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加息,不意外的印度“緊箍咒”

44名經濟學家,70%的人預測的結果都是“否”,但印度央行卻站在了30%的那一邊。6日,印度央行宣佈將回購利率從6.00%上調至6.25%,逆回購利率從5.75%上調至6%。一次意外的加息再度將印度拉回人們的視野,學界對此也褒貶不一。廢鈔令、商品服務稅改革改,莫迪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似乎在昭告天下,印度再也不是吳下阿蒙。然而赤字、通脹、負債的危機時隱時現,這名政治上的常勝將軍真的能算好這筆經濟賬嗎?

意外的加息,不意外的印度“緊箍咒”

01

受傷的盧比

此次加息成為印度自2014年1月以來進行的首次加息,除了回購利率上調之外,逆回購利率也上調了25個基點,從5.75%上調至6%。與此同時,印度央行表示將維持中性貨幣政策立場。消息發佈後,印度盧比兌美元小幅走高。

這樣的結果讓業內頗為意外。此前彭博社調查了44名經濟學家,其中只有14人預測央行可能上調利率25個基點,而大部分經濟學家預測的結果是將維持利率不變。無獨有偶,曾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11名經濟學家中,也有9名預測將維持利率不變,只有兩名預計央行將加息。

對於加息的原因,印度央行表示,不斷上漲的油價和疲軟的盧比,推升了進口產品價格和通脹水平,壓制了經濟增長空間。2018年以來,盧比已經出現了下行的趨勢,較年初累計下降了5.5%以上。野村證券也預測,隨著印度財政狀況的趨緊、油價的上漲以及政治的不確定性,印度的經濟活動可能於9月之後放緩。

美聯儲也是促使印度央行做出這一決定的幕後推手。就在一週前,印度央行行長Urjit Patel還曾喊話美聯儲,他在英國《金融時報》撰寫公開信稱,美聯儲應該放緩鎖表的步伐,因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面臨著嚴重的壓力,快要應付不來了。

Urjit Patel指出,美國是新興市場資產近幾個月來不斷被“血洗”的幕後後手,一方面在於美聯儲縮表使美元融資吃緊,另一方面在於美國大規模減稅和財政支出增加,美國政府大發國債,進一步吸走美元。這對於嚴重依賴外資的印度而言不外乎是雙重打擊。而在這之前,從阿根廷、土耳其到印度尼西亞以及巴西,新興市場的衝擊接連不斷,彭博社宏觀經濟評論員Srinivasan Sivabalan甚至認為,印度的加息可能導致新一輪的新興市場危機。

02

瘋狂的赤字

意外的加息,不意外的印度“緊箍咒”

赤字幾乎成了印度的死穴。數據顯示,2017年4-10月,印度財政赤字總額已經達到了5.25萬億盧比,比上一財年同期擴大了16.8%。去年末,印度政府又預計將在2018財年募集5000億盧比的資金,這兩項相加,預計印度的財政赤字與GDP的幣值將升至3.5%,高於印度政府此前提出的3.2%。而在2012年,印度政府為2017年財政赤字所定下的目標是3%以下,但目前來看,回落至目標占比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嚴重的赤字導致印度負債累累。目前,印度的債務利息已經超過了GDP的三分之一,並且由於債臺高築,印度在國際舞臺上被扣上了“老賴”的帽子。2010年,中國國開行向印度的無線運營商提供了約20億的貸款,如今借款期限已到,印度卻仍舊無法償還。同樣的情況,甚至在印度最大的投資方日本及美國方面也輪番上演。

與此同時,印度的外幣儲備也少的可憐。數據顯示,印度外債高達1.4萬億美元,其中85%為美元債務。但截至2017年11月,印度的外匯儲備僅為3995.33億美元。明顯的資不抵債早就預示了印度的遭遇:一旦美國開啟加息或者緊縮週期,大量在印資金迴流美國,印度被割韭菜的命運就在所難免。經濟學家分析,現在的印度經濟已經處於25年來最緊迫、危險的境地,華爾街商品大王吉姆羅傑斯甚至一度發出過“狙擊印度”的號令。

03

經濟緊箍咒

意外的加息,不意外的印度“緊箍咒”

赤字背後的資本流出正在掏空印度。截至今年4月底,印度淨流出達到了2.44億美元,而在2017年印度的淨流入還是307.8億美元。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印度盧比就上演了一場金錢大逃亡。在這之前,印度的銀行業甚至已經開始出售自身資產,而他們給出的理由就是為了應對高企的債務和不良貸款。更有些銀行甚至已經制定了自身籌資方案。

事實上,如果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印度央行此次加息的舉動也屬正常。印度經常賬戶的赤字要靠外資來彌補,如果放任貨幣貶值繼續走高,那麼貨幣很可能大量流出,資本減緩進入,印度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失血過多”,因此只有加息才能吸引外資,減少貨幣的貶值預期。

然而貨幣政策上的調整隻能治標不治本。2015年的新稅制改革、2016年的“廢鈔令”、2017年的商品服務稅(GST)改革……接連不斷推出的改革新政顯示出了莫迪的改革決心,但結果卻往往有些用力過猛的意味。錢荒肆虐,經濟下滑,儘管人均GDP在56年間翻了20倍,但印度要想長期維持經濟的高增長似乎並不容易。劉小雪曾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印度:經濟增長總被突入其他的通脹或國際收支危機打斷,就像是套上了金箍的孫悟空,一旦越界就會被緊箍咒拽回地面。

不難發現,莫迪改革的一個重點就在稅收方面,而這也透露出了印度稅制存在的頑疾——混亂。印度作為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卻採用了與一般的中央(聯邦)政府統一徵收的單一稅制完全不同的方法,既雙軌制GST。中央政府和邦(中央直轄區)政府各自徵收自己的GST,由此導致印度GST出現了四種類型。雖然莫迪對此進行了改革,但從國際視角來看,與其他國家實施的更為規範的增值稅制度相比,印度GST距離中興規範的增值稅還有很大差距,而這也為印度日後的經濟崛起埋下了隱患。

製造業薄弱也是印度始終無法崛起的一個關鍵。自莫迪2014年上臺以來,包括“印度製造”、“技能印度”、“數字印度”等措施層出不窮,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營商環境等政策也配合著進行,但在過去的30年中,服務業仍舊是印度的支柱產業。目前服務業在GDP 中的佔比穩居50%以上;工業佔比一直維持在25%左右,但扣除採礦業、建築業之後,製造業佔比僅在15%左右。

劉小雪稱,印度暴露的其實還是經濟結構的問題,這並非一兩個政策就能解決的問題。貿易赤字很大原因在於出口競爭力不足、工業發展不足、製造業競爭乏力以及大量不必要的進口,這些因素的疊加導致印度出口增長緩慢,但進口又是剛需。而貿易赤字對於印度這樣的進口國家而言幾乎不可避免,一方面在於出口市場本身,目前歐美市場經濟增速已經放緩,另一方面在於印度自己的競爭力也在不斷下滑。

但關於印度的也不全是壞消息。劉小雪認為,對於印度這種本身極度依賴資本項目的國家來說,他們更看重貨幣幣值的穩定,因此央行要適當做出行動保持貨幣的穩定,特別是貨幣市場的短期內政策,這一點相對來說更取決於央行的信心而非絕對的貨幣量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