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文 | 鞠茜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碩士

本文整理自《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

國際教育公開課分享精華

各位同學、家長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參加今天的國際教育公開課。我是少年商學院的鞠茜老師。可能這裡還有不少朋友對我比較陌生。所以,首先我想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在國際教育領域已經有10多年的經驗了,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更好地幫助青少年提升學習效率,成為學習的主人。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提到學習, 我想先跟大傢伙做一個互動,當你面臨一個難題的時候,你覺得下面哪一種行為會更容易激發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呢?

很多人可能覺得遇到難題應該拼命去想,集中精神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實際上,發呆其實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挺奇怪的,想想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育說要專心,不可以發呆走神。但是,發呆真的是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

很多歐美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在發呆的時候,他的大腦其實還在後臺不間斷地運行著,而且還會發出一種叫做α腦電波的電子信號。這種特殊的腦電波不僅可以抑制信息超載,從而改善情緒,減輕壓力,緩解焦慮不安,而且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和創造力。

所以,當你想一個問題,怎麼都想不出來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強迫自己放空一下,無聊一下。也許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豁然開朗,突然想到一個好方法,之前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這同時也在提醒我們,

不要讓匆忙、焦慮佔據心靈,要學會停下來思考,要讓思想積澱,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剛才我提到的這些科學研究其實都來自於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的一本書——《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是我曾經就讀的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的院長丹尼爾·施瓦茨教授。他不僅是當今世界教育學領域的重量級人物,而且他在學院裡開設的一門名為“核心學習機制”的課程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斯坦福教育學院院長丹尼爾·施瓦茨)

根據自己多年的科研和實戰經驗。施瓦茨教授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較為成熟的、而且是實證有效的26種學習法則,按照26個英文字母的順序,從A到Z,順序呈現出來。(列出26個)比如A代表Analogy歸納類比,B代表Belong歸屬感,C代表Contrasting Cases對比組合等等,這些學習法則幾乎涵蓋了所有學習領域,所以,也可以說,這是一部集大成的有效學習法則類的百科全書。

我很高興,得到一個很好的機會,應這本書的譯者郭曼文女士的邀請,想在這裡,就施瓦茨教授的這本新書,和各位同學和家長朋友們探討一個跟學習有關的話題,那就是:如何提升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當然,市面上跟學習有關的書也有很多的,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呢?所以,今天的分享,首先,我想就這本書,給大家介紹一門在包括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各個全世界頂級學院當中十分重要的隱形學科:

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 )。

學習科學的由來

那什麼是學習科學呢?說到學習,這應該說是一個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到十分熟悉的話題。從呱呱墜地的第一天起,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們要學說話、學走路、學吃飯、學不同的學科、學各式的才藝等等。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學習過各式各樣的事物,但很奇怪的是,我們卻從未徹底學過“學習”這件事,好像也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去學習。學習應該是我們人類的本能之一,但是為什麼有人可以學得如魚得水、悠遊自在;有人卻學得跌跌撞撞、屢遭挫敗呢?

關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因為在少年商學院,我經常會收到一些家長的反饋,說他們的孩子,平時看起來也挺努力用功的,每天晚上熬夜做習題,然後凌晨5、6點就爬起來背英文單詞,雙休日和寒暑假都安排得滿滿的,不是補習班就是興趣班。

但是,雖然都這麼努力了,但是取得的進步總是微乎及微。久而久之,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和熱情就受到打擊,漸漸地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更嚴重的,可能就此把學習看作是一件“枯燥乏味、難以攻克”的事情。一旦想到“學習”這兩個字,哪怕只是一瞬間,就會感到噁心和頭疼。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那麼,在學習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呢?或者說,是什麼在發揮作用呢?學習只能是一件令人感到痛苦的苦差事嗎?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而且,經過多年的尋找,我終於在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裡找到了答案。當我前往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深造的時候,我發現,原來“學習”也是一門學問,而這門學問就是 “學習科學”。

那什麼是學習科學呢?學習作為一門單獨研究的領域,是直到20多年前才開始出現的。它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包括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那跟其他科學研究一樣,它也是以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證據,幫助我們對學習這種人類最為基礎的核心行為建立更加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這門學科建立的宗旨,是想要告訴我們,

想要學好所有的科目、才藝、技能,其實你應該先學會“學習”這件事,然後才能順利達成自己的目標。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當你一旦學會“學習”,你的學習能力不僅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且還能建立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態度。畢竟,一次性學習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現在以及不遠的未來,每一個人所面臨的則是一個必須能夠終身學習的社會。

應該說,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的、隨時隨地的、深入廣泛的、快速高效的學習。過去那種依靠在學校時學到的知識就可以應付一切而受用終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終極目的是激發學生內驅力

那麼,“學習科學”所研究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與傳統的學習方法有什麼不同呢?身為學習科學的泰斗,施瓦茨教授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是什麼學習方法,它們的終極目的都應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什麼是內驅力呢?大家請先來看一個實驗。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有兩名美國大學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8只恆河猴放進一個籠子裡,裡面有一個裝置,這個裝置是一個插梢,需要三個步驟才能打開,對人類而言是很簡單的一個裝置,但是對於動物來講則不一樣了。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教授只是將猴子們放了進去,沒有任何暗示、指導、獎勵等,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猴子一開始對這個裝置不大感興趣,但是忽然有一隻猴子擺弄起來,接著它們都來玩了起來,它們第一次用了三天的時間才打開這個梢子,第二次用的時間就很少,但一直在玩這個裝置。

這讓科學家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樣一個沒有趣的事情,在沒有獎勵,沒有引導的情況下,這些猴子是靠什麼驅動的呢?

傳統認識裡,人類行為有兩種驅動力,第一種是生物性驅動力,這是人類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來的動力。第二種來自外在動機,即尋求獎勵,避免懲罰的動力。除此而外,人類行為還有第三種驅動力,它是一種內在的動機(inner drive ),主要來源於我們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學習並且創造新事物,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的一種內在需求。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也就是說,在實驗中,促使猴子們始終專注於開籠任務的不是別的外部獎勵,正是一種來自內在的動機,比方說很有可能是因為猴子們覺得這個任務本身就很好玩,所以,這項任務帶來的愉悅感就促使它們即便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擺弄這個裝置的。這就是內驅力的作用。

同樣道理,我想,真正熱愛學習的孩子,也大都是因為這種內在動機的存在,也就是說,他們是自己很想學好,而不是媽媽或爸爸叫著自己學,因此即便沒有外界的要求或獎勵,他們對學習的熱愛,也不會消失。

擁有內驅力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可以促使心流狀態的出現。什麼是心流呢?打個比方。有些孩子,他們在看哈利波特的小說的時候,就能夠達到廢寢忘食,一晚上不睡都想要堅持看下去的境界。這種狀態就被心理學家米哈里稱為心流(flow )。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達到心流狀態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非常的專注,幾乎是到了上癮的地步,完全沉浸於眼下的學習任務之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還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覺。

物質獎勵可行嗎?

那既然內驅力有這麼多的好處,該如何幫助孩子找到這種內驅力呢?我曾經看到有些家長會選擇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比如你作文如果多寫50個字,爸爸就獎勵你2元。或者,如果你起早點,準時到學校,那我就多給你一個小時的遊戲時間。如果還遲到,你就不用想玩遊戲了!等等。你覺得,這種做法可行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給大家說一個經典的故事。故事是說,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你覺得,為什麼這群孩子一開始什麼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但到了第三天,每人還有2美分的獎勵呢,卻氣得不想玩了呢?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故事裡,孩子們行為轉變的背後其實正是藏著如何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奧秘。在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是為自己玩,他們擁有一種自主感,玩耍既是過程,也是目的,是自我決定的,甚至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如果老人出來制止他們“別吵了!”,孩子們很可能會心想“偏不!”“憑什麼啊”,反而玩得更帶勁了。

然而,一旦他們心滿意足地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獎勵,內在動力的部分就逆轉了,他們是衝著拿獎勵,是為了外部獎賞,而非自我決定來玩耍,自主感減少了,玩耍就成了某種表演,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而這種表演是為了獲得報酬。也就是說,這時內在動機就變為了外在動機了。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因此,到了後來,當孩子們想到他們居然還要為別人表演?多累啊!而且對方居然連續兩天任意降低“酬勞”,難怪故事裡的孩子們最後要發怒了。

正因為如此,在《科學學習》這本書裡,施瓦茨教授在介紹“獎勵reward”這種學習法則的時候,反覆強調說,物質獎勵不是不能用,但是如果孩子對某項活動已經有內在動力了,那家長也就不必再刻意進行物質獎勵。這個時候進行物質獎勵反而很有可能會削弱孩子的內驅動力。

鼓勵孩子動手創造

那既然物質獎勵不一定能幫助孩子發現學習的內在動機,那有什麼方法會更加有效呢?施瓦茨教授認為,動手創造正是一種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提升內驅力的學習方法。畢竟能親眼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肯定是更加能令人內心感到滿足和愉悅。甚至有研究顯示,動手創造還可以減少他們對失敗的恐懼感,培養一種面對失敗時的坦然和自信。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比方說,在少年商學院,有一個學員在參加了我們的《超級閱讀計劃》線上課程之後,深受啟發,就想要自己親手設計一所未來書店,提高大家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為了瞭解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未來書店到底是什麼模樣的,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組成一個團隊,通過到不同的城市的書店進行採訪調研,最終設計出一個注重科技與環保,既傳統又時尚的新型書店模型。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不僅學會了團結,如何分工與協作,如何計劃與執行,甚至還學會了一些談判的商業知識與能力。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這就是動手創造這種學習法則的威力。它可以幫助孩子真正愛上學習,獲得學習的內驅力,同時通過實踐,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形成一個可以持續自我提升的正向學習循環。所以,也只有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算是真正具備了學習力的人。

而斯坦福大學之所以能夠不斷出現包括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在內的眾多商業、科技巨頭,

也與它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有關。

另外,在斯坦福大學還有一所非常特殊的獨立學院叫做d.school。這裡會接納來自各個不同專業的學員,包括醫學、法律,商業,也有像我這樣,來自教育學院的學生。學生會組成一個個小組,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生活、學校、社會等各個領域中的複雜問題。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比如,在d.school,曾有5位斯坦福商學院的學生,在課後建立了一家名為D.light的公司,幫助缺乏電力資源的國家提供可持續提供能量來源,他們設計的燈具已經銷往全球42個國家,影響了數十億人的生活。

還有一個學生曾經在課上,設計出一種平價的保溫箱,讓它可以在斷電的時候繼續運行,成功拯救了上千萬人的生命。

當然,這樣的學習方式不是隻有在斯坦福大學才能體驗到,我們少年商學院通過多年的實踐,不僅在每次線上課程結束之後都會通過發佈線下挑戰的方式,鼓勵學員動手實踐,而且還在國內外組織過各種主題的夏令營,比如“美食夢工場”,”2046學校大創想”和“2048未來書店大創想”等等。這些設計思維項目的目的正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讓家庭成為孩子的助力

那麼,有的家長朋友可能也想要問,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創造的能力嗎?答案是肯定的。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這裡給大家介紹兩個方法,首先動手創造需要家長的心智引導。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動手創造的過程雖然很有樂趣,但一旦受到挫折,孩子就很有可能因為準備不足或者缺乏鼓勵等因素,而選擇放棄。也就是說,他們並不具備自我培養的能力。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針對孩子的心智,進行適度的引導和鼓勵。

比方說,今年我們有一個學員在參加《青少年思維導圖:拆掉思維裡的牆》這門課的時候,為了理解什麼叫做同理心設計,選擇瞭如何幫助失去一隻胳膊的人在廚房做飯這個設計挑戰,為了引導他體會沒有胳膊的人遇到的困難,他的媽媽幫他把一隻胳膊捆住,然後試著在廚房切菜、洗菜、炒菜。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在他充分理解只有一隻胳膊的人生活的辛苦之處的基礎下,他的媽媽再幫助他,和他進行了頭腦風暴,最終確定了使用物理摩擦力固定碗碟和瓶子的設計方案。

除此以外,另外一個很好用的方法就是,家長們可以在家中準備一個簡易的工具箱,材料也不用很複雜。比如,之前少年商學院曾經帶著同學們做過一種名為“可以吃的水”的實驗。實驗很簡單,只需要一種名為海藻酸鈉的物質即可,整個過程也非常安全,關鍵是,這個實驗既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環保能力。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另外,由瑞典遊戲公司Mojang開發的沙盒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創造力和幫助學習的軟件工具。就拿剛才我們提到的設計未來書店的學員為例。他就是利用了《我的世界》這款軟件,搭建了書店的概念模型圖。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我們還有一些學員還會在閱讀課上,用《我的世界》來完成自己的創作過程。換句話說,適合動手創造的環境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不僅是在學校,家中、博物館,任何場所、任何工具,只要你想,其實都可以成為你創造的助力。

給內向的孩子更多“獨處”空間

當然,我經常也收到一些家長的反饋,說自己家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愛主動發言或者跟人交流,這樣的孩子應該如何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鼓勵他,引導他,幫助他掌握內驅力呢?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孩子其實更需要家長的大量的鼓舞和激勵。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真正瞭解“內向”指的到底是什麼。它和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對於他人評論的恐懼。而內向更多的是,你怎樣對於刺激做出回應。

所以,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人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外向的人從身邊的環境中獲得“能量”,因此他們需要很多很多的社交。而內向性格的人自己製造自己的能量,在社交場合不是獲得,而是往外輸出。

所以內向性格的人往往覺得社交耗費心力,非常需要給自己留出時間來恢復精力。這就意味著內向性格的人並非不需要別人的陪伴,而是他們不願把精力花在“無用”的事情上。事實上,在歷史上,並不缺乏很多優秀的“內向”性格的領導者、創作者以及科學家,比如埃莉諾·羅斯福、甘地、達爾文和愛因斯坦。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不要因為孩子內向,就給他貼上“害羞”“靦腆”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更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或是為了鍛鍊孩子,讓他在眾人面前表演,或頻繁為他組織社交活動,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叛逆,同時在心裡積累非常多的負面能量,孩子很難感受到快樂和平靜。

我們只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當你越給內向者自由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做得更好,他們也會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獲得能量。

調控情緒的三個建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除了介紹了很多學習方法以外,還特別提到了一些跟情緒有關的內容。為什麼施瓦茨教授要特別提到情緒呢?

舉個例子。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生病的時候,如果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呆在床上,那病情可能不會很快就痊癒,但要是和朋友、親人在一起的話,頓時就會感覺病痛好像立馬就減輕了許多。當自己心情不好、煩躁不安的時候,再好吃的食物好像也引不起我們的食慾,但是當心情愉悅的時候,哪怕是一頓普通的快餐,我們也會吃得非常開心。

同樣道理,當你心情愉快的時候,你學什麼都不會感覺困難,都會很樂意去學習。但是,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很難學得進去,你可能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學了什麼,效果自然很差。

換句話說,心情能制約學習效果。誰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始終保持愉快輕鬆的狀態,誰的內在動力就會越強,誰也就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那麼,該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呢?在《科學學習》這本書

裡,施瓦茨教授給出3個建議:運動、睡覺、以及發呆。我在分享的最開始的時候已經給大家分析過發呆背後的科學原理。

除此以外,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施瓦茨教授曾經在實驗中發現,雖然人們在運動的過程中,認知能力會降低,但在運動之後,人們的表現和學習效果會出現大幅提升。

所以,在斯坦福大學,體育健身也是學生們非常熱衷的一件事。騎自行車、跑步、游泳、在健身器械上鍛鍊等形式多樣。一天到晚,隨時隨地都能夠在校園裡任何一個角落看到健身鍛鍊的人。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你看,改變情緒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只要能有適當的鍛鍊和休息的時間,整個情緒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換句話說,不是讓孩子每天從早到晚一直拼命努力,就能讓孩子愛上學習了,留一點時間讓他做點別的,甚至只是發發呆,這些東西都會是他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施瓦茨教授所說的那樣,你並不需要掌握所有的學習法則,這個世界上也並不存在所謂的最佳學習方法。你最喜歡的、最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不要盲目去追求那些所謂的“快速學習法”或“超級學習法”,你要做的是應該是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自己有一個認識之後,再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學習方法。

要知道,只有利用自己感覺最舒適、自己覺得最有興趣的方法,才能不把學習當做是一件苦差事,才能真正愛上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斯坦福院長給中國家長的26條忠告,這樣激發孩子內驅力最科學

因此,在今天分享的最後,我想跟所有同學和家長朋友們說,學習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幫助每個同學發現自己的興趣,激發每個同學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內驅力,一直都是我們少年商學院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和重點之一。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讓每一個孩子愛上學習,進而樂於終身學習,成為一個成功的自主學習者,也是我們奮鬥的目標。祝福少年商學院每一位同學都能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成為一名成功的終身學習達人。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