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率幾十萬人與蒙古小王子領的軍隊砍殺一天,為什麼雙方只有幾十人的傷亡?

兵器科技

這明顯是後世文人抹黑明武宗的傑作,幾十萬人在戰場上對砍一天,怎麼可能只有幾十人的傷亡?

歷史的真相我們現在已難以去徹底還原,但還是能通過一些歷史的殘片來看出應州大捷絕對不是一場鬧劇,而是一場戰術運用得當的圍擊戰。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大軍進犯明朝邊境,於是,明武宗朱厚照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號,調集長城一線的明軍主動出擊韃靼軍隊,應州之戰就此打響。

其實,過去明軍之所以屢屢敗於蒙古部落的軍隊,主要原因並非因為明軍戰力低下,而主要是因為各處要塞守軍各自為戰,缺乏統一調配,一出戰就會被韃靼軍逐一擊破。久而久之就變得不敢出城禦敵,處處被動挨打。



然而,皇帝親自調動就不同了。各處要塞軍事將官無不奉調,而且都拼死一戰。此外,朱厚照個人其實也有些軍事天賦。此戰中,他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牽制住敵軍主力部隊,再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整個戰事持續了好幾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



然而,後來的《武宗實錄》,卻寫道“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居然將這場明朝中葉難得的大捷,硬生生的寫成了一場鬧劇。

但是,我們從後來韃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敢進犯明朝這點可以看出,此戰對韃靼的打擊或是影響,應該是相當大的。如果他們只損失了十幾人,而明軍還損失比他們大。佔了這麼大的便宜,還不大舉進犯撈上一筆?



實情應該是韃靼軍隊由於不知道明武宗的真實身份,也不料到明軍居然會接二連三的出城野戰,最後被打個措手不及,其傷亡應該比明軍慘重。因此,後來懼怕明軍而不敢再輕易南下。

但是,由於明武宗一貫離經叛道,屢屢突破傳統,不為手下的那些老儒臣所認可。加上後來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正德皇帝,有不是直系,根本不會給他的功績作定義。所以,他死後就被文人抹黑……


這些歷史要讀

有網友問:為什麼正德皇帝與蒙古小王子幾十萬大軍砍殺一天,雙方才傷亡幾十人?有人說清朝在黑明朝,都是清朝的錯誤。其實,這還真怪不到清朝哪裡,這是明朝的明實錄記載的。

是明朝自己的官方記錄,而且這個戰鬥也沒有那麼簡單。清朝修的明史對這個戰鬥的記載是: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這5天的戰鬥過程是這樣的,第一天發生了一次遭遇戰,第二天,在應州城外,雙方爆發了一場大戰,來回衝鋒數十次。第三天的時候,蒙古軍主力到底,明軍與蒙古軍再次在應州城外爆發戰鬥,一直打到了天黑。

第4天,明軍與蒙古軍又爆發了一次戰鬥。第5天,這次戰鬥,才是我們都知道的這次正德皇帝與蒙古小王子戰鬥。雙方初戰,明軍想合圍蒙古軍,但是被蒙古軍衝出來,進行了反擊。

這時,正德皇帝帶領明軍精銳增援,雙方交戰數個小時,乘輿幾陷。這一天的戰鬥,還是比較激烈的。根據記載這次戰鬥,並不是只有幾十人傷亡,而是斬首蒙古人16人,明軍陣亡52人,重傷563人。

由於,蒙古軍沒有全面失敗,是遇到了硬釘子,自己撤退的。所以明軍只搶到了16顆首級,其他陣亡者被蒙古人帶走了,而且,明軍也不清楚蒙古軍的具體傷亡人數。因為,明實錄記載,明軍疲憊,並沒有進行追擊。

明軍自己是陣亡52人,還有十倍的人數,也就是563人重傷,那麼,我們可以想象還有更多的明軍負了輕傷。可以看出,明軍傷亡至少在上千人,甚至更多一點。蒙古軍的真實損失肯定不止被斬首16人,只是蒙古小王子自己的記錄現在已經沒有了。

一天交戰,雙方陣亡,重傷和輕鬆大概1000-2000人,也是差不多的。正德當天出戰的是自己的親軍,蒙古小王子率領南下的所謂5萬人,其實大部分也都是家屬,當天在戰場上的明軍和蒙古軍人數並沒有幾十萬人那麼誇張,有個幾萬人就不錯了。


深度軍事

這個戰爭結果,有可能是文人故意抹黑,也有可能是真實的戰報。

先說文人抹黑的可能性。

需要澄清一個誤區,這次戰役將近十多萬人互毆,卻只有幾十人傷亡的戰報。並不是記載於清朝人編撰的《明史》,而是出自於《明實錄》中的《明武宗實錄》。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

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明史》的記載中,沒有戰報統計。短短几句話,就抓住了此戰精髓之處。很多人說清人藉此事故意抹黑明武宗,我不敢苟同。

《武宗實錄》是這樣記載的:

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者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



(這才是朱厚照被黑的資料來源。)


可能有人會很奇怪,明朝的文人幹嘛要故意抹黑明武宗呢?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明武宗絕嗣,接替皇位的人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皇帝。

明朝的皇帝,有四個人被罵的非常無辜。第一個是建文帝,第二個是明代宗朱祁鈺,第三個是明武宗朱厚照,第四個是明熹宗朱由校。這四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接任他們的人都不是他們的兒子。

尤其是明武宗,朱厚熜對他這位堂哥,別說是沒有任何感情可言,就連面都沒見過。

如果大伯明孝宗是個偉光正的聖君,堂哥又是一個文治武功卓越的有為之君,那麼世宗皇帝的光芒豈不是被大伯一家人完全給掩蓋了?所幸,明武宗的政治總結由嘉靖負責。不把他往死裡黑,怎麼顯得自己很偉大呢?

而且,嘉靖還有一個幫手,兩朝首輔楊廷和同志。明武宗親征韃靼小王子,事先沒有跟內閣打招呼。楊廷和聽說朱厚照偷跑出京城後,差點沒嚇死。瞞著內閣出去打仗,還打了一個大勝仗,這讓內閣的面子哪裡擺?

君有心,臣有意,反正武宗也死了,筆桿子又在自己手裡。運用一點春秋筆法,不否認明朝打勝仗的戰果,在戰報上弄點手段。朝廷有臉面,只是要委屈朱厚照了。



當然了,以上只是猜測。我沒有證據。

對於《明實錄》中記載的這個結局,我個人還是認為有一定真實性的。只不過文人在描述時用了春秋筆法,故意混餚視聽。

關於應州大戰,《明史》中有三個字很重要——“戰五日”。

這五日的戰況,《明實錄》寫的很詳細。

翻回去看前面的圖片,記載中一共用了四次“明日”,我用藍色的框框都框出來了。

這五天,就是韃靼小王子跟明軍交戰的總時間。

第一天是繡女村之戰;

第一個明日,也就是第二天。明軍與韃靼在應州城北五里寨,戰數十合,頗有殺傷;

第二個明日,也就是第三天。明軍在應州城北五里寨再遇小王子,又是頗有殺傷。一直到傍晚,小王子依東山而退,韃靼軍分兵圍困明軍。

第三個明日,也就是第四天。明軍出城在澗子村與韃靼相遇,雙方大戰。

第四個明日,也就是最後一天。明軍澗子村再次與小王子相遇,雙方又爆發大戰。這一次小王子大發神威,將明軍各個擊破,使明軍不能合圍。

武宗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親自帶著兵馬從陽和來救。這裡《明實錄》的記載是:

眾殊死戰,虜稍欲,諸軍乃合會。皇帝親征,自然兵將死戰啊。明日虜來攻。上覆督諸將御之自辰至酉戰百餘合,虜乃退。

所以很明顯,《明實錄》的戰報記載:

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者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

應該是應州之戰的第五天,韃靼小王子在擊退明軍後。當天傍晚,明武宗親帥自己統領的御林軍和韃靼小王子交戰的傷亡結果。

武宗想用計謀,誘敵深入將小王子全殲。一直追到平虜朔州的方向,武宗再次進兵,但是因為再次遇到黑霧天氣,明軍也疲睏,就停止追擊回來了。

所以,死傷幾十人這是不是史實?個人認為是的。但是,史官在記述時,用了春秋筆法的史實。將小王子與明軍的交戰的前四天戰報給省略了,就單單寫第五天雙方的戰報。

第五天時,明軍和韃靼人都已經是損兵折將,無力再戰。明武宗又決定引兵深入,以求全殲。只不過因為遇到大黑霧,雙方停兵。一個回師,一個撤退。這場戰役才草草結束。

總的來說,明武宗被黑了,前四日與韃靼血戰的明軍將士也被黑了。


Mer86

一個被冠名武宗的皇帝被如此抹黑。

真應驗啦文人一支筆,歷史由我寫!!


正德皇帝朱厚照,關於他的評價可謂二極分化嚴重。

正方:說他處事堅毅,批答奏章,決議國家重大事件,有理有據,明君之相,平安化王寧王之亂,敗蒙古小王子,屢次賑災免賦。

反方:貪玩好色,最喜歡女人,建豹房,不理朝政就是死也是死在女人肚皮上。

好吧,這已經黑的沒變啦,黑到後來清朝時候教育皇子都說別
學朱厚照不學無術。

那麼朱厚照真的一無是處嗎。別聽後人瞎扯,明武宗朱厚照只能說是一個很有個性和明君潛質的皇帝。

他從小願望就像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樣騎馬,砍殺,征戰沙場,楊威漠北。

時間到了公元1517年,朱厚照接邊關急報:蒙古小王子率5萬大軍來犯九邊,朱厚照聞訊,喜不自禁,總算有徵戰沙場機會了。

可是皇帝不能帶兵啊於是聰明的他給自個封了個官: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並且還改名“朱壽”為的就是能名正言順上戰場。(如果他是昏君,有必要如此脫褲子放屁嗎。)

做完這件事,他就急火火的出北京去邊關大同啦,身邊僅僅侍衛數名,將領江彬一人。莽撞不莽撞這裡不討論,光這膽氣就沒得黑。


來到大同的朱厚照,看著小王子五萬大軍,頓時磨拳搽掌,可是邊關守將急啊,怕皇帝出閃失又來一次土木堡怎麼辦。

心大的朱厚照不樂意啦,脫口而出:部將隨我殺敵,創不世之功業,今日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我必不做俘虜。

說完這句話的朱厚照不慌不忙,開始調兵遣將,沉著應戰,大同守將一看。皇帝陛下指揮戰鬥別說還有模有樣啊,再加上兵臨城下,無路可退,也就一心輔佐朱厚照同學作戰啦。


初步交火結果如下

首先經過幾次小規模觸摸戰,雙方未分勝負。不過這個時候的朱厚照已經在使陰招啦。

那就是以身為誘,中心開花!

對內:他派出各路偵查兵分別去九邊派消息,就說是應州大戰,我朱厚照皇帝本人親臨一線奮勇殺敵,快快派兵來援。

對外:他放出消息,就說自己正在一線指揮戰鬥。告訴蒙古小王子這個消息,就是要讓蒙古小王子,不願離去。

蒙古小王子,看此情況,果然就不走了,開始攻堅戰。蒙古軍擔任攻城,明軍守城。(拋磚引玉,中心開花戰術)


戰役從早上天不亮開始打到下午日落。

明軍的援軍像波濤一樣,一輪又一輪都來啦。把小王子部隊越圍越多,朱厚照同學眼見如此,頓時豪情大發,出城匹馬當先。

以決死衝鋒的姿態衝向蒙古大軍,身後的親衛侍從,見皇帝如此拼命,頓時慌了神,層層包圍,將他保護得非常好。於是就在戰場上造成一副奇景。朱厚照所到之處,蒙古軍寸草不生,因為他有一團人在身邊。這一個圓團就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從陣前衝到陣後,從陣後衝到陣前。頗有當年趙子龍七進七出風采。


經過一通亂戰,蒙古小王子眼看形勢不利,再打下去,就會有被包圍圍殲的危險。只好命令突圍。

以上就是“應州大捷”過程。

可是奇怪的事情在朱厚照死後發生啦。我們看看史官關於“應州大捷”記錄。

《武宗實錄》:大戰一日,蒙古戎行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戰後小王子,數年不敢犯境。

如此明顯是一個前後矛盾的記載,按史書記載,大戰一天,蒙古軍陣亡16人,明軍陣亡52人。好吧我們姑且相信,這是幾萬人互砍的結果。那麼這樣來看明軍不叫大捷而是小敗。

可是為何小敗之後,蒙古小王子還幾年不敢侵犯邊境了?有問題絕對有問題,帶腦子的都知道有問題。

所以別從史書來看結果,因為蒙古小王子從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再沒侵略明朝,這一戰給蒙古人留下的心思陰影持續多年。

假如真的僅僅才死十幾人,就不敢侵略,這也太不契合蒙古野蠻民族的血緣了。



所以事實清楚明瞭,應州之戰,蒙古軍傷亡慘重,被打怕了。

而這場毫不起眼的戰役,也成朱厚照驍勇無畏僅有證實,還是被抹黑的證明。

由此記錄,再加上之後東林誤國,我們可以發現,明朝倒黴就倒黴在這些無恥文人身上了。

誰言厚照為昏君,憶萬軍中任縱橫,豹房一事汙名傳,不過文人掩羞愧。


阿斗不傻

明武宗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但是明武宗的評價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一方面說明武宗處事果斷,彈指間誅殺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多次賑濟災民免除稅賦。另一方面則是說他荒淫無度,沉湎豹房,行為荒誕。而關於明武宗最離譜的事情就是明武宗和蒙古小王子兩人集合了幾十萬人,相互砍殺五天,最後只死了幾十人。

在《明史》中記載這一段的時候說:“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明史》中並沒有說清楚戰報統計,只是說打了五天。而《武宗實錄》中記載“斬首十六人,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這件事就很離譜了,幾十萬人砍殺五日死了幾十人,重傷都達到五百多人了,死者卻只有這麼一點。

要知道明武宗可是一個好戰的主,而對手蒙古小王子也不是一般人,兩個好戰的人遇到一起自然是大戰一場。蒙古小王子是繼承了幾代人的願望想要南下光復大元,而明武宗更是希望自己像明成祖朱棣一樣北伐。最初明武宗說自己想要親征的時候,明朝的官員上去就是一頓勸說想要阻止,但是明武宗還是決定自己親征,並且在不帶一個文官做隨從。

在戰爭時期,明武宗還一直勸王勳主動出擊,在交戰五日之後,小王子下令撤軍。如果蒙古軍隊只是死了十六人,那麼蒙古是斷然不可能撤退的。在《韃靼列傳》中記載道:“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說蒙古自應州大街後,再也沒有深入明朝內部,只是冒犯一下邊境。應州大捷絕對是對蒙古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不然蒙古軍隊不會善罷甘休。但是《明史》和《韃靼列傳》都沒有戰報記載,唯一有戰報記載的就是《武宗實錄》。

那麼問題來了《武宗實錄》是誰寫的?《武宗實錄》是以楊廷和為首的一幫文官寫的,當初明武宗一個文官都沒有帶,文官是怎麼知道應州大捷發生了什麼。而武將們更是不可能這樣說,陛下御駕親征,然而激戰數日,斬首十六人。這要是說出去,明武宗不扒了他的皮。所以說當時的陣亡人數絕對不止幾十人,有可能更多,但是被人抹黑了。


書香茗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率五萬騎兵進犯,目標大同。遊擊將軍王勳急了,他連夜派人告訴朱厚照,希望皇帝大人回京避難,自己戰死無所謂,國家還會給個烈士,但要是皇帝陛下有什麼閃失,那九族可就沒了。不料,朱厚照不但不走,還命令王勳集結部隊,北上主動迎敵。

這下王勳更急了,因為兵力薄弱,能守住就不錯了,跟別說主動出擊了,可是,君命難違,王勳還是無奈地出發了。

朱厚照不顧大臣勸阻繼續他的部署:

" 遼東參將蕭滓,宣府遊擊將軍時春,率軍駐守聚落堡、天城。延綏參將杭雄,副總兵朱巒、遊擊將軍周政,駐守陽和、平虜、威武等地,以上部隊務必於十日內集結完畢,隨時聽候調遣!違令者重罰"

此刻,那個嬉戲玩鬧的少年天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個久經沙場、沉穩鎮定的指揮官。

戰爭在山西應州打響,應州之戰正式開始。

王勳兵力不夠,但遼東參將蕭滓、宣府遊擊將軍時春的及時支援給了他,他命令全軍決一死戰,堅守城池,想把蒙古人拖走。

小王子是優秀的軍事人才,他在極短的時間內,就作出了準確的判斷:明軍雖然得到增援,但兵力還是不足。他冷靜地下令,部隊分成兩部,分頭作戰,並保持一定距離,防止兩支明軍合流。

王勳這次再也無法力而為下去了,最後他們被分割包圍。丁未,朱厚照親率大軍,自陽和出發,嚮應州挺進。包圍圈內的王勳想著這次應該是要光榮了,因為從哪方面來看,都不可能再有人來增援他了,至於皇帝陛下,他想都沒敢想。

天亮了,蒙古軍再次發動衝鋒,王勳率部抵抗,但還是抵擋不住進攻。就在這一刻,朱厚照終於趕到了,他沒有作任何的休息,當機立斷地命令大軍向蒙古軍衝擊,蒙古軍促不及防,全線撤退,三支大軍就此匯合。

第二天,大霧瀰漫,可見度極低。蒙古大軍布好陣型,準備最後的衝擊。等大霧散開,小王子驚奇的發現,對面的明軍早已列陣整齊,正虎視眈眈的等待著他。

朱厚照拔出配劍,大喊了一聲:"死戰!"戰鬥開始了。面對明軍的突然衝鋒,小王子也拼了命,所有蒙古騎兵像潮水一樣衝了出去,雙方近十萬人在應州城外展開了殊死拼殺。事實證明,朱厚照絕對是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在戰場上,他始終保持鎮定,來回狂奔為士兵打氣。還多次衝到陣地上和敵人直接對砍。在他這種無畏的精神鼓舞下,明軍士氣大振,皇帝陛下都在身邊,還有什麼理由不衝呢?

面對著越戰越勇的明軍,蒙古騎兵開始頂不住了,對砍了好幾個時辰,小王子實在撐不住了。無奈之下只有下令退兵,應州之戰就此結束。

然而,這樣的一場大戰,在史書上卻只有寥寥數語,究其原因,是由於朱厚照是偷跑出來的,身邊沒有史官。值得一提的是戰後發生的事情。朱厚照回到北京後,曾經搞了一次很隆重的勝利閱兵儀式。

儀式一結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輔楊廷和,激動地對他的老師楊廷和說自己親手消滅了一個蒙古軍官。然而,不久之後,大臣中開始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應州之戰失敗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謊。",

他們不相信一個天天聲色犬馬,離經叛道的“昏君”能衝鋒陷陣。後來,當錦衣衛彙報此事時,朱厚照沉默了許久,半晌才下詔,自己十天輟朝,表示要休息休息。朱厚照就是要用這種消極怠工的方式來報復大臣。


大漢痴史

清代修《明史》,出於鞏固少數滿人統治大多數漢人的目的,特別需要讓廣大人民覺得漢族皇帝很差勁,很糟糕,所以就處心積慮地在文字上進行種種歪曲和醜化明朝歷史的操作,關於明武宗的歷史記載,加上他那接班做皇帝的堂弟和清一起黑,很可能是被削刪篡改得最為嚴重的一位。無後為大,誠不欺也!

明實錄上的記載竟是這樣:明軍死亡五十二人,蒙古軍死亡十六人,武宗親手殺敵一人。試想一場這麼頗具規模的激戰,雙方怎麼可能總共才死這麼點人?顯然,這樣的記載絕不是當時的真實情況。五天五夜幾十萬人的大會戰,死亡幾十人,他們雙方互相丟石頭,死亡都比這個大的多,難不成是紅藍雙方軍事演習。如果蒙古人只有這麼小的損失,他們那強悍的騎兵部隊又豈會如此輕易地敗退而去?由此也不難推測,史書上關於明武宗的記載還有多少歪曲和醜化之筆。


朱厚照因為是獨子驕縱些,自由散漫些但三觀還是正的,大臣不允許他幹他想幹的事,他也沒有打殺,他可是皇帝!只用打太極耍詭計避重就輕的方法來實現。對他的大臣他也是尊重的。他即沒有殺虐也沒橫徵暴斂。在本人看來是個可愛的皇帝


蓉兒376

歷史上關於應州大捷的說法不一,這裡邊產生的矛盾和前後難以自圓其說的方面真是有點啼笑皆非。其實主要原因就出在朱厚照身上。

明武宗朱厚照,又名朱壽,明正德年間威武大將軍,鎮國公,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聽著名字是不是就夠了鬧騰的?然後這哥們建立豹房,寵信劉瑾等八虎,信任錢寧,江彬等人,將正德一朝鬧的烏煙瘴氣,但同時,他北征蒙古小王子,南平寧王叛亂,對內減免百姓賦稅,對外整頓邊關,任內各種折騰,但國家並不亂。還出了個王陽明,王大聖人。自己不但是“游龍戲鳳”的主角,甚至還親自上戰場殺死了蒙古兵一人。這就是朱厚照的應州大捷。

1517年十月,自認為過不去冬天的蒙古小王子伯顏就合計來鄰居正德家裡打秋風。按他的想法,也就像劉姥姥進榮國府一樣,撈一點就走好了。不想劉姥姥只帶了孫子板兒一人,伯顏小王子卻帶了五萬人。


明朝宣府官員嚇壞了。這可要了命了,因為皇帝在他們這呢。這要再像“土木堡之變”一般被人包了餃子,正德可是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弟弟,沒辦法“北京保衛戰”。

正德皇帝卻恰恰相反。聽到鄰居要來自己家裡撈錢,就想起祖宗朱重八和朱老四的豐功偉績,不僅熱血沸騰,不顧群臣勸阻,自己排兵佈陣,甚至親自上陣殺敵。結果是混戰幾天之後小王子屁都沒撈著,收拾人馬回老家了,等待他的是漫長的冬季,一家幾萬人一起啃草根的命運。

正德皇帝取得了應州大捷,按理應該大書特書才對,畢竟正德皇帝自己都吹噓殺了一個蒙古兵。可正史記載卻讓人瞠目結舌。


《明史》[韃靼列傳]記載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萬騎自榆林入寇,圍總兵王勳等於應引。帝幸陽和,親部署,督諸將往援,殊死戰,敵稍卻。明日復來攻,自辰至酉,戰百餘合,敵引而西,追至平虜、朔引,值大風黑霧,晝晦,帝乃還,命宣捷於朝。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這裡邊記載的戰鬥很激烈,卻並沒有記載殺敵十幾人,自損幾十人的搞笑描寫,而且[武宗本紀]也沒有記載。有這個記載的反倒是《明實錄》。

《明實錄 武宗》記載【是役也,殺滷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


這就很搞笑了。到底那麼激烈的戰鬥打了幾天為何只死傷那麼幾個人?隨後蒙古再犯邊還不敢大入?我個人認為《明史》更嚴謹一些。《明實錄》之所以如此記載,主要是對正德皇帝胡鬧和親征得不滿。認為正德皇帝沒有帝王樣子太丟人,刻意淡化戰果。我認為應州大捷既不可能如《明實錄》記載那麼差,當然也沒有那麼輝煌。不過雙方短刀相接,誰也討不到便宜是真的。所以小王子以後再來打秋風才可能淺嘗輒止。

綜上,應州大捷成也正德,敗也正德。正德要是靠譜一點,也不會出現這樣搞笑的一幕。但現在看來,並不重要了。就這樣吧。

君箋雅聊歷史,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非常感謝!


君箋雅侃紅樓

明武宗朱厚照絕對給後人黑出翔,雙方一共幾萬人交戰一天!不說別的就算全部不用刀箭!關來回踩踏估計也不止這個數!但為什麼會史書這樣寫呢?我認為三個方面

一,嘉靖皇帝,從嘉靖的大禮儀之爭就可以看出來他瞧不上朱厚照!讓他父親興獻王位列朱厚照之上,再則!通過抹黑朱厚照也正好能說明自己的英明。

二,清朝皇帝,這個就不用說了!肯定要樹立幾個昏君的

三,文官集團,明朝的文官為了出名什麼也乾的出來,剛好黑武宗又能討好嘉靖,誰不幹誰傻子。還有呢很好理解!文官這不允許那不允許!偏偏朱厚照不聽!偏偏人家還乾的很好!還打了勝仗!換成你你不抹黑他!那真的沒天理!

然後我們在來說說朱厚照這個人,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他,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皇帝也是人,不應該把皇帝當做聖人來要求,判斷一個皇帝好壞的標準應該是,他對國家是否做出了貢獻,是否讓人民過上了穩定,幸福的生活,對大臣是否知人善任,是否正確處理朝政。而這些方面明武宗朱厚照都做到了,特別是正德十二年,武宗率五六萬人抗擊蒙古軍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這與英宗率五十萬大軍而被俘,不可同日而語。此後蒙古軍長時間內不敢犯邊,便是這次戰鬥成果的直接證明。而且在這場戰鬥中,武宗親自部署,戰術正確,指揮得法,並且親自手刃敵人,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之役,也成為武宗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時刻。

朱厚照應該屬於大事不湖塗,特喜歡玩的人。

唯一可惜就是玩心太重!沒來的急生小孩!否則歷史的評論肯定不一樣。

連偉大領袖毛澤東也說他是個好皇帝


毛毛1517

明史裡面記載明軍斬首十六人,自己被殺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輕傷的人數沒有記載,但估計也有一兩千人。也就是說明軍拿到的首級是十六人,但不能證明這場戰役裡面蒙古人只死了十六人,這都是編寫武宗實錄的大臣用故意用的春秋筆法,乍一看起來像明武宗敗了,因為死亡人數是幾倍於蒙古人的。此等用心實在是可惡至極。




應州之戰總共經歷五天,一共交戰五次,除了第一天是一場快速的遭遇戰之外,其餘四天每天都戰鬥將近天黑。而最後一天明軍想包圍蒙古人,結果被蒙古人突圍,這一天明軍和蒙古軍隊爆發激烈戰鬥,而明史裡面記載的那些數字就是出於這一天的這場戰鬥。可以看出,蒙古軍隊因為差點被圍,急於突圍逃走,所以明軍只搶到了十六顆首級,其餘的都被蒙古自己人帶走了。而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測,蒙古人此戰中應該是傷亡近萬人。



否則不可能害怕幾十年,邊境也不可能得到一段時間的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