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今年會來嗎?

最近,著名投資機構KKR發表了一篇2018年經濟展望,大膽預測美國將在未來24個月裡爆發新一輪經濟危機。

雖然文章中數據與論點列舉了非常多,但是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話:美國經濟、股市現階段看起來太完美,所以一定會爆發金融危機。講真,仔細看了他們出的展望報告後,如果不是這麼個核心思維,我肯定不會贊同他們的觀點。因為我也覺得當一切都看起來太完美時,那也就離推到重來不遠了。

不過24個月的推斷時間範圍實在是太長了,要知道按過去的美國經濟史,平均每7年美國的房價就會有一次不同規模大小的崩盤,每十年股市就會有一次崩盤,這些都是週期性的。要知道美國股市和樓市已經走了十年的牛市,就算不列舉數據論證,我也敢說美國兩年內會出現經濟危機。從某種程度上看,經濟危機就像“大姨媽”一樣,雖然會推遲,但是總是會來的。何況來“大姨媽”說明身體狀況良好,這是由現代西方經濟結構所決定的。

投資最壞的時候是應該來的利空還沒有到,最好的時候是最大利空已經落地。其實每次經濟危機或是金融危機都是一次絕佳的投資機會。我從不怕出現所謂的經濟危機,我只怕應該來的不來!

一、KKR2018全球經濟展望要點

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今年會來嗎?

1.進入2018年,美國經濟已經連續擴張104個月份,美股走出了歷史第二長牛市。市場的風險在於,利差越來越收窄,企業毛利率太高,波動率在降低,估值幾乎包含所有的樂觀預期。市場上看上去完美,但是正是風險所在。這一點很貼合我國的一個哲學思想:否極太來,物極必反!

2.歐美處於加息週期,利率會持續上漲,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會到3.2%。未來加息次數可能超市場預期。我為大家解釋一下,利率上行,意味著市場流動性趨緊。像美國國債這種無風險的投資年化收益能達到3%以上,那麼對於全球資本的抽血現象就會非常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加息會影響美國股市的一個根本原因。

3.標普500進行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已經達到了17年新高,市場收益不可能再超過這個點,未來市場會觸發某一時間點下進行迴歸走勢。

4.從均值迴歸的角度去看美國經濟,根據模型,未來24個月,美國經濟衰退的概率達到了100%。

二、概念解析與讀後感分享!

1.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的區別!很多人會把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混淆,其實兩者從本質來講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金融是百業之母,自然與經濟的聯動效應明顯,而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所以通常經濟出現問題前,股市會提前有所反應。三者的關係明顯是一個包含關係,經濟大於金融,金融大於股市。

那麼上述三者之間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在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就業、通膨或通縮等方面出現失控的局面,是一種經濟週期增減現象。

金融危機:2008年的次貸危機就是一次典型的金融危機,通常是指金融機構失信潮,危及金融行業本質。因為金融存在的根本依託就是信用,信用破產意味著機構倒閉。

股市危機:牛熊轉換,這實際上是一種價差崩盤的現象。因為炒股從根本上來講是靠價差盈利的,價差如有一天不能持續拉大,就會反向。

所以三者之間從本質上是有差別的,經濟危機未必會導致金融危機,也未必會導致股市持續下跌。從這個角度而言,該展望報告的根本觀點我就不是很同意,畢竟程度非常深的經濟危機才會導致股市全面崩盤。將經濟危機與股市的牛熊轉換完全綁在一起是不科學的。這一點中國經濟與股市的關係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美股佔財富總量的比重要遠高於A股,但是還是要講求一個邊際線。

2.100個經濟學家預測經濟危機,有90次都是錯誤的,即使正確的那9次發生的原因也和他們說的不一樣,如果用1%的正確率去指導你的投資,那就是一個“悲劇”!

從週期的角度我同意該報告的結論,但是問題在於我對它的論據和預測方式表示質疑。這兩個矛盾的觀點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我覺得調整遲早要來,但是我說不出太多的理由,更多的是一種猜測、預感。但是別人給出的看似科學的論據,我又不贊同。是不是有點無厘頭,不過投資本身就有太多的不可測性。

我舉一個名人的的例子:羅傑斯,中國很多金融投資論壇很喜歡請這個人來演講。而他在近十年間無數次預測了美國股市崩盤,結果是什麼?把他早年與索羅斯搭擋賺得的一點名聲全給敗了。

我們可以看到每次美國股市危機時,都是巴菲特持續加倉股票的時機。從歷史規律上來看美國一直是熊短牛長,採用巴老這種策略買進好公司股票,最終的結果都非常好。可是A股卻是一個週期性很強的市場,普通投資者也沒有巴菲特那種專業的價值投資能力,所以往往我們都希望能躲過市場的下跌階段。不過在目前外盤利空分析這麼多的情況下,我們又不太願意錯過市場的投資機會。

像這類報告我一般都不太願意看,徒增煩惱而已。但是對於股市週期與經濟週期,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雖然不一定對。

希望我上面說的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三、若真發生危機,對投資的影響!

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今年會來嗎?

想要知道如何應對危機,就應該假設美股出現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1.A股已經進入全球化、機構化的市場階段,美股熊市,A股必定大受影響。隨著A股入摩和我國不斷開放資本市場,我們的A股早已不是一個封閉市場。也許很多人吐槽我們跟跌不跌漲,但這就是現實。另外,2016年可以算是A股的機構化元年,未來市場機構化特徵會愈發明顯。結合這兩點,如果美國真發生經濟危機或是股市崩盤,那麼在一段時間內對於A股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2.危機永遠是先危後機。我們可以看標普500近四十年的年線圖。

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今年會來嗎?

一個機構化市場往往在一次熊市之後會迎來多年上漲,所以市場下跌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這更像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關鍵是我們需要回避掉危險,而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四、股農思維

常常有人問我,股市有什麼投資技巧特別管用。

如果有一天你在A股投資股票時,有一種種田的感覺,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思維都像一個農民一樣,那麼我覺得你的水平至少超過了我。

農民種田技巧:

1.掌握節氣變化,風調雨順是農民最大的期望。這就像我們總是期待牛市一樣,持續上漲的大環境是我們投資成功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外因,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所以對於股市週期的判斷能力就很重要了。古代社會訂立的24節氣不就是對於天氣規律的總結嗎?

2.掌握對耕地的特性認識。

不同土質的地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對於土地的特性不夠了解是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合格農民的。這裡對地的選擇與認識就是我們對個股的認識。

3.根據合適時間、合適土地,栽種種子。這裡的種子就是我們的本金,種子本身的質量對於最後的收成至關重要。資金的所有性質、時間性質決定了不同的投資方式與風險承受能力。

4.適時的休息。北方水稻種植一年有一季,長江亞熱帶可以種兩季,海南這種熱帶一年可以種三季。我們的A股應該算是北方,一個時間週期只能種一季。美國像海南,股市處於長期慢牛之中,下跌的時間很短。全年不適合種水稻的時間很短。

因而對於投資者來說,有一點就顯得特別重要了,那就是要懂得何時休息。我們並不能像巴菲特那樣,在每次美股走熊的中間階段就開始大量買入其認為安全邊際很高的股票。但是我們能夠做的是在不適合的時間裡選擇休息。

其實今天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就是下面我要說的,2018年下半年的某一個時間點,我可能會選擇休息半年時間。這並不是因為我認為股市不行了,也不是因為看了報告後認為美股馬上不行了,而是因為我對於現階段的節氣特點、耕地認識、種子質量都開始進入一個迷茫期,最後還有一點點不太好的感覺。

所以我選擇執行我的投資紀律之一:每五年休息一年,每兩年休息半年。這個時間點可能是2018年國慶後,也可能是2019年年初。

5.即使付出了所有的努力與經驗,最後的結果還是要靠“老天爺賞碗飯吃!”我知道有很多人會說我寫股票類的東西,有時不是通過數據得出結論,這個不科學。

這是因為天有不測風雲,我只是一個小農,也沒有足夠資源去做天氣預報。只能靠自己的經驗與認識在這個市場上生存發展,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的現實。最後能不能成功豐收,有一部分因素永遠掌握在“老天爺”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