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一臉懵逼的喝茶?這些問題先弄明白

“茶,怎麼買?”

這,是很多人內心長久以來一直有的困惑。茶葉那麼多,滿地都是坑,就想買個茶喝喝,進店一臉懵逼……

“我是誰?在哪兒?要買什麼?”

光口袋裡揣著鈔票是沒用的,買買買也是要動腦子的:買什麼茶?去哪裡買?什麼時候買?買多少?買回家怎麼保存?

還一臉懵逼的喝茶?這些問題先弄明白

喝茶能減肥嗎?

如果你想著,反正我天天喝茶就能刮油三斤,放縱自己大吃特喝,那,你應該只能越喝越胖了呢。

喝茶的所謂減肥作用,主要是因為茶裡含有茶多酚、茶鹼、兒茶素類這些物質會幫助淨化腸道,促進消化……但是!真要減肥,你不僅要每天喝到一定量,還得天天堅持,才能有,效,果。

(先捫心自問下,減肥的各位,你們每天能喝幾杯!)

所謂“減肥刮油”茶,不管是綠茶還是紅茶,還是黑茶或烏龍,效果至多是幫助消化。是不是能完全減脂呢?抱歉,目前還沒有真正的科學依據可以證明。

還一臉懵逼的喝茶?這些問題先弄明白

綠茶越嫩越好,要喝就喝明前茶?

很多人對“明前茶”(清明前採的茶)三個字,執念特別深。(攤手)

先來說說明前茶的好:頭採的綠茶,經過一整個冬天的積累,內含物質的確要好過其他時候,風味也就更盛,芽頭細嫩,泡出來模樣可人。

但“越嫩越好”這個說法就見仁見智了。

首先,茶好不好喝,涉及風土、品種、製法等,不光只是“嫩”一件事說了算;反過來,嫩度也有一定風險:太嫩的鮮葉對製茶師傅而言,是一種考驗,一旦做得不好,很容易就會發生過爆、燒焦。最後,如果口味比較重,明前茶對你來說可能太淡了。

其實,比起細嫩的明前茶,雨前茶(穀雨前後的茶)更為濃墨重彩,滋味別有一番,也許能為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還一臉懵逼的喝茶?這些問題先弄明白

陳年是什麼意思?哪些茶越陳越好喝?

在茶葉廣告裡,常常會看到“陳年普洱”,“陳年烏龍”一類的噱頭。陳年,主要是追求茶的自然熟成過程中,因為接觸少量空氣氧化所產生的新風味。很多茶都有陳年的可能性,甚至包括綠茶。

不過,紅茶和熟普這種全發酵茶,熟成的空間不會太大,也就是說,陳年了也不會有太大區別。

白茶、烏龍和生普洱則更適合陳年,時間會帶來有趣的變化,隨著自然發酵過程中氧化的推進,新的滋味和氣味都有可能會出現。所以這些茶買回家來,可以先不急著喝,適當開發下陳年的潛力。

陳幾年比較好呢?

白茶和烏龍在一到兩年內,都有可能發生正向轉化,白茶甚至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但這並不意味著,陳年越久越好:放久了會有藥味嗞出來,最好每年都試飲,才能看出其中變化是否為正向。如果香氣和味道開始走下坡路,那就不適合繼續陳放了。

至於生普洱,由於原料多為曬青毛茶,青味比較重,需要在氧化中慢慢達到平衡。所以,它的陳年過程可能會非常漫長,而且飲用最佳時間沒有唯一,每一塊生普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包括所有黑茶類,買回家放個幾十年(做傳家寶)也是有可能。

還一臉懵逼的喝茶?這些問題先弄明白

每到清明,就有許多人組團去西湖找茶。

那麼,去了茶的原產地,就一定能買到正宗的茶嗎?

當然不一定。

很多人都會選擇在產茶季去當地購買,認為眼見為實的東西更靠譜。而事實上,選茶這件事,很難講。

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在於散茶很難通過肉眼來判斷品質,而且買茶會涉及到很多經驗以外的東西,你懂。

和大閘蟹去陽澄湖洗洗澡一樣,龍井、碧螺春這兩個早產又聲名在外的品種,都難逃“外地鮮葉本地做”的陷阱。被坑的概率,真的很高。就算真的是本地茶葉,從採摘時間、天氣、風土、製茶到後期的拼配,都有千差萬別。別看外貌區別不大、價格葉差不多,但究竟哪個才是好茶,恐怕還得多積累知識(比如看盧正浩茶業呀),才能慢慢有自己的判斷力。

還一臉懵逼的喝茶?這些問題先弄明白

一次買多少量比較合適呢?

很多人買多了怕浪費,買少了又不甘心。一般來說,當年喝的茶(比如綠茶、白茶乃至烏龍),建議分批購買,尤其綠茶氧化得特!別!快!一個月內喝完的量,比較安全。如果商家倉儲條件比較穩定,那麼每次都喝到最新鮮的茶葉也是有可能。

獨立包裝並且有密封的西式茶包,或者真空鐵觀音茶袋,就比較少有保存問題。但是茶葉製作完成後,仍然會進入氧化和醇化期,想要喝最新鮮的風味,還是建議在生產日期半年內儘快喝完。所以,對於這種茶,可以預估半年消費的量進行購買。

還一臉懵逼的喝茶?這些問題先弄明白

拿著這篇小文去買茶,就不會被坑了?

No...(就是這麼實誠)

說到底,能否買到好茶與平時對茶瞭解程度有很大關係,當然多關注正浩茶人說是累計辨識的方法之一啦,如有生活中的與茶有關的小疑問歡迎大家踴躍提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