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人:從足輕到天下人,豐臣秀吉是如何創造戰國傳奇的?

hazewinter


公元1537二月六日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的一個貧農家庭誕生了一個嬰兒,據說這個嬰兒出世時其母曾夢見太陽落入懷中,因此這個嬰兒被認為是太陽神轉世並命名為日吉丸,日吉丸年歲漸長後就取名為木下藤吉郎以代替乳名日吉丸。當時的日本戰火不斷,木下藤吉郎的父親被強徵入伍並在戰鬥中負傷,退伍返鄉後因傷口感染英年早逝。母親帶著木下藤吉郎和弟弟妹妹生活著實不易,於是不得不選擇改嫁,但繼父對木下兄弟很不好。不願忍受繼父白眼的藤吉郎很早就離開家鄉前往駿河今川家成為遠江國頭陀寺城城主松下之綱的陪臣。

天文二十三年(1554)木下藤吉郎離開駿河,回到老家尾張去投奔當時的尾張領主的織田信長。當時的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中國古代儘管也有上下尊卑的差異,但一直有“英雄不問出處”“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科舉制也為寒門子弟改變自身命運提供了一個途徑(儘管這是一條狹窄的途徑);日本則是典型的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就打洞。當時的日本由武士階層統治,農民、商人和手藝人屬於被統治階級,像木下藤吉郎這樣由農家子弟出身的人能得以侍奉武士家庭在當時就算是一種榮耀了。當木下藤吉郎投奔到織田家後織田家也並不重視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在織田家的第一份工作是織田信長的提鞋郎。

儘管只是一份為人提鞋的工作,但木下藤吉郎卻依然盡職盡責——他常在寒冷的冬天用自己的身體捂熱信長的鞋子。信長見他如此盡職就提拔他為清洲城的普請奉行——專管清洲城建築事務的包工頭,儘管職位獲得了提升,不過在其他正經武士出身的家臣眼中依然瞧不起他。木下藤吉郎卻不在乎別人如何看他,反正他只對主公織田信長一人負責。不久職位並不高的木下藤吉郎竟向織田信長建議徹底杜絕織田家內的貪腐和奢侈浪費現象,集中財力擴充軍備,要知道此舉可是斷了許多職位比他高的人的財路,不過藤吉郎似乎一點不擔心得罪人,因為他的建議獲得了主公織田信長的首肯。

織田信長漸漸發現自己身邊這個不起眼的雜役卻有很多出人的主意,於是就將藤吉郎提拔為下級武士——縱觀整個日本古代除信長外沒任何貴族武士提拔自家家奴為將的先例,然而信長是一個不受任何傳統制約的天馬行空的主,所以他才不在乎藤吉郎的出身問題咧。儘管提拔了藤吉郎,不過在口頭上信長可絲毫不尊重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之人:常以“猴子”稱呼藤吉郎——事實上信長不尊重任何人,也正是這一原因導致本能寺之變中他死於自家家臣之手的結局。

永祿九年(1566年)在多次進攻齋藤義龍失利後織田信長決定修築墨俁城,但猛將柴田勝家與佐久間信盛先後失利。出身平民的木下藤吉郎改變了之前柴田勝家與佐久間信盛從當地強徵百姓築城的辦法,轉而採取以重賞激勵當地百姓參與到築城行動中並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競賽以確定各自的賞金。結果一夜之間築起了城池,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日本古代的城池比中國的小得多,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戰爭規模小得多,所以中國的城池大多是城市——在軍事工事之內包括有龐大的人口聚居的市場;而日本的城池更類似於歐洲的城堡——只是單獨孤立的建築,所以一夜竣工的確是比較迅速,但並非不可能之事。

永祿十一年(1568年)前徵夷大將軍足利義輝(被三好氏殺害)之弟足利義昭來到美濃國尋求援助,於是織田信長便以援助將軍家為名出兵上洛(意指進京)。同年木下藤吉郎改名為木下秀吉。元龜二年(1570年)在打敗三好家之後足利義昭被擁立為將軍。隨後織田信長又以違抗將軍命令為由出兵越前國朝倉家,織田信長征朝倉義景因淺井長政突襲被迫撤退時,中途在金崎得到盟友淺井長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淺井軍攻擊,此戰木下秀吉負責殿後,保護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安全撤離。歷史上稱之為“金崎殿後”。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擊敗了淺井長政,淺井長政自盡,淺井的舊屬歸織田家所有。三十七歲的木下秀吉因軍功受封近江國今濱城城主,領淺井故領北近江二十二萬石,將城改名為長濱城,開始躋身於戰國群雄之列。同時他取織田家名將柴田勝家與丹羽長秀名字中各一字創造出一個新苗字——羽柴,稱羽柴筑前守秀吉(筑前守是官位)。

天正四年(1576年)羽柴秀吉支援北陸柴田勝家對抗上杉氏,豐臣秀吉見勝家佔下風立即撤離,結果勝家在手取川之戰中大敗,使柴田勝家和織田信長有所不滿。在織田信忠的指揮下,豐臣秀吉參與攻擊松永久秀的戰鬥。天正五年(1577年)赤松則房、別所長治、小寺政職臣跟從織田信長之下,羽柴秀吉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任播磨國國主,根據城為姬路城,受命後不久別所長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織田信長,羽柴秀吉與他們戰鬥。

天正七年(1579年)羽柴秀吉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於織田氏,天正八年(1580年)別所長治和荒木村重戰敗,別所被捕,切腹自盡;荒木逃離,全家被織田信長誅殺。羽柴秀吉開始與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戰,攻下了鳥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據點,羽柴秀吉在此發揮了長時間包圍戰城池戰法——斷糧,使敵軍提早開城投降。“鳥取斷糧”、“水淹高松城”等著名戰役不僅遏止了毛利的東進而且迫降宇喜多直家,甚至毛利也難以招架。

天正十四年(1582)羽柴秀吉開始攻略備中國,他包圍了備中的高松城。守城的清水宗治寧死不降,於是秀吉再次策劃了一次大手筆——水淹備中高松城,此舉迫使毛利輝元緊急馳援高松。羽柴秀吉向信長髮出求援要求,準備一舉擊潰毛利,但秀吉沒能等到信長的援軍,他等來的是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的消息。以此為契機出身平民的秀吉正式加入到爭奪天下的行列。

本能寺之變是織田家臣明智光秀針對自家主公織田信長策劃的一次政變行為。當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時織田家的主要家臣正率領各自的部下分頭作戰,當他們得知信長身故的消息後都敏銳意識到誰能先一步回師殺死明智光秀替主公織田信長報仇,誰就將佔據政治上的主動權。問題在於:他們如何確保當自己回師討伐明智光秀時自己正面之敵不會追擊自己呢?

羽柴秀吉是織田家臣中反應最迅速的,他也面臨其他家臣同樣的問題:此時他正在攻打備中高松城的清水宗治,如果回師討伐明智光秀,那麼如何確保清水宗治不會調頭追擊自己?秀吉權衡一番後嚴密封鎖了關於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利用毛利家不瞭解內情的有利時機迅速與毛利議和。秀吉故意放出風聲稱:信長將派兵三萬支援自己,震恐的毛利家決定趕緊和秀吉議和。

可當毛利家接到秀吉的談和條件後傻眼了:除美作、因幡外毛利家其餘八國中割讓五國給信長;清水宗治切腹。這就是明確告訴毛利家:除投降外別無選擇。毛利家自然不願接受這一議和條件,談判因此陷入僵局。其實此刻秀吉比毛利家更著急——他急於返回京都去討伐明智光秀,於是為加速談判進展他提出:可以放棄割讓五國的條款,但清水宗治必須切腹。毛利家為保住自己領地也只好選擇犧牲清水宗治這員大將以實現棄車保帥,於是秀吉在清水宗治切腹後解除了高松之圍。

解除高松之圍的秀吉立即向京都前進:1582年6月6日秀吉引軍離開高松,次日夜間回到姬路城。秀吉將城內所有錢財軍糧全部犒賞部下。9日晨秀吉將姬路城交給淺野長政和小出秀政守備,自己則親率萬餘大軍自姬路城出發,夜晚抵達明石;10日早上自明石出發,夜晚抵達兵庫;11日早上自兵庫出發,下午抵達尼崎;12日早上自尼崎出發,夜晚抵達攝津富田。一路上伊丹城主池田恆興。茨木城主高山重友、高概城主中川清秀以及神戶信孝、丹羽長秀等織田家名將紛紛加入秀吉的陣營。

當秀吉向京都進發之際明智光秀推測秀吉可能從下鳥羽一帶向京都進軍,但實際上秀吉卻選擇沿澱川西岸的西國街道向天王山麓的山崎一帶進軍。由於明智光秀對戰略方向的誤判導致當他反應過來並匆忙趕赴山崎佈陣時秀吉已在天王山嚴陣以待。13日據說是個雨天,明智光秀搶先從天王山中段向在山麓佈陣的中川清秀和高山右近發起進攻併成功突破了中川清秀的防線,高山右近急忙增援中川清秀,卻被明智軍的齋藤利三攔腰截擊。秀吉見狀便命令本陣向中川、高山兩軍的背面移動,而天王山一線的黑田孝高、羽柴秀長等人試圖擋住向中川、高山兩軍側面進攻的明智軍松田政近的部隊,一時間雙方陷於膠著狀態。

這時秀吉軍兵力上的優勢開始展現出來:秀吉帳下有大約四萬將士,光秀帳下不過一萬六千人左右。秀吉仗著自己人多勢眾的優勢又投入了第三梯隊,正是因為這支部隊加入戰鬥徹底奠定了戰局——第三梯隊配合中川、高山兩軍發起反攻,在進行整整一天的激戰後明智軍潰敗。明智光秀向坂本城逃去,行至山科的小慄棲時遭遇埋伏——被人用竹槍刺傷,負傷的光秀眼見逃生無望索性自戕。此時距離他發動本能寺之變僅僅過去11天,明智政權因存在時間過於短暫被後世稱為“三日天下”。

由於羽柴秀吉率先返回京都替主公織田信長報仇,這就使他在織田家臣中擁有了較大話語權。織田信長的嫡長子(也是信長生前欽定的繼承人)信忠也死於本能寺之變,如此一來能繼承信長家業的就只有其次子信雄和三子信孝——事實上信孝比信雄年長二十天,但因其母地位低下,愣是被父親稱為三男。不過此時的秀吉已有取織田家而代之的野心,於是他積極介入到織田家的繼承人之爭中,不過他不打算立信雄和信孝任何一位。既如此難道他打算公然篡位嗎?儘管秀吉是有野心的,不過受制於日本根深蒂固的階級出身理念使出身貧寒的他不敢公然取主公而代之,他的打算是仍保留織田家,但自己在織田家之外另行成立新的執政機構統一日本。問題是既然要保留織田家,那總得有個繼承人吧?秀吉屬意的是織田信忠的嫡長子(也就是織田信長的嫡長孫)三法師——作為織田家的嫡長孫繼承祖父的基業也完全說得過去,不過秀吉屬意他還有一層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相比如狼似虎的信雄和信孝,這個小毛孩無疑好控制得多。

打定主意的秀吉召集織田家臣在清洲城召開會議,其他人鑑於秀吉在為主公復仇一事上立下大功皆不敢與之爭鋒,然而柴田勝家卻明確表示支持信孝繼位。據說柴田的這一立場跟信孝促成一樁婚事有關:信孝為與秀吉對抗決定與勝家結盟,為此他親自遊說自己的姑母阿市嫁給柴田勝家。織田市號稱日本戰國第一美人,早年曾嫁與淺井長政為妻,後來淺井家因和織田家關係破裂而被織田信長滅掉,阿市於是返回孃家織田家,此後便一直寡居。柴田勝家表態支持信孝後陸續有家臣表示:三法師雖是嫡長孫,但年齡太小,不足以成為亂世家主;織田信孝雖是庶出,但也曾參與替父報仇討伐明智光秀的戰爭。由此織田家臣分為兩派:以秀吉為首的一派支持三法師繼位;以勝家為首的一派則站在信孝一邊。秀吉和勝家作為此時織田家最有權勢的兩位家臣而公開對立,於是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此時僅次於此二人的織田家第三號人物丹羽長秀。丹羽長秀也知道自己的決定將成為最終的定案,於是他等眾人爭執完畢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支持三法師。

如此一來柴田勝家不得不向秀吉低頭,秀吉成功擁立三法師繼位並從此架空了織田家的實權。不過柴田勝家並非心甘情願臣服於這個昔日他眼中的卑賤之人,既然通過和平的政治會議手段無法實現目的,柴田勝家轉而在自己的領地擴軍備戰,試圖以戰爭手段解決問題。對柴田勝家的招兵買馬之舉秀吉掌握得一清二楚,既然織田信孝已和柴田勝家結盟對抗自己,於是秀吉轉而拉攏一直和信孝有矛盾的信雄。信雄也不知道是咋想的——按說盡管他此前和信孝一直矛盾頗深,但秀吉擺明了是要擁立三法師繼位,自己再怎麼打擊信孝也撈不著啥好處,可信雄還是選擇站到了秀吉一邊。信雄此舉令信孝大為恐慌,於是信孝打算先發制人主動進攻信雄。這恰恰讓秀吉找到了打擊他的藉口,本來秀吉還多少顧忌信孝作為主公之子的身份,現在秀吉則完全可以用援助信雄的名義正大光明地打擊信孝。

這時正是1582年的隆冬時節,柴田勝家被大雪困於北陸地區,信孝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對抗秀吉和信雄的聯盟,結果就是他很快就不得不被迫投降。次年一月織田家四天王中的另一位猛將瀧川一益(號稱日版張飛)宣佈支持柴田,然而此前瀧川一益剛被北條家在神流川之戰中重創,此時元氣未復。羽柴秀吉很快就把瀧川一益圍困在長島城,瀧川已不足以影響羽柴與柴田之爭了。

1582年12月7日秀吉攻擊長濱城,城主柴田勝豐雖然是勝家的侄子,但由於與勝家的關係並不和睦,因此很簡單地投降了秀吉,勝利的風向逐漸轉向了秀吉。隨後秀吉軍乘勝追擊,向織田信孝發動攻擊,並迫使織田信孝在同年12月20日降伏。收到消息的柴田勝家認為就這樣下呆在居城不出柴田家遲早會被滅亡,於是動員全部人員掃除道路的積雪準備出擊。在勝家做出擊準備時,秀吉率領大軍攻向瀧川一益。趁此良機勝家立刻出陣,兩軍的動向越發難以琢磨。到達柳之賴後勝家在內中尾山設置本陣,並在尾根的各處設置據點,作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與之相對的羽柴秀吉在木之本設置了本陣,並在後方的山上也設置了據點。當時柴田軍大約四萬、秀吉軍大約六萬,以秀吉側發生的事件敲響了戰鬥的鼓聲。

因為降伏秀吉的織田信孝在瀧川一益的幫助下再次起兵,這樣佔有優勢的秀吉反而被三方面的敵人夾擊。秀吉立即帶領一萬五千士兵,前往岐阜討伐。此時抓住良機的柴田軍派遣佐久間盛政發動奇襲,佔領了大巖山的據點。可是得知敗北消息的秀吉立刻帶兵返回,在五個小時走過十三里道路,以令人難以相信的速度到達賤嶽,這就是後世有名的“美濃大返還”。盛政在出戰前曾與勝家約定迅速撤回,但是由於陶醉在勝利的歡喜中,並沒有及時撤退,在突如其來的秀吉軍面前,盛政軍驚慌失措,最終導致了勝家軍的全線敗退。前田利家、不破勝光、金森長近等大名接連撤離,柴田軍向北之莊城潰走。

羽柴秀吉在戰勝柴田勝家後更加不可一世,這就令之前選擇和秀吉結盟的織田信雄感覺到了秀吉的威脅,於是織田信雄於轉而與德川家康聯合,對抗羽柴秀吉。除了和家康結盟外信雄還與紀伊國雜賀火槍傭兵隊、根來寺僧侶火槍傭兵隊、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和北陸的佐佐成政締結盟約,形成了“秀吉包圍網”。

天正十二年(1584年)3月3日織田信雄得到密告:據傳家臣岡田重孝(尾張星崎城城主)、津川義冬(伊勢松島城城主)、淺井長時(尾張刈安賀城城主)暗通羽柴秀吉,於是信雄在3月6日下令將此三人處死。這一舉動無疑是向羽柴秀吉宣戰。此事發生後德川家康一得知消息,立即於3月7日先率領8000名兵力自濱松城出發,3月9日兵力於矢作集結,3月13日進駐織田信雄的居城尾張清洲城。由此雙方正式兵戎相見。

開戰初期秀吉方的池田恆興、森長可攻落信雄領內的犬山城;家康方的酒井忠次、神原康政、奧平信昌率軍擊退森長可的進軍。與此同時雜賀火槍傭兵隊更與根來寺僧侶火槍傭兵隊聯合攻打羽柴秀吉的根據地大阪城周遭地區,給予秀吉極大的壓力。此後秀吉進入犬山城,家康從清洲城出兵後與信雄會合並佈陣於小牧山,雙方遂對峙於小牧山。高手過招誰先沉不住氣露出破綻可能就會輸掉整場戰爭——秀吉和家康都是戰略戰術高手,所以他們都小心翼翼監視著對方的行動而不敢輕易主動出擊。戰爭已演變為雙方精神意志的對決。

先沉不住氣的是秀吉方的池田恆興——他向秀吉建議:由自己率部繞過正面的家康軍直接攻擊家康的老巢三河,家康得知老巢受到威脅勢必回援,此時秀吉則可親率大軍追擊。秀吉認可了這個方案,於是池田恆興帶領森長可、三好秀次等人領兵兩萬於深夜之中徑直向三河進發。秀吉則命令麾下的火槍隊正面射擊以掩護這支迂迴穿插的部隊。家康很快從間諜的內報中得知了池田軍正前往三河一事,於是他命井伊直政為先鋒尾隨池田軍,而在小牧山佈置下本多忠勝等兵力迷惑秀吉。

4月9日黎明時分池田支隊的先頭部隊進入長久手谷地時遭到巖崎城德川軍丹羽氏重部隊的突擊,丹羽氏重兵力不足300人,池田恆興完全沒放眼中,繼續揮兵前進。結果他的座騎遭丹羽氏重隊火槍兵打傷,池田恆興跌落下馬,惱羞成怒,立刻整頓部隊進攻巖崎城,並且花費了約三小時才將巖崎城攻下(丹羽氏重戰死,得年16歲)。池田軍攻下巖崎城後,又在長久手谷地內吃早飯並清點戰利品,這一耽擱即為德川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當德川家康率主力部隊抵達長久手谷地佈陣時,此時戰爭勝利的女神已站在家康這邊。

當池田率部隊前進經過長久手谷地時雖佔有軍力優勢,但因為谷地狹長無法展開,且首尾遭德川軍夾擊。高木清秀見羽柴軍敗相已露,便向井伊直政建議全力攻擊。兩軍交戰之後池田恆興(享年48歲)及其子池田元助(享年25歲)、森長可(享年26歲)戰死(其首級分別被永井直勝、安藤直次、本多重次拿下),三好秀次、堀秀政、池田輝政逃回,羽柴軍大敗,整個部隊立即瓦解並向北方潰逃。對於兵敗如山倒的池田部隊,德川家康秉持窮寇莫追的原則,同時聽從高木清秀建議:迅速撤往小幡城,以避開羽柴軍的鋒銳,以免囿於眼前的勝利而大意陷入秀吉的陷阱。德川家康聽從其議只追到矢田川便停兵不再繼續追擊,下午二時家康下令在色根山山麓集結兵力,下午四時凱旋返回小幡城。

羽柴秀吉也非等閒之輩——他很快注意到有一部分德川軍突然離開了正面戰場,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派池田恆興偷襲三河的計劃被識破了。深感情況不妙的秀吉緊急率領本部40000大軍向長久手谷地疾行。除了救援池田隊外,另一個打算是以池田軍為誘餌,如果池田與德川軍發生遭遇戰,可以立即突擊德川軍背後,來個前後夾攻,徹底殲滅德川勢力。沒想到等到羽柴秀吉軍趕到長久手谷地時,發現整個谷地滿是池田軍遺屍,而德川軍早已鳴金收兵,於是羽柴秀吉決意於翌日攻擊小幡城。德川家康返回小幡城之後,本想就地休整,明日再回小牧山。但在副將本多忠勝勸阻之下,德川家康決定以急行軍方式,連夜撤出小幡城並返回小牧山,並令本多忠勝斷後。

4月10日早上羽柴秀吉攻擊小幡城,卻發現德川家康早已撤離。羽柴秀吉立即下令追擊,卻在途中遭到本多忠勝率領的500名火槍隊的襲擊並陷入混戰,羽柴秀吉在奇襲不得、追擊不能、別動隊又遭襲潰散的情況下,只好下令撤兵回樂田,之後又因樂田地勢平坦防禦不易,於是又移駐小松寺重整部隊。

小牧山之戰中雙方都十分謹慎地避免主力正面交鋒,因此雙方都沒遭受難以承擔的重大損失,不過秀吉派出偷襲家康老巢的池田恆興部被家康重創,由此可見從整場戰爭的結局看來:秀吉還是落了下風。這也是自秀吉起兵以來唯一的一場敗仗,此後秀吉對家康就始終又敬又怕。

不過秀吉是聰明人——他見自己一時無力戰勝家康,索性爭取將家康拉攏到自己的陣營。在此之前家康和織田家有二十多年的同盟史,而秀吉至少在名義上是以織田信長的繼承人自居,當然真要讓家康臣服還是得看秀吉還出什麼條件。儘管秀吉一時無法在戰場上戰勝家康,但他卻能從政治上孤立家康——他施展政治謀略將與家康結盟的織田信雄拉攏過來,從而將家康孤立起來。之後秀吉又征服了關西地區的諸侯大名,基本上除德川家康和伊達政宗等關東諸侯外全日本都臣服於秀吉。這時的秀吉以幾乎全日本的軍力對家康進行壓制,希望家康對自己表示臣服,不料連連遣使卻屢遭拒絕。

鍥而不捨的秀吉先是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家康,又把自己的母親送到家康那兒當人質。在秀吉的軟磨硬泡之下家康提出:豐臣秀吉不得干預德川家族內部的繼承人問題;不索取繼承人作為人質;承認駿河、三河、遠江、甲斐、信濃等地為德川家繼承人所有三項條件,秀吉表示完全滿足德川家的一切要求。終於在公元1586年的秋天家康前往大阪面見秀吉。據說在正式會見之前秀吉曾單獨來到家康下榻的房間與之密會並以拜託請求的口吻直言:自己出身卑微,希望家康為天下安寧計向自己行臣服之禮。次日在正式會見時家康當著其他已歸順豐臣家族的諸侯大名的面向秀吉行臣服之禮,由此豐臣秀吉在形式上壓制了德川家康,雙方正式確立君臣關係。由於名義上臣服於秀吉的家康仍保持著相當的獨立性,以致於後世評價秀吉和家康的關係為“名曰君臣,近似盟友”。

小牧·長久手之戰羽柴秀吉儘管在戰鬥中落於下風,但他憑藉靈活多變的外交手腕成功迫使德川家康臣服於自己,此時放眼日本除關東的北條、伊達以及九州的島津外幾乎所有諸侯大名都已臣服於秀吉。隨著秀吉的事業發展,他的官階也不斷上升——自從武士階層興起以來日本實際形成了天皇朝廷和幕府將軍兩套行政班子,儘管幕府控制著實權,但幕府治下的各級武士仍以獲得朝廷的官位為榮,畢竟古代日本的貴族意識是根深蒂固的。不過這一時期出現了官位和權力脫節的現象——事實上實際統治日本的幕府將軍在朝廷的官位並不是最高的,可他實際上把天皇都架空了。那麼秀吉的官位是什麼呢?

在為織田信長舉行葬禮時天皇冊封秀吉為從五位下的左近衛權少將,次年秀吉戰勝柴田勝家後官階升到從四位下參議,到小牧山之戰時秀吉已是從三位大納言,事實上此前實際統治日本的徵夷大將軍在朝廷的官職一般也就達到這個位置。後來秀吉得知天皇有意禪位於皇太子,於是動員人力在仙洞替即將禪位的天皇營建頤養天年的新皇宮。天皇為答謝秀吉,於是再升任他為二位右大臣。

公元1585年秀吉開始營建大阪城,同年他改姓藤原。藤原家在武士階層崛起前曾長期擔任朝廷的攝政,是日本顯赫的名門望族。秀吉出身卑微,在發跡後他編造了自己出自平氏家族的說法——在日本一直流傳著平、源兩家輪流坐江山的說法:平清盛率先以武士身份崛起,源賴朝正式建立幕府政權,出自平氏的北條家架空源氏的鎌倉幕府,出自源氏的足利氏又滅了北條家並建立室町幕府。回顧之前的日本歷史不難發現:以徵夷大將軍之名正式作為武士階層的最高統治者的始終是源氏,而平氏大多數時候只是趁源氏衰落的時機將其架空,久而久之在日本人的固有觀念中就形成了只有源氏子孫才能擔任徵夷大將軍的既定意識,換句話說自稱平氏後裔的秀吉沒資格擔任徵夷大將軍。

這時秀吉的目光轉向了早已無人問津的天皇朝廷,儘管這就是一個長期被武士階層架空的空架子,但畢竟也是一套行政班子。天皇朝廷的最高官職為關白,這一職務一直以來被藤原家世襲壟斷,即使在武士階層架空朝廷後儘管關白這一職位已不具備實權,但仍由藤原家世代傳承。儘管已不具備實權,但畢竟是朝廷文官之首,擔任這一職務至少在名義上是無比榮耀的。壟斷關白一職的藤原家經過若干代子孫繁衍後逐漸形成近衛、鷹司、九條、二條、一條五家後裔,稱之為五攝家。秀吉暗示時任關白的藤原昭實讓位,無力與秀吉抗衡的藤原昭實只能乖乖讓位,然而幾百年來一直由藤原家世襲的關白職位被一個平民出身之人頂了過去對保守勢力而言是難以接受的。於是秀吉認前關白近衛前久為乾爹,在改姓藤原後就任關白。公元1586年後陽成天皇即位後秀吉又兼任太政大臣。秀吉認為藤原這個姓太過陳舊,無法顯示自己的開創性豐功偉業,於是奏請天皇賜姓,於是天皇頒賜給他一個新的姓氏“豐臣”,至此豐臣秀吉這個名字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事實上豐臣秀吉就任關白其實透露出一個重要訊息:在經歷戰國亂世後他打算改變此前日本的武士立國政策,代之以文官治國:他在朝廷的行政序列中新組建了一個行政機構——他在自己的部屬中遴選了五個人負責錢股、訴訟、僧侶以及其他各種庶政,這五人的職位稱之為奉行。秀吉就靠這套行政班子代替了之前實際統治日本的幕府。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解釋幾個詞,此戰國非彼戰國,不是我們常說的春秋戰國,這裡是指日本一段維持百年的亂世,是日本的戰國,大致上相當於我國明朝時期

足輕,這也是個日本詞,大意上是指農民兵,下級步兵的意思,反正就是地位很低。

天下人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天下人,這個天下人意思就是執掌天下的人,差不多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天子。

那麼說完了這些,再說主角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出身低賤,家裡條件很差,老爹死了後,她媽媽為了生活就該嫁了,結果這個後爹不待見豐臣秀吉,經常打他,於是少年的秀吉就離家出走了。

離家後的秀吉到各處為別人幹活謀生,最後他回到家鄉,遇到了此生的貴人—織田信長。織田信長我就不詳細說了,大家只要知道,這也是個英雄人物,是差點統一整個日本,差點比秀吉更早成為天下人的男人。

當然了,那時候的織田信長還是個小領主,秀吉成為了織田家的一名“足輕”,後來,腦子機靈,手腳勤快的豐臣秀吉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賞識與重視,地位不斷提高,之後在追隨織田信長四處征戰的過程中,秀吉立下了不少戰功,漸漸的有了自己的領地與軍隊,伴隨著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腳步,秀吉也慢慢成長為了一方諸侯,以及織田信長手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就在織田信長即將完成統一日本的大業時,發生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被家臣明智光秀叛變,切腹自殺。這一事件是豐臣秀吉人生的轉折點。這一事件發生後,在外征戰的秀吉無意中得到消息,審時度勢後,馬上急行軍,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京都,並在兩小時之內擊敗了叛亂的明智光秀,控制了京都一帶,也因此,豐臣秀吉得到了織田家大部分家臣和繼承人的支持。之後掃平織田家的內部反對者後,豐臣秀吉成為了織田信長實際上的接班人。

那麼這時候,還有一個實力強大的敵人在虎視眈眈,這個人就是之後創立德川幕府,結束戰國紛爭的德川家康。德川家康聯合了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一起反對豐臣秀吉,兩軍交戰,豐臣一方被德川埋伏,戰況非常不利,這時候就顯示出豐臣秀吉的外交能力了,在戰局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竟然成功把織田信雄給勸降了,這樣的話德川也沒法打了,就和秀吉講和了。

解決了心腹大患後,豐臣秀吉開始了統一日本的大業,此時已經沒有諸侯可以對秀吉構成威脅了,征戰幾年後,豐臣秀吉基本上統一了日本,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下人!

之後,豐臣秀吉又把眼光放到了日本之外的朝鮮,說幹就幹,豐產秀吉起20萬大軍度過朝鮮海峽,踏上了朝鮮國土,久經沙場的日本軍隊勢如破竹,很快佔領了朝鮮大部分國土,其中就包括朝鮮國都和陪都。

這時候豐臣秀吉膨脹了,竟然想遷都北京,佔領中國!你說你佔個朝鮮也就罷了,還打上了天朝上國的主意,過分了啊!而朝鮮國王也向大明王朝求援,明神宗二話不說,派了四萬人跨過了鴨綠江,打了三個月後,日軍從兩萬多人打得只剩下了六千多人,豐臣秀吉這下清醒了,跟大明講和了!話說到這,我大華夏可是有大恩於朝鮮半島啊!可不知為何,如今的韓國卻處處跟我國作對,怪哉!

縱觀豐臣秀吉的成長曆程,機遇和個人能力都有,比如他能入織田信長帳下,就是他的人生際遇,當然個人能力還是主要原因,帶兵打仗就不說了,本能寺之變中表現出來的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在與德川的對戰中處於劣勢卻不慌亂,以及過人的外交手腕,這些,都是他能從底層爬上來的關鍵。歷史的大潮永遠都是在等待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英雄!

個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就是讓你好笑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豐臣秀吉從一介足輕(步兵)成為叱吒風雲的天下人,其崛起之路、命運轉折、傳奇色彩,頗讓人感慨傾羨。

秀吉出身社會底層貧苦農民家庭,因與繼父相處不善而離家出走,遊走闖蕩於各地,情形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和尚到處化緣相似。也是在四處遊走的過程中,秀吉對各地風土人情、山水道路等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結識了一批武士浪人。途中經商求取溫飽的經歷又造就了秀吉商人般討價還價、審時度勢、取捨靈活的性格特徵,是他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段重要經歷。



漂泊多年後,秀吉輾轉來到織田家供職求生,憑藉精益求精、精準計算的勤懇辦事態度(比如秀吉把信長的草鞋放在懷裡捂熱,讓信長一出門就能穿上溫暖的鞋子),博得了織田信長的信任和喜愛。恰巧信長也是一個不同尋常、任人唯才、敢於打破武士門第出身陳舊觀念的開明之主,秀吉因此得以憑藉自身的才能在織田家上層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信長的愛將。往後的日子,隨著織田家版圖的不斷擴張,秀吉的實力也水漲船高般的步步壯大。

正當信長即將統一全日本的前夕,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反戈一擊,信長死於非命後的全日本重新陷入動亂。得知信長死訊的秀吉第一時間趕回京都擊敗光秀,憑藉為信長報仇的功績取得織田家主導權,進而攻滅柴田勝家。在接下去與德川家康對峙的戰爭中,小敗一場的秀吉立馬靈活得改變對德川的策略,竟然用母親作為德川家人質的驚人舉動,換得家康對秀吉的臣服。自此,秀吉的人生迎來了最輝煌的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