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是兒戲,對比拼多多、美團,誰更值得,一目了然

上市不是兒戲,對比拼多多、美團,誰更值得,一目瞭然

俗話說:在商言商。之前過往,皆為序章,股市登場,就見真章。

就在這兩個月,上市突然成了新的風潮。前有籌備許久的小米,後有虧損巨大的美團,現在是剛走出輿論風暴的拼多多,而後還有滴滴出行等,一大群明星公司向香港、美國股市“襲來”。

毫無疑問,大家在這個時間窗口扎堆上市,搶的是時機,絕不敢兒戲。

宏觀上看,美國四處掀起貿易戰,全球經濟波動加劇,不確定性加大;微觀上看,眾多估值數十億至上千億美元的大咖,都將加入上市大戰。誰家早上市,早得市場認可,早有股價、市值支撐,早安全。

但也別忘記,香港和美國股市也是“金錢永不眠,拷問永不止”,短期看業績,長期看格局,無論對誰都是一樣。適者生存,不適者團成團,圓潤地離開。

其中,最值得研究的,莫過於拼多多和美團。前者目標估值300億美元,只發展三年就上市,即便面對各種爭議,仍不改上市節奏;後者預計估值600億美元,稱霸外賣市場,挑戰攜程,又戰滴滴。可以說,兩者都不缺膽氣,也不乏實力。

關鍵就看上市這場戰役,誰能在業績、格局上把握現在、定義未來,贏得資本和資源。更優秀的那家,就能威福自操,宸衷獨斷,執掌未來。

看業績,拼硬度

“向業績和成功叩頭”,股市本就是這樣,沒有財務數據上的“硬度”,一切都是白瞎。

分開看,收入方面,拼多多2017年達17.4億元,2018年一季度達13.8億元,預計全年在數十億元水平,這與美團2017年達到的339億元,還有較大差距。

但結合成本來分析,業績優劣卻立刻反轉。

2015-2017年,美團收入增長8.47倍,但銷售成本卻上升17.5倍,也就是用極大的成本飆升,才換來很小的收入擴張,這在商業上叫“規模不經濟”,一句話,花錢的效率很差。所以毛利率才從69.2%一路降到36%

反觀拼多多,2017年收入增長3.45倍,成本增長僅1.25倍,2018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7倍,成本增長僅5.85倍,無論怎麼看,它用小成本撬動大收入,非常有“規模經濟”效應,所以,其毛利由負轉正,今年前3月的毛利甚至高於去年全年,達10.66億元。

上市不是兒戲,對比拼多多、美團,誰更值得,一目瞭然

一美國上市公司首席財務官曾告訴小郝子,毛利正是衡量企業主業經營的關鍵指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拼多多的經營能力要遠勝於美團。

另一方面,對比拼多多和美團的訂單效率,也會得到相應的佐證。

2017年美團外賣+酒旅預定(當時尚未收購摩拜),日均訂單數在1200多萬,同年,拼多多日均訂單在1178萬左右,兩者體量基本相當。

但為了獲得這樣的訂單成長,美團從2015-2017年共虧損131.5億元,而相同時間段,拼多多隻虧損了13億元,連美團的零頭都不到。

由此可見,按創始人王興的比喻,美團這個“無限遊戲”要進行下去,代價及其高昂。

其中,外賣要與阿里系的餓了麼、口碑對戰,酒旅要與攜程系的攜程、去哪兒等競爭,再加上最近出行戰滴滴,共享單車戰OfO、哈羅單車……四面樹敵下,美團補貼燒錢不能斷。

就像意大利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說的:戰爭因你所需而來,卻並不如你所願而止。美團的對手們絕不會輕易罷休,持續糾纏下,它絕難從虧損的泥沼中脫身。

反觀拼多多,它切入淘寶與微信“盲區”,建立起一塊新領地,借社交方式拉用戶一起參與團購,不斷捲入新用戶、粘住老用戶,佔據其心智、時間。

它利用微信的流量紅利、支付便捷,形成持續“裂變”,兩年拿下4.7億用戶,其中很多是縣鄉里沒接觸過網購的中老年人。

相較而言,拼多多這種創新的模式,打動互聯網邊緣人群,高效、低成本地獲客,商業效能上遠高於美團的“正面剛對手,燒錢換市場”。

如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所說:“你賺到的每一元收入並不是你的利潤,但你節約的每一塊錢,卻全部是你的利潤。”在商言商,無利不商,這一點上,美團和拼多多中間還隔著N個eBay的距離。

看格局,拼深度

數據有“硬度”,顯現當下,而要在資本市場立身立命,還需要更大的格局,定義未來、執掌未來。

尤其是現在的互聯網世界,沒有誰能在單打獨鬥中保持不敗,大家都深度介入產業鏈,構建自己的“英雄聯盟”。這樣,才能在“聯盟的角逐,生態的戰爭”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但這一切少不了家底支撐,資源稟賦。

對比來看,2015-2017年美團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為-40.04億元、-19.18億元、-3.10億元。而拼多多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額2016年為8.79億元,2017年為3.15億元,2018年一季度達6.28億元。

也就是說,連年經營下來,拼多多每年有大量的現金流流入,而美團每年猛吃投資人的老本。用股神巴菲特的話說:這類現金流健康,才意味著企業“造血”機能完善,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所以,美團會在招股書中明確:“我們於紀錄期間經營活動產生負現金流。倘若無法以適當條款獲得足夠資金為我們的營運提供資金,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以及前景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響。”反觀拼多多,則沒有這樣的難題,未來更有資本結硬寨,打大仗。

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團年交易額3750億元,由46000多名員工完成,而拼多多年交易額1412億元,由1159人完成,前者人均支持815萬元的交易,後者人均支持1.2億元交易,顯然後者的人力效能高到炸裂。

要知道,交易用人力堆砌,管理難,成本高,特別在人力成本急劇攀升的當下,美團將為此消耗大量物力、財力。資源稟賦遭吞噬,它更捉襟見肘,難以深化行業影響力,更難以結盟行業小夥伴。

上市不是兒戲,對比拼多多、美團,誰更值得,一目瞭然

於是,美團強推更多新功能,比如網約車、共享單車,用“跟隨”策略切入更多消費場景。但實際卻是動則在摩拜上砸出100多億元,耗費大量資金,最後,產品規模有了,卻無法形成新舊業務協同,刺激出新的有效需求,更沒有搞定行業上游小夥伴。由此,美團只能繼續在四面楚歌下,做孤獨的奮戰者。

“先射箭、再畫靶”的激動,終究是虛妄的。

而拼多多則能留存更多資源,用於產業鏈重塑。比如,利用“拼團”的形式反向影響生產商,大規模定製商品,低成本地將大蒜、電飯煲、手紙等產品從產地送到縣鄉消費者手中。如此,繞過經銷商,避免商品層層加價,消費者得真實惠,賣家得大訂單。

正如馬基雅維利所說:一件事讓所有人得利,它就能成功且持久。

結果,喝“娃娃哈”吃“康帥傅”的人們能買到正品,生產商產品下沉鄉鎮,大大擴張銷量與銷售通路,“拼”出全新的供應鏈。大家共享“消費分級”市場下“消費升級”的紅利,自然成為拼多多的深度同盟軍。

當然,拼多多並不完美,它經歷的風波,也是各大電商平臺經歷過的。它就像一個新生兒,需要經歷幾次發燒,才能建立起免疫系統。

為此,它引入百度前CEO陸奇“加持”,並招聘人才,借鑑大平臺機制,加速快進地處理好商家、用戶、商品的各種問題。

好在,有太多平臺事件的前車之鑑,拼多多隻要行動及時,處理妥當,就不必再“吃盡了苦,踩夠了坑”,才飛越過滄桑。

是的,今日因,明日果。理性分析下,300億美元估值的拼多多,對比600億美元估值的美團,更有優勢。說不定,美團也會步小米後塵,折了估值再上市,而拼多多則能保持期望估值,笑到最後。

一切就像華爾街天才傑西·利弗莫爾所說:如果你追求的目標恰如其分,那麼這一切都會朝你走來,回報你的正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