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51」格力電器,“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最新提示☆ ◇000651 格力電器 更新日期:2018-05-29◇ 港澳資訊 靈通V7.0

★本欄包括【1.最新提醒】【2.機構持股變化】【3.股東戶數變化】

【4.風險提示】★

關注度等級:★★★★★(2018-05-27)市場關注度排名第122位,較前日↓1位

★年報季報披露進行時,聰明資金、實力機構、私募牛散相比上季報

「000651」格力電器,“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格力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TOSOT生活電器 公司擁有格力、TOSOT兩大品牌,主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生活電器、工業製品、手機等產品。下轄凌達壓縮機、格力電工、凱邦電機、新元電子、智能裝備、精密模具、再生資源等子公司,覆蓋了從上游零部件生產到下游廢棄產品回收的全產業鏈條。公司至今已開發出20個大類、400個系列、12700多個品種規格的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超過3億。其中,格力家用空調產銷量自1995年起連續22年位居中國空調行業第一,自2005年起連續12年領跑全球。

「000651」格力電器,“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1.業內點評】

【2018-05-21】【出處】證券日報

董明珠做芯片不惜再投500億元 格力電器(000651)衝擊目標已與富士康合作

"話題女王"董明珠說,格力人是有挑戰精神的,挑戰是格力的動力。如今,董明珠再次帶領格力電器(下稱格力)衝擊挑戰。

近日,董明珠對外宣佈,今年格力營收目標為2000億元。然而,這一目標,對格力而言並非易事。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去年的過度透支等因素,2018年空調市場增速放緩,空調企業業績的高增長很難具備持續性,而格力的多元化產業雖已經產生收益,但目前在業績上尚未有較大體現。格力的業績增長和規模擴張,還需依賴對空調之外的產業拓展。"

比200億元既定目標翻一倍

一年再增500億元如何實現?

2013年,董明珠許下兩個心願:一個是眾所周知的"10億元豪賭"--如果5年後小米營收超不過格力,雷軍要賠董明珠10億元;另一個是格力每年增長200億元,5年後實現營收2000億元。

如今,董明珠正在試圖將這些心願一一兌現。

對於與雷軍的10億元賭約,董明珠稱,自己不可能輸,"我預備了50個億投進去。"

而在營收上,董明珠更是高調宣佈,今年格力將衝擊2000億元。在拋出這一目標的同時,董明珠也對格力員工進行了激勵,並放話,"只要是格力人,我保證,我也承諾,一人一套房。"

鐵娘子,從來不食言。

然而,2000億元,對於去年營收為1483億元的格力來說,壓力並不小。517億元的增長如何來,這讓外界對格力打了一個問號。

目前格力的業績發展態勢較為理想,其剛剛發佈的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收近400億元,較去年增長33%。而一般來說,二季度空調銷售會進入旺季。

不過,從去年年報可見,格力空調業務的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為83%。雖然格力方面表示,智能裝備已經成為格力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從其產品收入構成來看,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分別佔總營收的1.55%和1.43%,對業績貢獻仍然有限。

家電業專家劉步塵認為:"由於去年市場透支、房地產調控等多方因素影響,今年空調市場很難延續去年高增長的勢頭,如果不發生極端炎熱天氣的情況下,2018下半年空調市場可能會出現負增長。"如若真是如此,那麼對於格力而言,其要實現業績的大幅增長,就要依賴於空調之外的產業。

在汽車、芯片領域廣泛牽手

格力進入高速擴張

為了在空調以外的領域擴展營收規模,格力在多元化上進行了多次嘗試。

目前,格力的多元化正沿著橫向、縱向兩個方向發展。從橫向上看,格力從家用空調延伸至冰箱、廚房電器等白色家電和小家電,涵蓋格力、晶弘、大松三個品牌;同時從家用空調,延伸到商用和中央空調,包括光伏空調、能源互聯網;並提供智慧家庭的服務方案和技術方案,格力手機也是其中的一環。

從縱向上看,格力向製造業上游的智能裝備、工業製品和模具領域拓展。其中,僅智能裝備就涵蓋了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服務機器人等;模具包括了汽車模具、家電模具、高沖模具。

董明珠曾表示,智能裝備將成長為格力的第二大支柱產業,而模具是格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

今年,格力也宣佈了2017年不分紅,把資金投在產能擴充及多元化拓展上。

很快,董明珠就向外界透露了格力新瞄準的產業--芯片。其甚至對外放話,即使花500億元,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按照董明珠的規劃,格力是要自己做芯片的,實現自主製造。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芯片需要企業打好專利牌,但不是一家企業閉門就能造出來的,如果真正進入這一領域,格力勢必會與其它企業建立合作,甚至展開一輪收購。"

「000651」格力電器,“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 近期的平均成本為46.41元,股價在成本上方運行。空頭行情中,目前反彈趨勢有所減緩,投資者可適當關注。該股資金方面呈流出狀態,投資者請謹慎投資。該公司運營狀況良好,多數機構認為該股長期投資價值較高。短期趨勢:
  • 弱勢下跌過程中,可逢高賣出,暫不考慮買進。
  • 中期趨勢:
  • 下跌有所減緩,仍應保持謹慎。
  • 長期趨勢:
  • 迄今為止,共515家主力機構,持倉量總計32.53億股,佔流通A股54.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