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公正客觀評價吳三桂?

蒼瀾鴻烈

其實,吳三桂首先是個倒黴蛋。

攤上這麼個事,吳三桂最恨的應該是大明王朝了。



有時候,不能不懷疑,“天意”這個東西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上天似乎安排好了事件的整個步驟,滴水不漏又似乎合情合理地引導著歷史的走向。

回憶一下整個事件的過程,其設計之精準,環環相扣,毫無瑕疵,簡直令人震驚。

一、首先說說清朝這邊

其實,清朝當時並沒有做好接盤的思想準備。事實上,多爾袞帶著順治進京的時候,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們提心吊膽,還想著萬一情況不妙,就劫掠些財物,迅速跑回家去。

其實,前些時候,清朝也好不到哪裡去。皇太極死了,豪格沒有繼承大統,通過爭鬥和妥協,幼年的順治上位了。這時清朝內部仍然處於亂局,矛盾紛紛,彼此爭鬥不斷。假如此時的大明朝廷趁機與清朝講和,雙方暫時罷兵,那清朝就壞事了。

清朝暫時沒有了對外的戰爭,各方勢力就肯定集中精力進行內鬥,豪格和多爾袞之間當時還算勢均力敵,相互爭鬥起來,可有的折騰勁兒。等決出雌雄來,也元氣大傷。

神奇的是,明朝居然拒絕了和平,清朝方面外強在側,想不團結都不行,沒有了內鬥,再通過內部調整,多爾袞的實力一下就壯大起來了。



二、再看看李自成那邊

只要孫傳庭不死,哪怕就是帶著三兩萬殘軍,固守在潼關。李自成是絕對不敢向京城進發的,把後背留給孫傳庭這個大魔鬼,李自成想都不敢想。

神奇的是,崇禎居然把孫傳庭逼到戰場上去了,不死都不行。第一次沒有搞死,第二次再搞,終於給幹掉了。

李自成都應該感覺是在做夢。

本來李自成也沒有做好接盤的準備,包括向京城進軍,幾乎像是被強行架到北京的。

孫傳庭死了,李自成為了鞏固一下自己的地盤,向外伸了伸觸角,有點亮肌肉的意思,主要是威嚇一下明朝,讓明朝不要來收拾自己,沒想到,明朝守將居然開關投降了。

後面幾仗,雙方都傷亡很小,李自成的主要事情就是收降。

當降軍數量超過了本身,李自成就被架到火上了。再想抽身就難了,一個內亂,就足以讓他萬劫不復。

李自成只好把希望寄託在大明王朝身上,想要點錢,給個身份。

如果雙方搞價還價,談判起來,互相給個面子,也就沒有後面的事了。

神奇的是,崇禎居然拒絕了談判。李自成就向北京來了,一路上不斷與崇禎聯繫,苦苦哀求。



三、看看大明朝廷這邊

如果崇禎見勢不妙,撒腿跑了。跑到南京去,重新搞個政府,那就又是另外一個形勢。清朝仍然是“遼賊”,李自成仍然是“流寇”。即沒有大順,也沒有大清。

哪怕,崇禎放出去一個兒子,跑到南京了,事情也有轉機。至少,南宋那種形勢就形成了。而且,情況比南宋要好得多。

神奇的是,崇禎一家居然就這麼死等著,結果一窩子被端了,一個也沒有跑掉。



四、看看吳三桂這邊

崇禎讓他勤王護駕,他是拖拖拉拉,不肯即刻回去。

也難怪,當初袁崇煥就勤王,去得挺快,被用筐筐吊進城去,剮了。

孫傳庭勤王也不慢,下了三年大獄,出來後,耳朵都折磨聾了。

盧象升也勤過王。

這種功績好象不能立,一立就要倒大黴。

如果崇禎跑了,吳三桂就好辦了,即可以留在京城組織防禦,也可以向南進發,在敵人“搜山檢海捉崇禎”的時候挽救他一把。

如果崇禎放走一個兒子去了南京,吳三桂也好辦了,他要隨了去,完全能把那群大臣和軍閥們鎮得服服貼貼。

神奇的是,一窩子都沒有跑掉。

假如李自成進京,沒有劫掠。改個國號,登基坐殿,大家照常上班,也沒有後來的事了。

但李自成沒有,他選擇了發財。

從肥貓個人情感出發,我是非常贊成李自成這麼幹的,我認為,無論後面如何發展,這一刻是最快樂的,大明朝堂上的這群混賬東西,只配擁有這種待遇,全部都是活該!

統統都該打死搶光。



吳三桂也難。老爹下了大獄,家產被搶光,老婆也被人霸佔了。

第一條路

如果這時候,吳三桂從民族大義出發,仍然跪倒在李自成腳下,俯首稱臣,然後被剝奪兵權,封個官,就此忍氣吞聲過一輩子,行不行?

誰能做到這一點?

第二條路

回山海關,內抗李自成,外抗清軍。迎接兩面夾攻。

除了全軍戰死之外,改變不了任何局勢。氣節保住了,明朝照樣完蛋,清軍照樣進關。

第三條路

去南明,扶持那個阿斗。

這個基本上不太可能,路途實在太遙遠了,給養和補充都是大問題。我估計,就像沙漠中的小河,流著流著就不見了。

綜上所述,按當時所處的情況,吳三桂的選擇確實比較艱難,相對來說,投靠清朝,當漢奸,是最容易做出的選擇。

曾經有人提出,可以假意降清,到了南方以後,找到永曆,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個辦法。

或者,和明朝的水軍取得聯繫,去琉球?

確實不好說,大家來出個主意。給吳三桂指條比較可行的道路。


饞嘴肥貓1

國人對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段歷史應該說是比較熟知的,結果是大開山海關城門,引狼入室滿清八旗入關,直接幹掉20萬大順軍,造成李闖倉促登基落荒而逃,滿清鐵騎佔領北京,崇禎帝自縊,大明王朝滅亡,滿清在北京建朝立都。

現在我們是五十六個民族,滿族是其中的一枝花,民族大團結了。那麼在當時,滿人是異族,世人都知道吳三桂投靠滿人就應該是漢奸,吳三桂成了漢奸的代名詞,應該沒錯。但知道這段歷史的有沒有想過,洪承疇以兵部尚書銜接替被滿人離間計千刀萬剮怨殺的袁崇煥時,在關外統領著25萬大明將士,由於朝廷壓力和洪承疇的失誤,25萬大軍兵敗,洪承疇被俘,不久,洪承疇叛變。從洪承疇的身份地位到個人號召力影響力明顯大於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兵敗產生的嚴重後果使大明在山海關外已無兵可用,山海關一線成了抵禦滿人的最後屏障。兩人投靠異族出賣國人,既然都是漢奸,都是滿清走狗,但歷史對吳三桂和洪承疇的評價和說法卻截然不同。洪承疇在滿清入關初期,協同范文程對中原地區的漢人安撫政策和籠絡起用舊官員及善待文人學子科舉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等到了一些讚譽和口碑。而吳三桂不一樣,先誅殺後明皇帝及皇族,後又反叛滿清自立為王。在滿清朝廷看來就是反覆無常的亂臣賊子;在百姓眼裡既然不是反清復明,那你就是犯上作亂。所以清史以來,朝廷百姓都認吳三桂就是漢奸,而不認可洪承疇的漢奸本質。

吳三桂是開了山海關城門,引狼入室造成滿清八旗入關。你真以為山海關能擋住滿清鐵騎嗎?大明崇禎時期,滿清鐵騎一年幾次進入中原腹地燒殺搶掠,南下山東、河北、山西一帶,甚至在北京城下示威,空虛缺兵少糧的大明軍隊基本不敢迎敵。即使滿清後來從山海關一線進軍北京,崇禎皇帝下旨各地軍隊北上勤王,又有幾人帶兵馳援。吳三桂降清後的第一批清軍並不是通過山海關城門進入關內的,而是在翻過山海關西面的大山迂迴過來的。

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把一個小妾推到歷史前沿。陳圓圓應了紅顏禍水這句話,你說陳圓圓怨不怨。歷史上只有幾人才道出吳三桂為了報父仇家仇。

李闖,李自成攻佔北京,逼死崇禎,把多年的怨氣發洩在京城百姓和官員士紳的身上,燒殺掠奪,私設公堂搜刮民財,強搶民女,任意殺戮,比滿清"揚州十日""嘉興三屠"毫不遜色。吳三桂滿門家人被殺,吳三桂要報仇雪恨,但憑一己之力很難做到。靠被李闖擊敗的大明軍隊不可能,靠手下一萬多人馬也打不過由李闖親率的20萬大軍,要報仇的出路只能借兵滿清鐵騎。

但後來的事情發展是吳三桂控制不了的。皇太極一開始也只是想撈一把就行,沒曾想李闖和大明軍隊如此不堪一擊,甚至望風而降(不知漢奸的定義對此如何解釋),滿清後來都說江山來的如此容易。

幾百年來,吳三桂被漢人定位第一漢奸,那麼當大清朝庭的官兒,替滿清跑腿辦事的是不是漢奸。如果是,我們現在滿銀幕的歷史清宮劇裡面的漢人官員可都是漢奸嘍!政府可不會放任歌頌漢奸的。如果不是,放進日本鬼子佔領東三省的都不是漢奸,吳三桂能是嗎?


一個支點看看

作為明末清初繞不開的一個歷史人物,吳三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站在民族的立場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導致滿清統治中華大地,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中華民族由巔峰跌至深淵。吳三桂罪大惡極,自然是漢奸無疑。


站在明朝的立場上,吳三桂掌握者集明朝全國之力供養的精銳關寧鐵騎。但是,吳三桂既未救援北京城的崇禎帝,也沒有對尚存在的南明政權效忠,卻未做任何抵抗就投靠滿清,自然是不忠之臣。

站在滿清的立場上,吳三桂雖然為滿清佔領天下立下赫赫戰功,但由於其晚年的三藩之亂,給清朝統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在乾隆年間所編的漢奸名單《貳臣傳》中,吳三桂甚至都沒有資格列入,吳三桂被列入了最令滿清痛恨的《逆臣傳》,可見在滿清看來,吳三桂也是一個“逆臣”,是個大逆不道之人。


這樣看來,吳三桂無論在哪方勢力,都被視為逆臣漢奸,簡直就是個徹徹底底的悲劇。但這一切,都是吳三桂自己“作”出來的。完全是吳三桂咎由自取。

吳三桂一生曾面臨的兩次關鍵抉擇:

第一次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滅亡明朝時。此時吳三桂統率著最精銳的5萬關寧鐵騎。他所面臨的選擇就是:投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還是投靠滿清八旗。而顯然,吳三桂選擇了滿清八旗,助紂為虐,最終導致的中華大地300年的沉淪。


而第二次抉擇則是在三藩之亂時。由於年輕的康熙皇帝急功近利,貿然取締三藩,導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個漢人出身的藩王舉兵作亂。此時滿清所仰仗的八旗已基本墮落,不堪使用,國內兵力空虛,吳三桂起兵之時勢如破竹,很快打到長江流域。

如果吳三桂此時能夠乘勝一舉北伐,攻滅清朝,不失為亡羊補牢之舉。但是,此時的吳三桂再次展現出了他的鼠目寸光,一直妄圖苟安的吳三桂居然想與清廷劃江而治,滿足於已佔領的地盤兒,這給了清廷以喘息之機。最終使清廷能夠從容調集全國兵力、物力、財力,以全國敵一隅,最終將吳三桂勢力攻滅,吳三桂也最終病死。



能在明朝之時,以20多歲之身,成為統兵一方的大將;投靠滿清八旗後,為滿清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因功被封為平西王;而在三藩之亂時,給清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更是一度兵臨長江。吳三桂自然是有才華的,但是吳三桂卻有才無德,面對民族大義,吳三桂只考慮集團和個人私利,最終被釘在漢奸的恥辱柱上,完全咎由自取。


鳶飛九天2018

吳三桂明末遼東總兵,駐防山海關,1644年崇禎自縊後引清軍入關,授平西王,鎮守雲南,清初三藩之一,1678年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同年病死衡州城!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最具爭議性的人物,其作為明朝邊關守將,擔負社稷安危的重任,於民族為難之際轉投滿清;作為清朝藩王禍亂一方,於國家一統河山之時自立為帝;於明廷而言引狼入室,於清廷而言逆臣賊子,總之吳三桂是兩頭不討好,天下罪人!

當農民起義席捲全國,當滿清崛起於東北,當災害連連肆意蔓延,腐朽的朱明王朝無力運轉,終於在內憂外患之際土崩瓦解!1644年大順軍進攻北京,吳三桂奉命回師勤王,但僅僅授召兩日,崇禎煤山殉國的消息使吳三桂進退兩難,自己忠於得國家就這樣亡了。大順軍很快佔領北京,而身處關外的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洞悉實情後迅速向三海關挺近,此時橫亙在滿清與大順之間的吳三桂成為兩大政權爭取的對象,此刻吳三桂的心情是複雜的,孤立無援的山海關在大順與滿清面前顯得太過單薄,面對盛京,以傳三帝的滿清日漸壯大,如果降清,自然可以享受富貴,但代價是巨大的,世代揹負民族的罪人!如果歸順李自成,縱使國破家亡,民族英雄吳三桂將彪炳史冊,名垂青史!在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招降詔書前,吳三桂的初衷有意歸順李自成,然而大順政權的所作所為,使吳三桂還是選擇了滿清,在北京的吳氏慘遭大順滅門,終於吳三桂與多爾袞合兵一處,滿清入關,吳三桂封平西王!

公元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迎遠在盛京的幼帝順治入主北京。而吳三桂奉王諭隨同八旗繼續對盤踞在四川、貴州、雲南的殘餘勢力進行圍剿,最終在1661年出兵緬甸擒殺桂王,徹底剷除南明勢力,為鞏固大清西南,維護國家統一做出重大貢獻,1662年康熙元年加封平西王吳三桂為平西親王,總理雲貴軍機要務,開府設藩!

康熙親政後,羽翼豐滿的吳三桂成為清廷隱患,撤藩成為當務之急,然不滿清廷的吳三桂,毅然決定自立,吳三桂以驅除韃虜為口號起誓,最終於1678年在湖南稱帝,同年病死衡州城!結束了自己矛盾的一生!

站在歷史的角度應該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所以評價吳三桂應該分為三部分,其一引清軍入關,其二隨清軍征戰坐鎮雲南,其三起事自立稱帝。拋開民族大義,不可否認吳三桂確實為促進明末我國的再度統一做出了貢獻!





天下神筆

我不知道誰這麼情種得出吳三桂是因為陳圓圓而引清軍入關的?你全家被殺了還會去給人當狗?是個人就得拼命吧?且不說陳圓圓就是一個歌妓,弄到現在撐死也就一線明星水準,吳三桂一標準官二代,就是玩玩而已,你見幾個官二代娶個娛樂明星了?都是跟王思聰玩網紅差不多。覺得不錯當個妾就偷著樂吧,至於為了你不顧千古罵名,呵呵,別逗了。

吳三桂軍事才能出眾,為人心狠手辣,多謀善斷,是當時極為少見的將才。降清為表忠心親自殺了明朝最後的血統永曆。看康熙年幼,朝政不穩毅然反叛,以一省之力對戰全國,初期還大佔上風。江南望風披靡,紛紛投降。但是他的精兵過少,不敢北伐,因為投降的人隨時可能倒戈,只能拖延時間,要與康熙劃江而治,康熙知道他的主意,堅決不允。吳三桂無奈分散兵力才慢慢被康熙所滅。比起那些江南只懂內鬥的所謂愛國者強千百倍。大敵當前朝不保夕還糾結於正統皇命,結果兩家大戰死傷大半,清軍在打的最熱鬧的時候加入,兩家一起殺,真的可憐可笑。這種流芳百世的蠢材有個屁用,差吳三桂十萬八千里。


歲亦莫止2

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來說,他有著讓所有大明有識之士恨之入骨的背叛,如果說放清軍入關是迫不得已,但後續的動作真的是徹徹底底成了清朝鷹犬,後來殺死永曆皇帝,更是他永遠抹不掉的汙點,無論他後來反水清朝,也終洗不掉一生汙名。

但從個人情感上,佩服他,是個男人,有多少男人能做到老婆被人動了還無動於衷,換了我,我也要放滿清入關跟李自成決一死戰,什麼民族大義先別和我扯,快意恩仇,誰讓自己不痛快就搞誰,無可厚非嘛。

吳三桂山海關的處境有多絕望和尷尬,前面是虎視眈眈的滿清,後面是打垮了京師逼死崇禎的李自成大順軍,都是敵人,腹背受敵,想投降大順,結果著了多爾袞的離間計,被李自成恨之入骨,老婆家人全倒黴。無奈投降清朝,就是一個在歷史大趨勢下卑微的求生者,自己又不能左右歷史,一隻腹背受敵的孤軍,能做的杯水車薪。畢竟,能有多少個史可法和李定國。

雖然一生可以說是臭名遠揚,但作為平西王,在為促進西南地區開發上還是有所建樹的。

他後來反清,也是因為康熙削藩,而不是為了民族大義,身上揹負著漢奸和殺永曆帝的罵名,所以沒有得到明朝舊民和有識之士的支持。

給他個評價,兩分功,八分過,這兩分功,一分是同情他,一分是他為西南開發的貢獻。這八分過,從心裡奠定了他在我心裡的位置,畢竟,有損於民族的事,還是做了!


那年那兔這些事

一代梟雄。

沒有政治理想,別看他最後自立皇帝,那是迫不得已。

一生為了利益在不停的抉擇,這是梟雄豪傑的普遍行為,沒有理想。


陳鐵軍12

此人是大歷史條件下的一個另類人物.就算沒有其打開山海關迎清.滿州八旗同樣會入關.吳本人和他統率的關寧鐵騎投清.為清入主華夏多了一份力量而已.吳日後的反清.談不上什麼民族大義.不過自保而已.所以沒有戰略規劃.更沒得到明朝遺民的支持.失敗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