個合法資質不是營業執照,因為幾乎所有的公司都辦理過工商登記,但其經營的業務卻並不在登記範圍,因此關鍵要看其從事的具體業務是否經過審批,對經營範圍範圍內無發售理財產品的要警惕。

2.看其是否面向公眾、不設門檻吸收資金

在街道社區發放小廣告等利用公開方式面向不特定多數人進行宣傳,不關心投資人是否為合格投資者,不關心投資人是否具有風險識別能力,不進行風險提示,這樣的投資項目要警惕。

3.看是否承諾還本付息

非法集資行為具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向出資人還本付息的特點,即通常所謂的“保底”條款。這裡需要注意,所有的投資行為均需風險共擔,因此,如果承諾保本保息,不管利息高低都是違法行為,不僅僅是高額利息才是非法集資。

4.要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

對“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的投資項目要冷靜分析,正所謂“你看中的是他的利息,他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尤其是要警惕所謂的官方背景,警惕“熟人”的熱心推薦,自覺遠離,避免上當受騙。

5.要通過正規的渠道投資理財

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特別是一些不規範的經濟活動更是蘊藏著巨大風險,因此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投資理財。投資人應清楚,市場有輸贏,投資有盈虧,任何投資都有風險,一定要增強理性投資意識,充分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要進行賭博式、押寶式投資,更不能靠借債來投資,最起碼一旦造成本金損失,要能保證不影響正常生活。

6.對照利率是否過高

對照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的回報率是否過高,多數情況下明顯偏高的投資回報很可能就是投資陷阱,我國規定,超過國家規定貸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護,可作為判斷回報是否過高的參考。

7.通過政府網站查詢

通過政府網站,查詢相關企業是不是經過國家批准的合法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發行公司股票、債券、國家規定的股權交易場所等。如果不具備發行、銷售股票、出售金融產品以及開展存貸款業務的主體資格,就涉嫌非法集資。如不法分子以“證券投資諮詢公司”、“產權經紀公司”等為名,推銷所謂即將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的股票,可通過政府網站查閱是否已批准發行等。

8.查詢工商登記

通過查詢工商登記資料,查明相關企業是否是經過法定註冊的合法企業,是否辦理了稅務登記等。如果主體身份不合法、不真實,則有欺詐嫌疑。

9.查詢平臺負面消息

一些影響較大的非法集資犯罪,相關媒體多會進行報道,要通過媒體和互聯網資源,搜索查詢相關企業違法犯罪記錄,防止不法分子異地重犯。

如今,市場上各類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讓人們意識到了我們正身處理財時代,理財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一個東西的興盛除了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必然還會帶來眾多的模仿與山寨。我們身處理財時代的洪流之中,一定要學會甄別,天上不會掉餡餅,對理財收益抱有一顆平常之心才能避免我們掉入大部分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