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控制情緒?《道德經》講的很透,就兩個字

是個人,就會有情緒,有情緒不是個壞事,壞就壞在不能控制。為什麼?

因為人是根本,是君。情緒只是個反應,是臣。一旦人被情緒控制和支配,就會做出很多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行為。在某些高人那裡,情緒甚至是“佐”和“使”。他們不僅能控制好情緒,甚至能讓情緒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尺度,表現出來。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覲見秦王時,假裝怒髮衝冠,高舉和氏璧,要以死明志的事情。

東臺猜想,藺相如當時,應該是又驚又懼,驚的是秦王的態度和想法,懼的是有辱王命,可偏偏表現出來的卻是平靜的憤怒和視死如歸的決心。如果當時藺相如沒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恐怕歷史上不會有完璧歸趙這麼一個故事了。

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緒是好是壞呢?又該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東臺借用《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為什麼要控制情緒?《道德經》講的很透,就兩個字

老子

原文: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是以 聖人終日行 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奈何 萬乘之主 而以身 輕天下 輕則失本 躁則失君

對於這47個字,翻譯的版本恐怕不下幾十種。東臺沒有能力去一一點評,只能說說自己的理解。原文提到的意思有三層,第一是對待情緒的方式,第二是對身體的態度,第三是君王對待天下的態度。

第一句裡的“重”解釋比較多,有宗教的解釋,有學術的解釋,東臺的解釋比較平民化,就是穩重、持重的意思,穩重和持重是一切輕率和盲目行為的制約,這裡的根,不應該做根源的意思,而是制約。安靜和剋制是躁動和衝動的主宰。“終日行”也是一樣,宗教的說法是神遊天外,學術的說法是到處遊學,其實哪種說法都沒有錯,還是那句話,什麼樣的人,就讀出什麼樣的《道德經》來。聖人到處遊走,也不會離開自己最賴以生存的根本。雖然到處都有繁榮美好的景象,聖人卻很淡然,不會盲目追逐。而我們這些尊貴的人,為什麼要拿自己的根本(天下就是君王的根本),去輕易的作踐呢?要知道,輕率的行為,容易失去自己的根本,躁動不安分,就會使人失去理智和主宰啊。

老子在這一個章節,重點的提到了兩種情緒和態度,“輕”和“躁”,也說出了危害,同時,也給瞭解決的辦法,就是“重”和“靜”。

輕和躁的危害,根本不需要東臺多講,身邊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東臺今天只和大家聊對於“重”和“靜”的理解就好了。

為什麼要控制情緒?《道德經》講的很透,就兩個字

“重”這個字很有意思,千里。中國的有些文字,無論繁體還是簡體,把字拆開就能解讀意思,而且還很有深意。難怪,現在很多外國同胞,都對漢字痴迷的很。千里為重,沒錯,你隨便拿個東西,走一千里看看,哪怕是瓶飲料,都會覺得很重!

老子說的這個重字,不是重量的意思,應該理解為穩重、持重、守本的意思,做到這些了,人就沒有過多的貪慾,明白自己的需求和處境,不會輕率的去追求得不到的物質,不會輕易的許下諾言,不會隨便的得出結論。

而規避掉這些行為以後,不會被人用利益誘使去幹壞事,不會因為履行不了諾言而被人記恨,不會因為錯誤的結論而導致嚴重的後果。諸君請看,一個字,就能讓人處於不敗之地,高人就是高在這些地方!

為什麼要控制情緒?《道德經》講的很透,就兩個字

“靜”這個字,更有意思,青色的青字,和一個爭取的爭字,青容易讓人聯想到青山,植物的青色,如果理解為爭取和青色的植物、青山在一起,不就是要追求安靜嗎?哈哈,諸君如果覺得解釋得很牽強,就一笑置之,這並不影響老子為什麼覺得“靜”可以是“躁”的主宰這個觀點。

本章的這個靜字,同樣包含了靜虛、守中、無為、不爭的意思在裡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靜虛。老子認為,導致躁的行為,必定是有出處的,在這個時候,不應該躁動衝動的去解決,而是靜下來,守住本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分辨清楚,認真觀察整個事態的發展,才能有更好的應對,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腦子一熱,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甚至,把《道德經》通讀了以後,諸君可能會做出另一個更高超的決定:不爭。

打個比方,你看見一個小孩摔倒在地,而小孩的父母正好不在身邊,於是,你上去把小孩扶起來。這個時候,小孩的父母又正好回來了,沒有人不心疼自己的小孩的,(我都見過小孩摔跤,大人打地板哄小孩的),於是可能家長誤會了,破口大罵,怪你把小孩推倒的。怎麼辦?不爭!用不著和小孩的父母去爭辯什麼,周圍的人不是瞎子,就算周圍沒有人,攝像頭有吧?好吧,都沒有。但你不去爭辯這個事的話,大部分情況是不了了之吧,你大不了受點氣,過後就忘了,而小孩如果回去以後和父母說是自己摔的,恐怕父母的內疚之情,遠比您的氣憤要大的多吧?再退一步講,您保持冷靜,事情也不會發展到不可以控制的地步吧?既然可以控制,那麼事情就不會糟糕到哪裡去。

嘴皮都有被牙齒咬到的情況,何況我們天天都要進行社會活動。任何時候,老子提倡的“靜”和“重”都是非常必要的,您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