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憶舊篇槐園夢憶――悖念故墓程手淑女士》是梁實秋紀念亡妻的,也是一部小小的自傳。書中多處言及茶事。

程季淑是徽州人,徽州就是今天的黃山市所轄大部,最近一段時間,因為要不要恢復古名,在網絡上引發了很多熱議。

梁實秋與徽州人有緣,他用同樣的口吻寫胡適,寫得程季淑。

古微州最出名的就是茶,許多人家都是世代以種茶為業。胡適家族是,程季淑也是。只不過,胡適家族南下去了上海,程季淑家族北上去了北京。

他們通過朋友相識時,都在上學。因為同好茶,約會的地點也多選在幽靜的茶館。他們定情的地方,是北京中山公園裡的四宜軒。四宜,取四季皆宜之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1987年,梁文蕃到北京開會,受父親特別委託,專程到中山公園柏了許多四宜軒的照片。

梁實秋看到照片時,還是不太滿足,說想要一張帶匾額的全景。梁文薔告訴他,四宜軒房屋尚在,可是匾額早己無影無蹤。不想父親有心結,梁實秋大女兒梁文茜又去四宜軒照了許多照片,託人帶到臺灣。梁實秋一見照片就忍不住落淚,只好偷偷藏起來,不敢多看。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梁實秋與程季淑新婚後第二天,一大早程季淑就爬起來忙碌,洗漱打扮換衣服,接著就是去沖洗荼具、燒水、泡茶,等著給公公婆婆敬茶。

“等父母起來,她就送過去兩盞新沏的蓋碗茶。這是新媳婦伺候公婆的第一幕。”

新娘子敬茶的傳統非常久遠,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有這一傳統。在更早的時候,“茶禮”專門用來指婚聘之禮,而不是像現在變成普通的禮品了。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梁實秋不止一次談到自己父親梁鹹熙喝茶非常講究,要用蓋碗,茶葉要好,泡的時間要適中,送茶的時間也要對。梁實秋開始非常擔心自己的妻子不能勝任,但父親滿意的態度讓梁實秋吃了定心丸,他誇獎程季淑是除梁母外泡茶最好的人。

除了泡茶,梁父還有許多特別要求,他洗臉要用大盆,直徑要在二尺以上,程季淑就真物色到那麼大的洋瓷盆。梁父還喜歡冷飲,程季淑自己製作各種各樣的飲料,她認為酸梅湯只有北京信遠齋出品的才夠標準。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梁鹹熙是個秀才,是最早進入京師同文館學習的那拖人。畢業後供職於警察局。而他祖父梁芝山則是舉人出身,官居四品。梁芝山在北京為家庭買了一個擁有三十多個房間的宅院——內務部街20號。裡面住了不少人,梁實秋是梁鹹熙第四子,他們的兄弟姐妹有14人之多。加上傭人,家裡常住人口就有近30人了。這樣的大家庭,雖說有兩代人都喝了洋墨水,但舊式的規矩卻需雷打不動地遵守。

晨昏定省是不可少的禮節,每天早晨聽到裡院有了響動,梁實秋就要便拉著小女兒到裡院去,到上房和東廂房分別向父母問安,小女孩還要每天把報紙送給祖父。

梁實秋喝茶時間是下午四時,他在西院南房翻譯寫稿,程季淑泡好茶就給他送來。到了晚上,妻子來檢查工作,梁實秋若是告訴她寫了三千多學,程季淑就蹺起大拇指。所以程季淑也是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的許多稿子的第一個讀者。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梁文薔回憶,沒有母親的支持,父親是無法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的。

梁實秋每譯完一劇,就將手稿交給程季淑裝訂。程季淑用古老的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邊上打洞,然後用線縫成線裝書的樣子。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沒有收入,程手淑不在乎,她沒有逼迫丈夫去賺錢,而是全力以赴地支持梁實秋。

梁文薔感慨地說:“這一點,在我小時候並沒有深深體會,長大結婚,有了家庭後,才能理解母親當年的不易。“

童年飲食往往是一個人最深刻的記憶,蘇東坡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如是。

梁鹹熙的生活習慣影響著梁實秋的成長,梁實秋愛茶的習慣讓他遇見程季淑,這大概也是命中的一種緣分。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茶事情緣:人間有味是清歡

常說茶文,同講盞史,偶看山水,引經據典,多為編整,勿K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