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明顯提速,商業銀行應如何應對

金融開放明顯提速,商業銀行應如何應對

文/ 王靜文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中國金融開放的腳步明顯提速。

根據統一部署,今年金融開放措施以擴大准入為特徵,覆蓋了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在內的幾乎所有金融部門,按照時間表,第一階段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落實,第二階段將在年底前落實,具體措施包括提高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增加引入外資銀行業領域以及擴大外資業務範圍等,中國金融開放下半場的大幕正式開啟。

金融業之所以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既是國內外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發展的自然結果。一方面,由於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相對較低,曾受到外界的不少詬病和質疑,在逆全球化抬頭之際擴大金融開放,既可補齊制度短板,又能體現大國擔當;另一方面,近幾年來,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和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中資金融機構的規模和實力不斷壯大,已足以同外資機構同場競技。

以商業銀行為例。近些年來,外資銀行在銀行業總資產中的比重逐漸下降,已經由2006年的2.1%降至2016年的1.3%,明顯處於邊緣化的地位。其原因既包括全球危機過程應母公司要求的資金回撤,也包括中資銀行在信貸大投放和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爆發式增長,兩相對比之下,中資銀行早已擺脫當初的技術性破產狀態,並迅速擠進全球銀行業榜單的上游。

此次銀行業市場準入擴大,預計短期內對市場影響不大。從理論上說,銀行業是一個具有網絡經濟和規模經濟效應的行業,由於外資銀行在業務規模、網點設置、客戶關係等方面不佔優勢,短期內也就很難對中資銀行形成威脅,特別是在重資本、重人力、重渠道的傳統業務領域,短時間內很難穿越競爭壁壘。因此,預計外資銀行會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依託其在國際市場上積累的產品創新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聚焦投行、資管、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輕資本業務,為高淨值客戶提供客製化服務,從而形成與中資銀行的差異競爭。

從長期來看,隨著外資銀行的股權比例放開、網點增多、業務範圍擴大,預計將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從正面看,一是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的金融供給,促進現有金融格局的優勝劣汰,提升銀行業的資金利用效率;二是有助於充實中資銀行的資本金,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創新服務模式及風險管理方式,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及跨境業務能力。但同時也要看到,外資銀行大多具有混業經營模式和全球經營網絡,在滿足中國企業日趨旺盛的資本市場投融資業務、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管理等新興業務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因此未來可能會導致中資銀行部分核心業務和優質客戶流失。而且,外資銀行在員工收入、培訓機會、業務支持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可能會導致中資銀行的人才流失和競爭力下降。

面對外資銀行可能帶來的衝擊和挑戰,中資銀行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應對:一是要注重取長補短,儘快補齊在投行、資管、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輕資本領域的短板,提升綜合金融經營能力,實現業務結構轉型升級;二是可根據情況選擇引入外資,在彌補資金缺口的同時,充分學習吸收外資銀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業務創新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改善法人治理水平,提升整體競爭力;三是注重人才的“選用育留”,進一步加強人才壁壘,以抵禦外資銀行對人才的爭奪。

總的來說,短期內金融市場準入放開影響有限,但隨著金融開放的全面推進,外資銀行的實力將會逐漸顯現,市場競爭也會愈發激烈。中資商業銀行必須要有危機意識,對未來的金融開放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進而通過取長補短提升整體運行效率,築好自己的護城河,提高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