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會錄用到第幾名?有什麼歷史記載嗎?

逍遙浪子6487

常規的科舉考試,從明代開始正式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出身分別為舉人、貢士、進士。

不同等級必然錄取人數也不一樣,而不同時期錄取人數也不相同。

進士:進士最出名的自然是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這是前三名。

進士錄取多少名呢?宋仁宗之後,參與殿試人員都會錄取

宋開始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但在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在殿試被黜落,此人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所以貢士考進士,只定名次而不落榜。

貢士:通過會試中試者稱為貢士,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全國考試

會試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錄取;

清代無定額,每科自百餘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錄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共取96名。

舉人: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省級考試

舉人錄取名額每朝也不等。宣德元年全國定額錄取550名;正統五年增至760名、景泰四年增至1145名、萬曆四十三年增至1287名,崇禎十五年增至1415名。

分配到各省不等,大省有百餘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都有規定的數量,不能任意增減。

考中貢士幾乎都可以成為進士,所以舉人到貢士這一步非常難,錄取率約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