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

蝶戀花緋

由舞臺劇《蘆蕩火種》改編後搬上銀幕的京劇《沙家浜》一經上映便家喻戶曉,影片反映在抗日戰爭期間、江南陽澄湖一帶,我新四軍和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對敵武裝鬥爭。沙家浜群眾保護新四軍18名傷病員安全轉移之後,指導員郭建光帶領痊癒歸隊的新四軍戰士配合主力回到沙家浜活捉鬼子頭目黑田和刁德一、胡傳魁。
該片女主人公阿慶嫂對敵鬥爭機智果敢,其中著名唱段《智鬥》至今流傳,人人都會哼上幾句。片中的春來茶館老闆娘,黨的地下聯絡員阿慶嫂“沉著機智有膽量”。這個在刁德一眼裡“不尋常’的女人在歷史上也有原型。
曾經有記者於2013年對‘十八棵青松’原型的新四軍老戰士吳志勤進行採訪瞭解,據他介紹掩護新四軍傷病員的春來茶館老闆娘阿慶嫂、沙奶奶是常熟地下黨和革命群眾的代表。是千千萬萬投身抗戰的婦女的化身。
《沙家浜》反映的真實故事發生在1939年9月,由新四軍六團和當地抗日組織改編的‘江南抗日義勇軍’轉戰錫虞地區。他們在江陰地區遭到敵人襲擊,新四軍官兵多人傷亡,主力撤後,傷病員留在常熟陽澄湖一帶養傷。
阿慶嫂是糅合了三位當地的黨組織成員,她們是時任沙家浜區委書記的朱凡、地下交通站開茶館的陳關林烈士妻子陳二妹、常熟時任婦女抗日救國會會長範惠琴。

朱凡

畢業於復旦大學。1938年參加救亡運動,後來加入江南抗日義勇軍,被黨組織派到沙家浜地區任區委書記,當時,胡肇漢(胡傳魁)依仗率兵在沙家浜地區搶劫、騷擾百姓,朱凡屢次與其鬥智鬥勇。1941年,日軍在沙家浜地區進行‘清鄉’,朱凡負責反‘清鄉’活動,途中遭遇日軍。為掩護群眾,朱凡被捕後壯烈犧牲,年僅三十歲。

陳二妹

在蘇常太抗日根據地董浜鎮上的涵芬閣茶樓是我黨地下交通員陳關林開辦的。茶樓就是我地下聯絡站,負責接待抗日誌士。陳關林、陳二妹夫妻倆為新四軍接頭聯絡、傳遞情報、做了許多革命工作。1941年7月陳關林被日寇逮捕,不幸犧牲,當時只有28歲的陳二妹,帶著7歲的兒子,繼續為黨工作,為新四軍傷員到蘇州、上海購買急需的藥品、生活用品,為傷員洗衣做飯,解放後當選常熟人大代表。1997年陳二妹去世,享年83歲。

範惠琴

沙家浜人,1939年入黨,掩護慰問新四軍指戰員,發動婦女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發行《大眾報》,傳遞情報。1940年當選婦女抗日協會執行委員,由於叛徒出賣,範惠琴二次被日寇抓去,受盡酷刑,仍嚴守黨的秘密。解放戰爭期間,也積極協助武工隊工作,直到全國的解放。2003年93歲的‘絕版阿慶嫂’,平靜地離開了我們。

解放後,常熟市建立了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雖然戲劇人物不能與原型一一對照,但是當年堅持在沙家浜與日偽頑強鬥爭的新四軍及為掩護新四軍的沙家浜群眾及組織,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歡迎點贊和評論

蝶戀花緋

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是一部紅色經典,其中《智鬥》中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的三人唱段耳熟能詳、人人會唱並流傳至今,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戲中講述了我新四軍某部在常熟一帶與敵人迂迴作戰,留下以指導員郭建光為首的18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
我地下黨員阿慶嫂利用自己春來茶館老闆娘的身份為掩護,依靠廣大群眾抓住敵人胡傳魁、刁德一之間的矛盾,並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巧周旋,為新四軍傷病員提供醫藥和糧食,與日寇、漢奸鬥爭,最後將十八名傷病員安全轉移。痊癒後歸隊的新四軍指戰員配合主力,組成突擊排直搗胡傳魁老巢,活捉鬼子頭目及胡傳魁、刁德一。
京劇《沙家浜》中的阿慶嫂為著名京劇演員洪雪飛扮演,後又拍攝電視劇《沙家浜》許晴版的阿慶嫂,兩位扮演者各有特色,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沙家浜》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阿慶嫂是地下黨組織的優秀代表和投入抗戰的眾多群眾的縮影。

陳二妹

阿慶嫂的原型之一,革命烈士陳關林妻子。陳二妹和陳關林婚後開設一家涵芳閣茶館,他們負責傳遞情報,接待聯絡。作為我黨地下交通站,涵芳閣的地理位置是三面臨水,有緊急情況隨時可以上船轉移。
陳二妹、陳關林夫婦負責為新四軍送情報、藥品、糧食、物資,照顧保護傷病員,洗衣做飯。陳二妹曾經掩護游擊隊員脫離偽軍的追殺。1941年7月陳關林被捕,被日寇裝進麻袋刺殺犧牲。之後陳二妹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下仍堅持工作,直到抗戰勝利。
陳二妹1997年逝世,享年83歲。

朱凡

寧波人,革命烈士,幼年全家遷居上海,初中階段就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救亡運動。高中階段就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全面抗戰爆發後,朱凡就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雪影社’做救亡工作。
1940年朱凡受黨的指派任沙家浜區委書記,在與日寇鬥爭中,為掩護群眾壯烈犧牲,年僅30歲。常熟市在建設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時,朱凡也作為阿慶嫂原型之一在館內展出其資料。
劇中的阿慶嫂是劇作家通過深入生活由多位原型經過藝術加工出來的,使得作品人物更加飽滿,阿慶嫂是江南抗日民眾的集中代表。
1958年這個由上海滬劇團首演的《蘆蕩火種》,在戲劇界和觀眾中引起廣泛關注及強烈反響。1966年北京京劇團改編為京劇《沙家浜》;1971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發行,將這一不朽之作搬上銀幕,影片的公映讓更多的人瞭解了過去的抗戰歷史,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董浜涵芬閣茶館小時候經常去,很小在現農行對面,木門,進門左邊是老虎灶,右邊木樓梯,後面有部分地面用木板的伸出在河面,人藏在其下是看不到的,河對面有一個河灣內長蘆葦。茶館早上5點左右開門,天天爆滿,8點已沒人了,人們回家幹活去,有時晚上有說書的,後來茶館停了就改成理髮店,再後來旁邊建了個菜市場,現在就是幾個小店鋪,陳二妹是4大隊的人,這是一個真實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