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極大提升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性 訪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

近期,我國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改革措施,使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性得到極大擴展。有以下三點最值得稱道,一是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逐漸迴歸中性;二是實需原則進一步拓展到金融交易項下,便利了外匯風險對沖;三是配套改革措施逐漸完善。

人民幣國際化主要靠市場力量推動,從根本上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源於中國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中國全球影響力的逐步增強。但便利的政策條款和完善的配套改革措施將促進人民幣跨境使用,激發市場主體使用人民幣的熱情。那麼,在近期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過程中,政策層面的舉措發揮了什麼作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認為,近期,我國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改革措施,使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性得到極大擴展。

具體而言,陳衛東認為,有三點最值得稱道。一是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逐漸迴歸中性。2015年“8·11匯改”後,我國一度面臨較大的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壓力,企業和居民加快“資產美元化,負債本幣化”進程,外匯儲備快速下降。為了穩定市場秩序,我國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政策出現一些調整,如暫停了RQDII、跨境賬戶融資和同業拆借等業務。今年以來,隨著跨境資本流動形勢逐漸穩定、人民幣匯率繼續小幅升值,監管機構順應市場環境變化和投資多樣化需求,逐漸放鬆了過去的政策限制,重啟RQDII、跨境賬戶融資和同業拆借業務,使政策逐漸迴歸中性。

二是實需原則進一步拓展到金融交易項下,便利了外匯風險對沖。過去只有貿易和直接投資項下的交易算是實需交易,可利用外匯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隨著金融市場開放擴大,企業借用外匯貸款、境外機構投資境內人民幣股票和債券等金融交易增加,帶來了大量外匯風險敞口,如果無法有效對沖,將增加市場主體匯兌風險,抑制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人民幣資產的積極性。因此,近期央行作出突破性政策調整,允許銀行為客戶金融交易項下的外匯風險辦理套期保值業務,同時,進一步完善滬港通、深港通資金匯兌機制,將境外投資者在香港人民幣結算行辦理的外匯資金兌換和外匯風險對沖業務,納入人民幣購售業務管理,意味著境外投資者可同時選擇CNH和CNY兩種匯價進行相關交易(過去僅有CNH匯率一種選擇)。目前實需原則更加重視真實性和合規性要求,而不再限制交易背景的經常項目或金融交易屬性,便利了投資者風險對沖需求。

三是配套改革措施逐漸完善。一方面,金融市場開放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與人民幣國際化相得益彰、互相推動。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進一步向外資開放,在持股比例、業務經營範圍和市場準入方面逐漸取消限制。據彭博估計,外資銀行在華淨利潤有望由2017年的163億元增至2030年的1884億元,市場份額將由0.74%上升至3.6%。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明確表態,將逐漸統一中國目前仍存的局部利率“雙軌制”。之後大額存單利率逐漸上浮,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價格失真、套利行為等扭曲現象將逐漸減少,有利於引導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合理流動。另一方面,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黃金、原油和鐵礦石期貨相繼問世,人民幣在大宗商品定價權方面邁出重要一步,未來有望形成石油人民幣或鐵礦石人民幣,將推動人民幣在大宗商品出口國的使用。此外,人民幣清算、結算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二期)全面投產,系統運行時間覆蓋全球各時區金融市場,極大地促進了人民幣跨境結算和投融資使用。

未來,要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陳衛東認為,需要秉持以下四點理念。

第一,不忘初心,服務實體經濟發展。2009年,跨境貿易結算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切入點,這個初心就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未來,在推動人民幣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使用的過程中,我們依然要從服務實體經濟出發,以支持國內經濟轉型升級、中資企業經營發展為本,不能避實就虛,要儘量避免出現人民幣境內外“空轉”。

第二,統籌協調,尊重市場規律與需求。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將是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重要亮點和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當切實考慮微觀主體需求,統籌協調各項開放政策的範圍和時序。例如,債券市場開放必然要求外匯市場隨之開放,需要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渠道,也需要清算結算設施、監管安排、評級及稅務條款等與國際對接。統籌安排相關改革與開放政策,尊重市場規律與微觀主體訴求,這樣才能切實釋放紅利與動力。

第三,合作共贏,夯實人民幣國際化使用網絡,掌握人民幣定價權。以“一帶一路”沿線為重點,豐富貨幣合作的內涵,積極推動本幣互換和區域外匯交易市場建設,形成“一帶一路”人民幣使用網絡,推進區域貿易與投融資便利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沿線金融機構佈局,發揮中資銀行先鋒和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帶一路”廣闊平臺,探索要素市場聯通,以黃金、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為基礎,鞏固人民幣國際化使用空間。積極關注人民幣海外使用的定價體系,處理好離岸和在岸的定價關係,確保在岸定價的主導作用。

第四,防範風險,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把握自身節奏,有序推進各項改革與開放措施。相關監管機構也需要適應新角色、新定位,轉變思想,提升能力,完善風險防範機制與配套監管措施。加強新技術應用,建立短期資本流動監測體系和預警分析系統,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確保我國經濟金融安全。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