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敢於侵略明朝,到底是出於無知,還是具備客觀物質基礎?

萊蒙夫人


簡單的說就是缺乏瞭解,無論是日本對明朝,還是明朝對日本,都對彼此的狀況非常無知。

而且豐臣秀吉當時也的確有動手的實力,但是人家也沒打算直接攻打明朝,只是打算先拿朝鮮練練手而已。


明朝和日本,對彼此的狀況都是抓瞎

日本侵朝戰爭,開始於1592年,十六世紀末的信息交流,可遠不是後來能比的。在當時,中國和日本對彼此的瞭解都少到了一個荒唐的程度。

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完全不知道豐臣秀吉的存在,對於日本國內的情況也是基本無知。在倭寇滅絕之後,明朝官方與日本的聯繫就基本斷絕了。後來從朝鮮人嘴裡,明朝知道了“倭酋”的名字,在當時寫作“平秀吉”。但是對於日本國內的戰國時代情況如何,豐臣秀吉有多少兵力,則是完全的無知。畢竟上一次中國和日本的官方友好通信,已經是宋朝的事情了。

後來日本侵略朝鮮,都已經攻佔平壤,朝鮮國王都跑到鴨綠江了,明朝還在懷疑朝鮮求救的真實性。因為當時有福建的海商跟朝廷彙報說朝鮮已經跟日本勾結,要一起進攻明朝(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依據),明朝官方對於朝鮮的求救將信將疑。後來遼東的間諜傳回消息說日本的確攻佔了平壤,明朝才決定出兵。

由於朝鮮怕明朝覺得難打拒絕援助,所以故意少說了日軍人數,他們說攻佔平壤的日軍只有一千人,結果明朝聽信了朝鮮的話,一開始派了副總兵祖承訓帶了三千人前往平壤——結結實實的扎進了兩萬日軍的懷裡。

後來明朝和日本談判,明朝對日本國內的政治情況依然是完全無知,他們居然按照周邊蠻夷的規矩,給豐臣秀吉封了一個不倫不類的“日本王”,氣的豐臣秀吉大罵。可見當時明朝對於日本有多麼不瞭解。


而日本對於明朝,也是完全的懵逼。

在當時的日本,依然在口語中稱中國為“大唐”,豐臣秀吉也知道明朝很大,但是他沒有想過明朝究竟有多大。

他覺得,明朝再大,比日本大個四五倍也就差不多了吧?

不僅豐臣秀吉不知道中國有多大,他手下的將領也不知道。在征討朝鮮之前,豐臣秀吉手下的將領們就已經開始劃分明朝的土地了。其中一個將領“膽大包天”的說:“等咱們打下了大唐,我也不要別的地盤,就把浙江台州府封給我就行了!”

另一個將領對比嗤之以鼻,他認為這個將領胃口太小。他對豐臣秀吉說:“等打下了中國,希望您至少封給我二十個縣的地盤!”

二十個縣(而且當時的縣很小),已經是當時日本諸侯想象力的極限了。

不僅諸侯普遍沒什麼見識,豐臣秀吉自己也很沒見識。非常滑稽的一件事是,他想的是他將來攻佔明朝以後,居然要把首都設置在寧波!

對於北京、南京、長安、成都這些當時的大城市,豐臣秀吉毫無概念,寧波已經是他認為最適合定都的城市了。

而對於明朝軍隊的戰鬥力,豐臣秀吉也沒有可靠的信息源,他唯一能找到的跟明朝交過手的人,就是嘉靖帝時期跟著大海盜汪直混的老倭寇。

這個沒留下名字的老倭寇對豐臣秀吉說:


“大唐(當時對中國的稱呼)抓五峰船主時,我們三百人,從南京地方一直劫掠到福建,過了一年後全甲而歸,唐人畏日本如虎,欲(得)大唐如反掌。”

可以肯定的是,這肯定不是他真正的戰績,因為他說的細節全都不對。但是他說的這件事的確是有原型的。

在嘉靖朝,曾經有七十個倭寇從浙江沿海登陸,一路打打殺殺,各地的官軍都沒有把他們剿滅掉,他們居然一路撞到了南京城下!最終在南京兵部的指揮下才消滅他們,此時他們已經殺戮了上千人,這件事被認為是明朝的奇恥大辱之一。

不過像這種奇葩的事件,歷史上也就只發生過一會。後來戚繼光出現,倭寇就慢慢絕跡了。豐臣秀吉也不想想,如果明軍的戰鬥力真的有這麼不堪,倭寇怎麼就幹不下去了呢?

關於戰爭

豐臣秀吉在當時的確有很強的物質基礎。

經歷過戰國時期的日本,雖然百廢待興,但各個諸侯手下都擁有著各自的強兵勁旅。而且日本諸侯引進了很多當時的先進武器,就火槍而言,他們的武器甚至比明朝還要先進。

而且在戰爭之前,豐臣秀吉在國內進行了全國範圍的清理田畝的工作,讓財政力量大為加強。此時日本境內也開出了很多金銀礦山,跟歐洲殖民者的貿易做的很頻繁,讓日本獲得了強力的財政支持。

豐臣秀吉征討朝鮮的時候,足足動員了十五六萬人,這是非常驚人的力量。此時的日本國內人口超過了一千五百萬,無論從土地還是人口上,都遠遠超過了歐洲國家(除了俄羅斯)。雖然我們一直認為日本是個小國,可那是和中國比,跟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比,日本算是很強的了。早知道,此時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的軍隊,也就不過幾萬人。強大如奧斯曼,也只有二十萬軍隊。

如果日本沒有惹上明朝的話,豐臣秀吉是很無敵的,別說滅了朝鮮,就是跟奧斯曼和西班牙拼一拼實力,都是可以看的。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整體優勢並不能轉化為局部優勢。明朝雖然大,但是明朝沒法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遼東戰場,此時的明朝在長城、寧夏、雲南等多地皆有戰事,小國能夠在局部對大國取得優勢,這在歷史上無數次的證明過。

事實上,明朝雖然整體實力遠強於日本,可是明朝在朝鮮戰場上居然始終是以少打多,兵力最多不過七萬人,就這七萬明軍,最終擊敗了日本十五萬軍隊。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日本缺乏大規模戰爭的經驗,日本內戰的那套經驗模式與中國大兵團相碰撞,還是有很大差異。日本軍隊當時的戰術更像是一個個的土匪集合,比起打仗更像是打架。這種虧日本人之前也吃過,元朝雖然幾次征討日本都以失敗告終,可是具體到陸戰,蒙古鐵騎可是把日本武士給砍的不要不要的。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基本等於一個日本的朱元璋。他之所以拼了命的想打中國,是因為日本等級制度深入人心,這樣一個出身底層的人佔據了最高位置,豐臣秀吉難以服眾,所以他想做點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幫自己爭取執政合法性。

可是沒等戰爭結束,豐臣秀吉就死了。他的家族力量本來就在朝鮮遭受重創,在他死後更加沒有了主心骨,很快被德川家康擊敗,日本從此進入了德川幕府的時代。所以豐臣秀吉這個人,跟曹操是有點相似的——甚荒唐,到頭來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小約翰


歷史已經證明 ,豐臣秀吉妄圖入侵朝鮮和明朝的籌劃由來已久,絕非出於無知或一時心血來潮。

早在1578年(明神宗萬曆6年),豐臣秀吉還在彼時日本實力最雄厚的封建主織田信長麾下為部將時,就曾向主子獻策道:“席捲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織田信長認為時機未到,沒有采納他的建言。織田死後,豐臣秀吉成了日本的權臣,他率軍東征西討,於1590年統一了內戰不休的日本列島 ,多年的戰火薰陶與歷練,加上戰績輝煌,順風順水,使豐臣的慾望和野心不斷膨脹,同時,他為了平息其國內各大封建主對土地分配不均的不滿,另外似乎還有用武力打開一向實行閉關鎖國之策的明朝門戶和中國進行商業貿易的圖謀,於是在1592年(明萬曆20年)4月下令出動陸軍16萬,水軍近1萬渡海直搗明朝的藩屬國——朝鮮。

豐臣秀吉制定的戰略是先滅朝鮮,再以朝鮮半島為跳板,一舉侵入大明國境。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敗退,不到兩月,其國土的大部分已被日軍佔領。

當日軍正大肆向朝鮮半島進發時,不但明神宗仍然在驕奢淫逸、醉生夢死中,就連其藩屬朝鮮的君臣也沉溺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沒有危機意識,自然不會有任何有效的軍事防禦部署,日軍突然殺至,令“兩百年不知戰事”的朝鮮猝不及防,日軍有備而來,一登陸就勢如破竹,朝軍一觸即潰、喪師失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彼時的大明,昏君當道,奸佞專權,國力早已今非昔比,但各項綜合實力還是遠強於日本。在明神宗萬曆帝的眼裡,小小島夷蠻幫,竟敢進犯天朝,豈不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明軍於1582年7月陸續開拔並從陸路、海陸入朝抗倭。1593年1月7日,經過周密部署,大明名將李如松率軍進攻平壤,與日軍精銳3萬餘人遭遇,並隨即展開激戰。經過慘烈搏殺,中、朝聯軍成功擊潰日軍,一舉收復平壤。平壤戰役共殲敵1萬餘人,日軍被俘虜、逃散、失蹤者無數,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的頹勢。

隨後,中、朝軍隊發起反攻,奪回了朝鮮國土的絕大部分。不久,由於明軍主帥李如松輕敵冒進,在碧蹄館(朝鮮王京附近的一個驛站)遭遇日軍伏擊,死傷慘重(明朝的史料說傷亡3000人,日本史料說明軍被擊斃上萬人)。

之後,雙方形成對峙之勢,基本停戰,期間進行了數次和談。儘管明軍攻勢受挫,但主力並未遭受太大損失,精銳尚存,且各路援軍接踵而至,戰損很快得到了補充。

1597年初,豐臣秀吉再次增派10餘萬陸軍入侵朝鮮,同年秋被明軍擊敗,被迫退守到朝鮮半島南部沿海的狹窄地帶負隅頑抗。

此後,雙方你來我往,鏖戰多次,互有勝負。1598年秋,極度好戰的豐臣秀吉病死。日本諸大臣研究後決定:秘不發喪、立即從朝鮮撤軍。9月初,五大佬(五大權臣)以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的名義,命令朝鮮前線最高將領和明朝議和,並且要“爭取最體面、最有尊嚴的議和”。豐臣秀吉已死的消息傳開後,侵朝日軍士氣低落,不戰自亂。

這年11月,日軍開始大規模從朝鮮半島撤軍,明軍聯合朝鮮水軍乘勢追擊,日軍歸國心切,無心戀戰,明、朝聯軍在海上圍追阻截,斬獲甚多,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有人說,豐臣秀吉是因為在日本內戰時屢戰屢勝 、過於順利而信心爆棚 ,因此盲目樂觀,於是在物質基礎並未夯實的情況下放肆入侵朝鮮,並企圖征服大明。豐臣秀吉企圖上演一出“蛇吞象” 的好戲,實乃自不量力。日本是在“錯誤的時間 ,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這才導致其大敗虧輸的。

其實,豐臣秀吉欲通過入侵朝鮮進而侵吞大明是其蓄謀已久的長期計劃,歷史真相也不是像今天說的那麼簡單,420多後的今天,再回望、解析導致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時,發現早已走下坡路的明朝雖然贏得了這場戰爭,但過程卻一波三折 ,可以說贏得異常艱難,其實我們贏得並不輕鬆......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敢於侵略朝鮮,並非完全痴心妄想。當時的日本確實在物質實力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第一,日本是當時的世界人口大國。日本在1500年時,就已經有1540萬人口。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奧斯曼帝國正處於國勢巔峰,其人口也只有1400萬;歐洲強國西班牙的人口為500萬,英格蘭為250萬;即使是歐洲第一人口大國俄羅斯,其人口也只有1100萬左右。印度的莫臥兒帝國,總人口達到1.5億左右,但是統治族群穆斯林的總數只有1500萬。換言之,日本當時的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三,而且是單一民族國家,具備很強的凝聚力。

第二,日本是當時購買力最強的富國。這得益於日本發現並開採了多個銀礦,使日本成為當時世界的主要白銀產地。16世紀末日本的白銀產量一度佔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白銀是當時世界的硬通貨。日本依靠龐大的白銀資源,能夠輕鬆籌集戰爭軍費、製造軍事裝備。

第三,日本的火器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過程中,大量火器被投入戰爭,並在戰爭中不斷改進,導致日本的火器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行列,特別是日本火槍,比明朝火槍準星和火力都高一個檔次。再加上日本軍隊經過戰爭洗禮,實戰經驗豐富,士氣正旺。

正是基於上述條件,豐臣秀吉才會狂言“率兵掃平朝鮮,更收朝鮮兵馬,席捲明國四百餘州”。


萊蒙夫人


首先說明一條,萬曆朝鮮戰爭爆發前,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的胃口,可不止是“侵略明朝”。以他的原話說,“儘量把大明納入版圖之內”只是其中一步,等著朝鮮明朝全被日本吞了後,他還要坐鎮寧波府,然後“尊聖意,佔領天苧印度”,也就是要把印度也吞了。

為什麼偏偏盯上這幾個國家?因為當時日本人的世界觀,是“三國世界說”,即世界是由中國日本印度三個大國組成,其他國家都是這三個大國的附屬國。所以,征服明朝?那只是豐臣秀吉先定一個小目標,他的終極追求,就是征服世界。

那為何會有如此狂妄念頭,如果看看當時日本國情,必須承認,豐臣秀吉的這般狂想,確是有滋生土壤。

首先是豐臣秀吉的個人問題,他雖然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成為日本實際統治者,但其麾下,有實力的諸侯也是極多。而他個人更只是個農民出身,放在講門第的日本,這身份簡直上不了檯面。所以自從掌握大權後,豐臣秀吉就一直玩命包裝自己,大肆渲染日本是神國,自己是太陽化身,所以“日光所及,無不照”,凡是太陽照到的地方,就必須是“大日本”的地盤。既然說到了就要做到,當然要厲兵秣馬,朝著“日不落帝國夢”撒腿狂奔。

這瘋狂念頭,也不止是豐臣秀吉一個人的痴想,更是當時剛結束戰亂的日本,舉國的狂想。別看日本戰國時代結束了,可日本這麼大的地方,好處實在不夠分,當然要瞪圓了眼睛去搶。所以豐臣秀吉這“日不落”口號一喊出來,日本國內的諸侯軍將們,各個都狂熱響應,加藤清正當場就狂呼,至少要給他明朝二十個縣做領地,龜井茲矩倒“實誠”,表示到時候自己不要別的地方,就看中中國浙江台州府了……

也就是說,仗還沒有打,這幫軍將們就開始流著口水分中國的地盤了。

但對照日本此時的國家實力,也必須承認:他們生出這狂妄念頭,也是有本錢的。

首先一個出名的本錢,就是日本此時突飛猛進的火器製造技術。自從葡萄牙火繩槍傳入後,日本火槍的技術水準就青出於藍。到了萬曆朝鮮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造出了長145釐米發射12錢重彈丸的重型火槍,以及長185釐米發射6錢彈丸的常規火槍。明軍出征朝鮮前也做過測試:日本火槍可以在八十步外的距離上,一槍擊穿雙層溼毯被子,五十步的射程裡更可擊穿四層。如此殺傷力,堪稱當時世界頂級。

而且,這般強悍的火槍,在當時的日本,已經成功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日軍不但有成建制的火槍部隊,而且有成熟的三疊陣射擊戰術。以明朝軍工強人趙士禎的形容說,日本火槍兵不但戰術十分先進,而且執行力異常堅決,作戰時“飆弛電擊而前,從容振旅而退”,戰術素質相當高,堪稱無比兇悍的對手。

與這火槍作戰能力一樣兇悍的,還有當時日本蒸蒸日上的造船業。在之前持續上百年的倭寇之亂裡,那些勾結倭寇的中國沿海士紳豪族們,非常“大方”的把明朝造船技術出賣給日本。充分吸取明朝福船廣船技術優勢的日本戰船,實力也陡然升級。這些日本“山寨中國船”,既擁有明朝戰船的強大航運能力,更在船體上修築樓閣式堡壘,發射洶湧火力,因此也被稱為“安宅船”。擁有這種戰船的日本海軍,儼然已是東亞海洋猛獸。

更必須承認的是,想法狂妄的豐臣秀吉,做事卻相當接地氣,為了這場征服世界的戰爭,他自掌握日本大權起,就做著精心準備。著名的“太閣檢地”運動,豐臣秀吉以強力手段掌控國家土地,鐵腕的貨幣改革,讓日本豐厚的白銀儲量,變成了源源不斷的財富。甚至在十六世紀東亞海洋上,高度重視對外貿易的豐臣秀吉,也把日本變成東亞貿易的重要一環,日本官方操控的海外貿易紅紅火火,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在戰爭爆發以前,豐臣秀吉其實已經積攢了雄厚的戰爭儲備。比如他們的海軍,就已有了七百艘戰艦的規模,外加兩千多條輔助預備戰船,另有十五萬人規模的一線陸軍,十三萬人之多的預備隊。“征服世界”計劃的第一步,即侵略朝鮮的戰爭,作戰計劃也十分明確: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

如此精細到家的準備,自然叫豐臣秀吉上下信心爆棚,所以也有了他那幾句當時燃爆日本全國,卻叫後人哭笑不得的呼號:“日光照射到的地方,都是我的統轄”,“以我軍之戰力,對付明君(明朝),那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

但是自以為思慮充分準備精細的他,卻並沒有意識到,他即將要招惹的大明朝,是個怎樣的對手。激怒看似“沉睡”的明王朝,會是怎樣的後果。他心氣極高,準備極精細,但是眼光,卻堪稱無知。接下來那場持續七年,實際與明朝作戰不過兩年的戰鬥裡,精心準備的日軍,面對只動用了部分戰力的明軍,那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般的潰敗,還有兇殘日本艦隊埋屍露梁海的結局,說到底,都是無知惹的禍。

但是,如果細看前後歷史,細看唐代的白江口烽火,或細看甲午戰雲,二戰的炮火連天,就知道這樣的野心與精心準備,乃至這樣“無知”的眼光,放在日本歷史上,卻是經常出現的套路。以和平的名義,這樣的“套路”,才永遠值得警惕。

參考資料:《日本圖鑑》《日本戰史》《世界火器史》《世界造船史》


我們愛歷史


豐臣秀吉出身低微,從年少時服侍織田信長穿鞋,慢慢的成長為一方統帥,等到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身亡,豐臣秀吉率先得到情報,先行佈置人馬,搶佔先機,降伏了織田信長的家臣,扛起了織田信長的大旗,結束了日本戰國之亂,功成名就的豐臣秀吉,竟然生出攻滅大明想法,是什麼給了他信心?





01

十三世紀是蒙古人馳騁天下的時代,強大的蒙古人兩次發兵進攻日本,都在渡海之時被狂風消滅了,這無疑令日本人覺的,有大海的風浪作為屏障,大陸國家是無力反攻日本的,這是他信心來源的一小部分。

而片帆不得下海的明朝,連鄭和的大船都早已腐爛了,打個小小的海盜都只能在陸地建功,而在海中卻束手無策。

要知道這些所謂的倭寇,其實是日本國內戰敗的職業軍人,他們在日本是被掠殺的對象,就這樣的戰鬥力卻使得明軍捉襟見肘,日本人不自覺的笑了,堂堂大明還能有渡海的能力嗎?這樣的明朝軍人還有戰鬥力嗎?





02

豐臣秀吉能夠統一日本,是有絕招的。

首先他極具理財頭腦,商業發展的不錯,錢多糧多武器多。

第二,他手中握有的軍隊都是百戰之兵,常勝之軍,而且他們所使用的武器已經接近近代化武器。

清一色的火器配置,絕大多數是自己生產的,而且這些火器在當時是不遜色任何國家的,這其中包括歐洲。

這些火器就是火繩槍,日本國稱之為鐵炮。

提到火槍,不得不提一下明朝歙縣人汪直,這位明朝大海商由於受到明朝排斥通緝,流浪海上諸島,他帶著葡萄牙人給日本帶去了火繩槍技術,而且還不止這一點,他還不斷的用貿易手段,從西方進口火槍大批量賣給日本人。

豐臣秀吉團隊就是憑藉優勢火繩槍,統一了日本。

現在豐臣秀吉也想憑藉武器上的優勢,島國海船的先進,發兵攻明,這是他信心來源的一大部分。



03

明面上說,豐臣秀吉確實是統一了日本,但是日本的國情和明朝完全不同的,明朝是中央集權制,而日本仍然是分封制,割據一方的都是大名,這類似於周朝時期的諸侯,互不統屬,屬於聯盟關係。

這種制度極為不穩定,誰強誰稱霸,現在別看豐臣秀吉站在了巔峰,以後卻未必,不然德川家康怎麼能用武力奪權呢?

還不是豐臣秀吉死了,豐臣秀吉的下一代玩不過德川家康等陰謀家嗎?

這些割據一方的諸侯,都擁有自己的私兵,驕兵悍將,很難把控,而且日本地勢狹窄,土地不多,好的土地與劣質土地之間又很難平衡劃分,這無形中存在隱患。

豐臣秀吉估計覺的這些人打仗,個個是好手,可咱這點地方不夠分的,分不好,就是一場動亂,與其亂在國內,還不如派他們出國奪取土地,這樣豈不是更好。



於是乎,豐臣秀吉定下一個未來大帝國的藍圖,讓這些個驕兵悍將去努力吧。

豐臣秀吉的想法就是,內部問題難以解決,那就尋求外部方式解決,你們可以威脅任何國家,別來威脅我,如果你們戰爭不利,沒事,我豐臣秀吉準備好一方墓地等你們!


舊史風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完全是因為野心膨脹。

第一,豐臣秀吉的實力很強大。

經過數百年的戰國時代,到豐臣秀吉的時代,終於實戰暫時的統一。此時的日寇,並不是大家想象當中的村鬥刁民。而是一支百戰精兵!


從數量上看。

侵朝日軍總兵力在15萬到20萬人。這還不包括最大的大名,德川家康的軍隊。德川家康實力最為強大,兵力在10萬人以上。他與豐臣秀吉貌合神離,志在統治日本,所以沒有參加侵朝戰爭。

從武器裝備看。


日寇裝備精良,遠遠超過朝軍。日軍的火繩槍-鐵炮,精準無比,打得朝軍丟盔棄甲毫無還手之力。比明軍的火器還要先進。好在日軍大炮和騎兵很少,在騎兵和火炮上不如明軍。



從戰鬥意志看。

日寇極為兇狠。明軍大將麻貴在與日寇對陣之後,頗為感慨的說。自己打了幾十年的仗,曾經與蒙古大小七十餘戰,從來沒有見過像倭寇這樣兇狠好鬥的。這並不是誇張。


第二,日本是一個大國。

小日本、小日本。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就是一個小小的島國。

其實日本面積很大,大概38萬多平方公里。比我國山東與河南兩個省的面積還要大一點!

比德國、英國、意大利、波蘭、匈牙利、奧地利、芬蘭等等等等絕大部分歐洲國家都要大!

從世界範圍內說,日本是一個大國。

一般來說,國土面積大,人口多,實力就強。

所以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以後,覺得自己建立了了不起的成就,不可避免的膨脹了。只不過這一次,他踢到了鐵板上!大明的實力,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上將噯福斯


“無知”是個很有趣的說法。顯然,豐臣秀吉並不理解朝鮮在大明戰略體系中的位置,也高估了自身的軍力。

這裡我們來說個冷知識:豐臣秀吉甚至都不知道朝鮮多大。在他時代的地理書中,朝鮮比實際大出一倍多!換句話說,豐臣秀吉到徹底兵敗都以為自己在攻略一個特別大的半島……

1461《大明一統志》載:
(朝鮮)東西二千里,南北四千裡;自國至京師三千五百里。
就今天來講,從北京到中朝邊境900公里左右;朝鮮半島的長度1100公里左右。這個時候,對朝鮮長度的理解大致符合實際情況。但《大明一統志》覺得半島很寬,達到了長度的一半,按照今天的話就有550公里。其實,朝鮮半島最窄處170公里,最大不過360公里。

耶穌會帶來了新的地理知識。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時,部分意識到了朝鮮沒有那麼寬,不過還是顯得很大。該圖中我國河北省加上北京天津的面積,和朝鮮半島相仿(2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從圖上看,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加上山東(15萬平方公里)才比半島大一些。也就是說,即使用西洋地圖,朝鮮還是被嚴重高估了。《山海輿地全圖》(1607)同樣注重以經緯界呈現地球上的各個國家,其中的朝鮮半島繼續很大,而且比日本大很多:

日本人如果用的這樣的地圖,顯然覺得朝鮮這個地方大大得好——土地遼闊,軍隊又弱,我們去打吧!

十七世紀的日本人還沒有自己海岸線的地圖,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實際多大。同時,他們所理解的朝鮮地理,確實與大明相仿。1712年編成的《倭漢三才圖會》中,就用了大明的知識,朝鮮南北4000裡,東西2000裡——長寬比2:1,比實際遼闊很多。也許是參考了兵部職方司主事陳組綬的《皇明職方地圖》(1635),《倭漢三才圖會》中的朝鮮國是這樣的:

在這個意義上,豐臣秀吉是非常無知的,他連朝鮮實際多大都不知道……


在野武將


豐臣秀吉儘管的確是一個狂妄自大之人,但他還真具備和一定的實力,這是他敢和大明王朝叫板的原因之一:當時的西方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先驅儘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統治,但其舉國兵力不過數萬,連雄踞中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國總兵力也就二十萬人左右。在壬辰戰爭爆發的四年前在遙遠的歐洲也爆發了英西大海戰,儘管此戰英國取勝,但並未獲得徹底壓倒西班牙的優勢,此後直到1604年英國和西班牙圍繞海上霸權展開了持續的爭奪。按說英西海戰持續的時間長於壬辰戰爭,可雙方動用的船隻總數還不及日本侵朝時一國動用的艦船數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時就已經有1540萬人口,這一數字超過了歐洲任何一個國家,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僅次於大明王朝的第二強國。

儘管從整體國力而言:大明王朝具備碾壓日本的絕對實力,但戰爭從來都是瞬息萬變的——有時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雙方的整體國力對比,有時局部的優勢也會擴大為全面的優勢。日後的滿清和大明的對峙以及近代史上日本同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的對峙也都證明了這點——即使並不具備絕對優勢,又可以儘可能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從而壓倒對手,而日本恰恰就是這麼一個具有賭徒心態的民族。那麼當時的日本相比明朝有何優勢呢?此時的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儘管長期的戰亂使日本呈現凋敝破敗的景象,但與此同時也磨練出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士兵。儘管日本戰國的大名爭霸被網友戲稱為村級械鬥,可我們也不要忘了在這些“村級械鬥”中落敗的武士浪人組成的倭寇都能令大明官軍頭疼一時,何況是日本正規軍呢?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承平百年,衛所荒廢,軍備空虛,這也是戚繼光放棄明軍舊有的編制,轉而組建戚家軍抗倭的原因所在。而在武器裝備方面日軍也並非全面落後於明軍——儘管中國是火藥發明國,儘管大明王朝組建了全世界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可到了萬曆年間大明火器已不是全方位領先於世界了,這也是當時的明軍混用國產火器和佛郎機、紅衣大炮的原因所在。當時正是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日本從葡萄牙人手中獲得了新式火繩槍的製造使用技術。根據當時明朝和朝鮮自己的記載:明軍在火炮上具有優勢,但在火繩槍方面不及日軍,所以一般交戰前都先用大炮轟擊,而盡力避免近距離巷戰。

根據萬曆抗倭援朝戰後的的統計:為支撐這場戰爭大明王朝花費的經費支出平均每年高達240萬兩左右,戰後的明朝迅速出現了財政赤字。當面對來自東北關外的八旗勁旅和明末變民時明軍幾乎已沒多少經費足以支撐戰爭了,以致於不得不一再加徵三餉,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進一步激化了民變。偌大的明王朝為支撐這場戰爭都幾乎傾盡國庫,那麼作為彈丸小國的日本理當更為困難才是,事實上到了戰爭後期日本也的確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不過作為一個彈丸小國能搞到戰爭經費支撐這樣一場戰爭就足夠令人驚訝的了。事實上豐臣秀吉的確是一個理財能手:在他剛開始執掌日本政權時豐臣家的直屬領地僅僅有二百萬石,而他封賞給德川家康的卻是關東二百五十萬石——從封地大小來看:作為豐臣家臣屬的家康比秀吉還多。但豐臣秀吉的思路早已超脫了以米穀為中心的經濟思想:他開掘了佐渡的金山,獨佔礦業的利益,同時大力發展堺及博多灣的對外貿易,從中獲得大筆稅金。此外在琵琶湖的交通樞紐大津建成一座城市,發展國內貿易,從中獲取利潤。同時在大阪城修建倉庫大量儲存金銀,對一切開支進行嚴格管控,避免一切鋪張浪費,查禁一切貪腐行為。日本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名普遍熱衷於在自己的領地內開礦:武田信玄、今川義元、織田信長都幹過這事,都說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其實也不盡然——在金銀礦產方面日本就相當富裕。這其中尤其以石見銀山產量最高,周邊的諸侯大名為爭奪此地不斷爆發戰爭。1584年控制石見銀山的毛利輝元臣服豐臣秀吉,石見銀山轉為毛利家與豐臣家各派家臣共管,併成為秀吉後來文祿慶長之役入侵朝鮮時的主要資金來源。此時正值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在中、日、朝三國傳統的勘合貿易以及和遠道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貿易中日本也積累了大量資金並源源不斷獲得戰爭所需物資。當然秀吉也沒放棄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獲得資金來源:他在統一日本列島後在全國各地進行“檢地”——把島內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數統計清楚。與此同時他取締了此前存在於農民和領主之間的層層剝削,限制了領主在徵收地租是的任意盤剝,特別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農的永久耕作權,以此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對待工商業方面推行樂市樂座制度——廢除行會、開放市場。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在人口兵力、軍隊戰力、經濟後勤方面都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然而這些還遠遠不足以真正挑戰大明王朝。事實上此時在日本內部也有不少人反對豐臣秀吉對明朝用兵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就巧妙地躲避這場戰爭以保存自身實力。除了德川家康外,當時另一位地方實力派人物——坐擁擁有百萬石糧食產量的封地的伊達政宗也極力避免捲入這場戰爭。

既然日本國內的地方諸侯大名中依然有對秀吉陽奉陰違者,既然日本內部還有反對出征朝鮮的巨大呼聲,那麼為什麼豐臣秀吉仍執意對大明和朝鮮用兵呢?其實這和豐臣秀吉面臨的現實處境密切相關:戰國大名由於處於群雄逐鹿的競爭氛圍,往往比較重視本藩本地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展——這其實很容易理解:身處戰亂年代手中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沒有一切(即使偶然擁有的東西也會被他人奪去),而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無疑是需要花費重金的。放眼古今中外儘管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並不完全成正比,然而卻從沒任何一個軍事強國是窮國。那麼戰國大名養兵練兵的錢從那兒來呢?甚至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豐臣秀吉得以統一日本的資金是由誰提供的呢?

事實上在豐臣秀吉四處擴張的背後是京都富商的大力支持——他們依靠雄厚的財力為秀吉的統一戰爭提供軍費和後勤物資補給,可問題是商人從來都是逐利的——天下從來就沒有白吃的午餐,豐臣秀吉是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雖然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昔,借商人們N個膽也不敢公然向秀吉索要好處,但他們內心的逐利意識卻是無法泯滅的,秀吉自己也十分清楚地瞭解這點:如果自己過河拆橋,商人雖拿自己沒法,但卻可以暗中給自己搗亂使絆子,再說自己的軍事和行政系統還必須依靠這些商人提供資金,真要把人家得罪狠了,大家面上都不好看。有鑑於此豐臣秀吉必須給自己的投資人一定的回報。日本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彈丸島國,物資和市場都相對有限,更糟糕的是因為倭寇問題的存在而令大明王朝終止對日勘合貿易已有多年,在這樣的局面下有什麼回報能比送給這些商人一個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有誘惑力呢?

不過這僅僅只是豐臣秀吉對大明和朝鮮用兵的原因之一,畢竟古代日本和中國一樣是一個官僚階層專制的國家,從來都沒有西方人的那種重商意識,僅僅為了滿足日本商人的逐利慾望就擅自挑釁大明王朝還真不是豐臣秀吉能做得出來的。其實豐臣秀吉用兵大明和朝鮮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古代日本雖然有上千年學習中國的歷史,但其實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是皇權獨尊,一個人無論出身高貴與否,如果受寵於皇權就有可能像韋小寶那樣平步青雲,事實上中國的科舉制本身就是中國皇帝提拔寒門士子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分化現象,但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處”;日本在這方面和中國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存在像中國的科舉制這這種供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當時的日本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偏偏豐臣秀吉是一個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他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慮到日本森嚴的等級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實比朱元璋還難。

正因為如此,豐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內心其實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感,當他成功上位後這種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一種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自卑感驅使下豐臣秀吉認定自己必須做出一番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才能真正壓服那些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對自己鄙視不已的諸侯貴族們,況且豐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不是像諸侯貴族一樣繼承自祖先,這固然說明其能力過人,當秀吉故去後沒有貴族血統的豐臣家族又憑什麼繼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這樣等級森嚴的國家立足都難。在秀吉看來:雖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統一日本執掌大權已是一番偉業,但畢竟之前也有人做過,算不得曠古爍今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憑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壓服諸侯貴族,但自己死後他們不會聽命於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身處的日本戰國時代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秀吉自己獨立打天下之前的舊主公織田信長和西洋傳教士多有來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在秀吉看來:憑藉如此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別說壓服諸侯貴族,就算是改變日本等級森嚴的貴族分封體制,構建以豐臣家族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統一日本必有其過人之處,在發動戰爭前他也並非沒衡量過雙方的實力對比,不過此時秀吉對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於是他把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無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在他眼中看來:日本無論疆域、人口都比朝鮮大上幾乎一倍,況且朝鮮承平兩百餘年,一向是個文弱國家,而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當然一旦開戰,明朝有可能會支援朝鮮,這點豐臣秀吉也估計到了,但在他看來:明朝只是外強中乾——為應對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此時寧夏和貴州播州的土司勢力也正密謀反叛,緬甸也屢屢騷擾雲南邊境,這些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但在豐臣秀吉眼中都被無限放大,因此他認為:明朝無力干預朝鮮戰事。

最後豐臣秀吉其實是做了幾手準備的:如果能順利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過;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與明朝議和瓜分朝鮮也不是不行;如果連朝鮮都拿不下也沒事,畢竟豐臣秀吉只是通過對諸侯貴族的強勢壓服從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各路諸侯貴族都有自家的軍隊,如今正好調他們去朝鮮戰場當炮灰,打贏了就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朝鮮、明朝;打敗了就趁機削弱國內諸侯貴族的勢力,鞏固豐臣家族的統治。這樣看來對豐臣家族而言怎麼著都不虧,可惜豐臣秀吉看似完美無缺的計劃千算萬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後正是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篡奪了豐臣家的江山。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覺得,豐臣秀吉敢於侵略明朝,既有他現實的考慮,也是他無知的一個表現。

說實話,出生於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也算是一代梟雄,他出身低微,經過自己的努力,在他的主人織田信長的提拔下,逐漸成長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一股割據勢力,並且最終統一了日本。

(豐臣秀吉)

日本戰國時代,是日本歷史上最紛亂,競爭最激烈的時代,所以豐臣秀吉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他的能力堪稱日本歷史上最強的人之一。

而經過這麼多年的大戰,豐臣秀吉的手中掌握了一支數十萬人的百戰精英。這些人經歷了無數大戰,他們的軍事素養不僅在日本算是頂尖的,放眼全球也是一流的水準。

就拿日本的火槍兵來說,當時在對付騎兵部隊的時候,日本的火槍兵已經在使用三段擊的戰術,以彌補火槍射速不足的問題。

(日本火槍兵)


三段擊的戰術在世界範圍來講都是比較先進的,而且由於日本火槍兵戰鬥經驗非常豐富,所以戰場執行能力極強,這樣的部隊也確實在朝鮮戰場上對明軍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所以說,豐臣秀吉不論是從能力上,還是從他掌握的軍隊上看,確實有能力對外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說實話,那個時候如果不是因為明軍及時派出了精銳部隊進行救援,朝鮮半島肯定就被日本完全佔領了。

豐臣秀吉和他的軍隊雖然強,但是,如果用這支軍隊來攻打當時的大明朝,還真是痴心妄想。

大明朝當時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說當時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2億多人。

(明朝疆域)


並且,明朝有一支人數多達200萬的軍隊,雖然這支軍隊大多數都是沒有接受過太多軍事訓練,也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衛所兵,但是從裡面挑出來一二十萬的精銳還是沒問題的。

並且,明朝由於當時在東南沿海地區和倭寇交過手,對日軍的戰術不陌生。這些倭寇雖然是失敗的武士,但是他們也代表了日本軍隊的一些水準。

所以明軍在剿滅倭寇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在抗倭援朝中也被浙江兵帶到了那裡。

除了浙江戚家軍之外,大明朝還有強悍的騎兵部隊。

因為常年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作戰,大明朝訓練出了很多戰鬥經驗豐富的騎兵,比如遼東鐵騎、宣大鐵騎。

騎兵在古代對付步兵有非常大的優勢,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馬克沁機槍出現前。

尤其是日軍當時普通士兵的防護能力比較弱,在面對明軍騎兵衝鋒的時候很容易被殺。

所以,在碧蹄館戰役中雖然當時明軍只有幾千人,但由於都是騎兵,在面對10倍於自己的日軍精銳部隊圍攻的時候,卻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讓日軍無可奈何。

經過這場大戰,日軍甚至一度失去了和明軍野戰的勇氣。

所以,雖然豐臣秀吉手下的軍隊戰鬥力很強,可是諾大的一個明朝也不缺少能夠與日軍匹敵的軍隊。

為什麼豐臣秀吉認為自己就能征服大明朝呢?

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豐臣秀吉太膨脹了。

豐臣秀吉出生於愛知郡中村,1554年成為織田信長的家僕。但是他非常的聰明,很快得到了主人的欣賞。

(織田信長)

經過努力,他步步高昇,最後成了日本的實際控制者。

控制日本之後,豐臣秀吉膨脹了,變得目中無人。

雖然那個時候日本還有天皇,但是無疑豐臣秀吉已經把自己當作了天皇。所以在和明朝談判的時候,當萬曆皇帝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的時候他大為惱怒,並將聖旨丟到地上,生氣地說:我在日本想當國王就當國王,難道還要他萬曆皇帝封嗎?

其實這種話真不應該在大庭廣眾之下來說,畢竟當時日本上下對天皇這個吉祥物還是非常認可的,要不然也不可能讓那個天皇保持萬世一系!

豐臣秀吉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韙說出這樣的話來,說白了他已經不把任何一個人放在眼裡了。

作為一個底層打拼上的人,沒過多久就統治了整個日本,他有這樣的膨脹心理是很正常的。換做我,估計會認為自己有能力征服世界。

這樣的心理是非常危險的,豐臣秀吉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實力,也獲得了可恥的失敗。

當然,認為可以輕易征服大明朝的不光有日本。同時期西班牙人也認為只需要幾千人人就可以征服大明,他們可是比日本豐臣秀吉想法還要誇張啊。

然而,就在大明朝和日本進行激戰的時候,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也在和英國人激戰。

(無敵艦隊之戰)

戰爭結束後,西班牙無敵艦隊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從此以後這個國家逐漸衰落,從海洋霸主的位置跌了下來,也就永遠沒有徵服大明的實力了!


歷史風暴


從日本方面的史料來看,豐臣秀吉之所以有那麼大野心,和當時倭寇在日本的慫恿是有關係的。這一點在我們中國史料裡是看不到的。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的時候,曾經找尋曾經在橫行東亞海域的大倭寇汪直屬下的倭寇,瞭解有關明朝的情報。


這些倭寇遺黨雖然已經退休,但提起當年的”寇掠壯舉“時,卻不無自豪的說”


大唐(當時對中國的稱呼)抓五峰船主時,我們三百人,從南京地方一直劫掠到福建,過了一年後全甲而歸,唐人畏日本如虎,欲(得)大唐如反掌。“


(這與中國史料記載的情況不同,中國史料記載了在1555年70餘名倭寇橫行南京等地,但汪直被抓是1558年,時間和人數,以及倭寇的結局都對不上)



於是豐臣秀吉自傲的說”以我的智力和武力,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可以在中土稱帝!“(結果碰了個硬釘子)



之後選擇在朝鮮登陸而非直接登陸江浙,那是因為日本當時海軍還比較弱,從朝鮮著手,可以利用朝鮮的人力物力”滾雪球”的來侵略中國。


除了這些倭寇提供的消息外,當時在日的中國人提供的一些信息,也對豐臣秀吉有觸動。據萬曆十九年福建海商提供的信息說,當時日本九州一帶有大量明朝人,他們多是被倭寇抓到日本的明人以及後裔,參加日軍的有2000多人,這些人對明朝萬曆年間內地衛所的凋敝狀況有所反映,所以讓豐臣秀吉產生了錯誤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