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豐臣的西軍關原敗跟侵朝戰爭全是消耗西軍關係很大。豐臣秀吉當時為何這麼安排侵朝?

白馬嘯長安

1590年,豐臣秀吉繼承織田信長天下布武霸業,結束了自1467年應仁之亂起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亂世,使大名林立的分裂局面重新一統。



為了平息日本列島各武士集團人多地少的社會矛盾,滿足他們獲取更多土地的慾望和擴張的野心,豐臣秀吉通過官方和民間對朝鮮和明朝的調查,加之對侵擾明朝東南沿海的倭寇進行徵詢,野心膨脹下令動員全日本軍事作戰力量,以“報復元朝兩次入侵日本”為名積極準備入侵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但其中為人所不解的是,侵朝部隊多出自豐臣秀吉的親信嫡系勢力,為何一向以聰明智慧著稱的豐臣秀吉不派遣德川家康等敵對派系入朝消耗兵力,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平內亂。



從豐臣秀吉寫給朝鮮的國書中“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的字眼來看,他對於歷經百年混戰錘鍊出來的日本武士集團戰力有著十分盲目的自信,目標涵蓋整個東亞大陸,朝鮮半島在他眼裡只是攻滅大明的一塊跳板。既然志在必得,根本沒有失敗的考慮,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讓德川家康等潛在的敵對勢力在朝鮮半島建立軍功分封土地。因此1592—1598年派往朝鮮戰場的多是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福島正則、黑田長政、加藤清正等嫡系親信部隊,國內負責行政與後勤的也是寵臣石田三成等輩,一幅“鍛鍊➕立功➕鍍金”的佈局場景。


只是野心的膨脹並不能改變明朝與日本的巨大實力對比,在明朝聯軍的持續打擊下,侵朝日軍只能龜縮在半島南部沿海一帶。1598年9月18日,對國內局勢懷著無比驚懼的豐臣秀吉帶著對幼子豐臣秀賴的無限擔憂,在伏見城死去。1615年6月4日,在德川家康的步步緊逼下,大阪城的倉庫中升騰起最後一縷火焰,豐臣秀賴闔族切腹自焚,曾經無比輝煌的豐臣家族二世而亡,僅剩百餘平米的灰燼供人感嘆。


竹山的清溪澗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西軍並非是“挺豐臣”,東軍也並非“反豐臣”。真要追究起來,東軍才是得到豐臣支持的“官軍”。


再說問題的內容,其實並沒有關係,東軍裡的黑田長政、福島正則等人也是侵略軍主力,不照樣在關原打得風生水起。

為什麼說“東軍”才是真正的“豐臣軍”

現在因為小說以及影視劇的誤導,再加上德川家康後來開幕建府,很多人都用後人的眼光來判斷東軍是反豐臣的。

其實不然,德川家康在當時並無反意,只是前田利家之死導致德川家康在豐臣政權內一家獨大,使得家康成為一代權臣。

家康的做大,使得另外的四個大老和五個奉行非常不爽,再加上許多在文祿慶長之役中作戰的武將都被奉行眾告過黑狀,於是就接連搞出了七將襲擊三成,家康暗殺事件,導致五大老五奉行制度崩壞。

在這之後,因為德川家康進入大坂城,上杉景勝回老家修城修地,拒不上洛,因此遭到德川家康為首的豐臣政權討伐。德川家康出陣是奉命出陣,還收到了豐臣秀賴下賜的出陣會津的軍資金。

西軍為何算不上支持豐臣

德川家康出陣以後,因為是在豐臣公儀下進行的戰爭,許多受豐臣恩顧的大名都得出陣。而石田三成在這個時候突然舉兵要討伐領兵在外的德川家康,並且拉攏了一批原本是奉命要加入會津討伐軍的大名,成立了西軍。

在關原合戰時,大坂城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是肯定是傾向支持自己的筆頭重臣德川家康的。在戰後,澱姬還和秀賴請德川家康、德川秀忠父子吃飯,慶祝關原的勝利。

德川家康在關原後的豐臣家內再無敵手,這才導致他日後能夠開幕,能夠壯大,能夠建立起一個和豐臣並駕齊驅的公儀,並最終取代豐臣。

東西軍的實像

實際上,關原合戰時的東西軍成分非常複雜,絕對不是我支持石田,我支持德川,我支持豐臣的關係。

比如大谷吉繼,很多人都根據小說說他本人會做人,傾向於東軍,加入石田方是因為和石田三成的友情。

扯淡!大谷吉繼在文祿慶長之役做奉行時告了東軍大名多少黑狀,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哪個不對他恨得牙癢癢的,而大谷吉繼又是和石田三成一樣同屬奉行眾,完全沒有理由不加入西軍。


基本上,關原合戰時的實態,除了德川家康毛利輝元石田三成等人是為了自己打的,其他人大多數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幾乎都是“我和那小子有仇,什麼,他在西軍?弟兄們,加入東軍揍他吖的!”


伊勢早苗

我主要是談一下觀點:關原之戰跟朝鮮戰爭的豐臣軍消耗無關,而豐臣秀吉的侵朝也是時勢所迫。

關原之戰,戰爭的兩大方面的領軍人物是豐臣秀吉的頭號忠臣——石田三成、實力大佬——德川家康。

當然,戰爭的結果是德川家康勝利了,贏得了天下,從而導致數年後豐臣家最滅亡。但是,關原之戰的蹊蹺之處是:兩軍的主力部隊基本都是豐臣家的部隊,也就是說豐臣家的內槓。

既然是豐臣家的內槓,那麼就跟豐臣軍侵朝戰爭軍事力量的消耗無關。關原之戰前,無論是石田三成,還是德川家康,都沒預料到這是一場決定日本天下的戰爭,只清楚這場戰爭重要到能夠影響天下歸屬。

德川家康的東軍裡大量的豐臣家的武將參戰,他們大部分屬於豐臣家臣的“尾張派”,與石田三成為首的文臣“近江派”有較大的私人恩怨,他們參戰的動機是要教訓石田三成,而不是忠於德川家康。

如果這些豐臣家的武將,知道打完關原之戰豐臣家就要完蛋的話,那麼他們就不會參加這場戰爭,他們還是支持豐臣家的。所以,在德川家康參戰前,他表示過戰爭只針對石田三成,德川家依然忠誠豐臣家。

德川家康參加此戰也是做了大工作的,一來讓自己的繼承人德川秀忠帶著德川家的精銳部隊在外面跟真田家耗著,弄得來不及來參加關原之戰;二來德川的領地內留守數量較多的守備部隊,萬一關原失敗了也沒大關係;三來自己帶著殘兵弱旅來參戰,戰力弱到差點被西軍島津武士的反衝鋒擊垮。

可以說,德川家康就是搞了一場豐臣家的內戰。關原戰後豐臣家元氣大傷,德川家收穫頗豐。

歷史再往前提提,我來回答一下,豐臣秀吉為什麼要這樣安排發動侵朝戰爭?

主要原因是日本國小人多,就這麼多資源,天下太平後,武士沒仗可打。然而,手下的武士要吃飯要享受,拿不出這麼多地來封賞,那就去朝鮮看看吧。豐臣家的武士在朝鮮佔據了領土,無疑就擴大了豐臣家的整體實力,相比較其他大佬級大名的實力就在下降,這有利於豐臣家的統治。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經歷百年多的戰爭,突然天下在豐臣秀吉手裡安定了下來,國內的經濟轉不過軌道,一直為戰爭服務的多種行業一下子就陷入經濟蕭條,造成日本國內的不穩定。

還有豐臣秀吉通過對明朝的情報打探,也知道明朝國勢衰退的一面,他要拿下明朝或許有點難度,但是對於拿下朝鮮半島還是自信滿滿的,事實也證明百戰煉就的日本武士確實打慘朝鮮軍隊。


子屠龍

豐臣秀吉安排嫡系侵朝,並沒有想到他們會失敗。晚年的豐臣秀吉極度狂妄,計劃在消滅朝鮮之後再消滅明朝,而且他居然認為消滅明朝十拿九穩,滅了明朝以後他還準備滅天竺!甚至他連滅完明朝怎樣處置都預先想好了一部分,他準備讓天皇遷都到北京,自己則坐鎮寧波(因為寧波是跟日本貿易量最大的港口)。

在這樣瘋狂的想法,這樣自大的考量之下,他都認為自己必勝了,那當然要派自己的嫡系去摘果子,不能派非嫡系的人得好處。還有一點是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戰國時代結束,軍功晉升的體制也隨之終結,底層上升渠道被關閉,必然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動盪,這種情況下他輸出壓力,優先派嫡系部隊去借征戰之機解決內部的問題,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相反,他如果認為攻明朝必敗,那當然就不會派自己的嫡系,而是派非嫡系去當炮灰了。

另外,關原之戰的失敗,其實跟西軍在朝鮮戰場消耗大沒太大的聯繫。因為東軍方德川秀忠的三萬大軍被真田昌幸絆住,關原戰場上的西軍人數遠多於東軍,戰鬥力也並不弱於東軍,很多人看到關原之戰東軍、西軍佈陣圖時,往往認為勝利方一定是西軍。

西軍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內部不和,像西軍主帥毛利輝元本身動力就不強,都是安國寺惠瓊攛掇來的,家中的吉川經家等人也不想跟德川家康為敵;小早川秀秋本是秀吉親戚,因為秀吉生了親兒子豐臣秀賴才被過繼出去,待遇大大降低,對豐臣秀賴充滿怨恨;島津義弘是因為與東軍產生誤會,臨時加入西軍,不得西軍的主事者石田三成信任,等等。

內部這麼多問題,在戰場上一起爆發,自然就兵敗如山倒,一天就決定了日本的結局了。


文史宴

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德川家加入豐臣體系不是被征服的結果,而是雙方進入長期對峙後家康忌憚豐臣家的綜合國力通過談判達成妥協,為此豐臣秀吉甚至不惜把老孃和妹妹送去當人質(名義上是嫁妹妹)。徵朝前恰逢秀吉徵北條而還,家康通過出兵證明了自己的暫時臣服,秀吉將家康領地置換到關八州,家康有建設新領地的名分,因而無論從實力優勢還是名分上秀吉都指揮不動家康侵朝。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豐臣秀吉的自我膨脹,認為以朝鮮為踏板攻伐大明一定成功,所以才會有“把寧波獻給天皇作為湯沐邑”的狂言。肥水當然不留外人田,關西嫡系武將進攻朝鮮,獲取土地後正好可以擴充嫡系封地,建立對關東諸侯的絕對優勢,所以也不希望家康去搶功,這樣勝利後沒封賞也是應當的。


惡魔的糞叉

只能說感謝毛利三神了,無論誰碰到這三個豬隊友,都會輸啊,有什麼好說的呢。而且當時西軍戰場領導人明顯領導力不足,差不多有一半是不聽話的,就算真田拖住了那麼多人,但真正為西軍出力的人,還是比不上當時的東軍。本來德川是去討伐上衫的,但人家打個小大名還打不過,之後就直接回家了,佐竹反德川,但被德川盯得死死的,直到戰爭結束,都沒出上力。毛利就不用說了,出了宅神,食神和戰神這三神將,硬是讓席捲全日本的大動亂,一天就結束了。島津,不用說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真正出力的也就,羽喜多一個五大佬,石田,大谷外加一些小大名和旗本,打個雞毛啊,可惜了孝高在背後搞得那麼多事,不然說不定戰國三英傑就是:信長,秀吉和孝高了。


手機用戶5104866843

關原西軍戰敗跟侵朝消耗關係不大,東軍的謀略、外交更勝一籌,小早川秀秋的叛變是東軍取勝的關鍵。而秀秋之所以叛變,其實還是秀吉自身造的孽,為了給秀賴鋪路,秀吉不惜殺了秀次,更差一點殺了秀秋。至於侵朝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土地不夠分封,同時的確也有消耗西國大名,如毛利、島津等的算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