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美的、TCL等家電巨頭爲何爭先恐後造「芯」

格力、美的、TCL等家電巨頭為何爭先恐後造“芯”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侯雋|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37期)

格力、美的、TCL等家電巨頭為何爭先恐後造“芯”

(視覺中國)

格力電器(000651)8月30日晚間公佈了半年報業績。除了曬成績單,該公司表示,芯片正成為其重點。

無獨有偶,康佳集團在5月底舉行轉型升級戰略發佈會上透露,康佳將進軍半導體產業,將重點關注存儲芯片、物聯網器件、光電器件等。

此外,美的、TCL、長虹及創維也都無一例外地宣佈將在智能製造、芯片和新能源等領域加快步伐。

芯片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什麼國內家電巨頭們要爭先恐後入局,它們背後的“芯”思是什麼?能否成功“造芯”?

痛點和誘惑

“大家知道,芯片按大類來分有兩個行業,一是製造芯片,一是半導體設計芯片。像高通就是一個半導體設計公司,它本身沒有半導體制造能力,半導體制造方面又有晶元製造和後工序半導體的封裝及設計最後加工。目前TCL涉足的是半導體芯片領域。”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長期以來,中國家電行業最大的痛點就是“缺芯少屏”。家電專家梁振鵬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黑白電視和早期的彩色電視時代,屏幕是電視機企業最關注的參數之一,電視芯片的地位無足輕重。

隨著互聯網、高清、智能電視時代的來臨,電視芯片成為眾多電視廠商爭相競爭的關鍵籌碼。

“芯片性能對於電視的體驗至關重要。因為電視芯片主要控制電視的畫質、音質、運行速度、解碼功能等,尤其是 AI+電視給了行業更多的想象力,智能電視已經成為電視企業搶佔市場的重要戰略產品,以MCU主控芯片和圖像處理芯片為例,它們就像家電的大腦,能夠指揮和協調電視機各項功能。其中圖像處理芯片對圖像信號中的靜態與動態清晰度、色彩、對比度、HDR等要素逐個優化,在用戶對電視畫質要求與日俱增的情況下, TCL、海爾、小米等企業紛紛加大研發力度,意在搶佔市場先機。”梁振鵬對《中國經濟週刊》分析。

一般的家電芯片包括MCU主控芯片、電源管理芯片、連接芯片、驅動芯片和圖像處理芯片,目前中國家電企業研製的芯片中,只有電源管理芯片沒有企業涉足。之所以不涉獵電源管理芯片,是因為這個市場一直是德州儀器、安森美、ADI、英飛凌、瑞薩等巨頭壟斷。此外,電源芯片並非家電的最核心部件,且價格便宜,不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

巨大的利潤誘惑也是廠商紛紛佈局的重要原因。

全球芯片巨頭英特爾公司4月下旬發佈了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計算,英特爾第一季度淨營收為160.6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47.96億美元增長9%;淨利潤為44.5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9.64億美元增長50%。

而三星電子發佈財報顯示,2018年一季度運營利潤飆升58%,至15.6萬億韓元(約合14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營收增長19.8%,至60.6萬億韓元。其中,該公司的芯片業務運營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1.6萬億韓元,佔總利潤的近75%。

這就不難理解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受訪時說“哪怕投資500億元,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動真格

連日來,格力電器在芯片領域動作頻頻。

8月14日,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格力電器註冊了一家名為“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註冊資本高達10億元,其法定代表人為董明珠。

8月21日晚間,格力電器副總裁望靖東確認,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就是格力電器剛剛註冊的公司,而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芯片設計,其中以研究高端變頻驅動芯片和主機芯片為主。

8月28日,格力電器發佈消息稱,其自主研發的芯片已經量產,明年格力空調將率先用上自產的芯片。此外,格力芯片公司不僅要實現芯片自主化,還要走出去,擴大外銷。

格力電器在芯片領域的重點是什麼?對此,格力電器有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目前格力電器不方便透露究竟將重點集中在芯片製造的哪個環節。

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認為,在空調行業,控制變頻空調的芯片,中國很難有企業做得出來,控制變頻空調芯片的技術含量非常高,格力或會向這方面著力。

其實,早在格力之前,很多企業就已經動真格發力造“芯”。

2000年,海爾就成立了集成電路公司;2013年,長虹和中科院聲學所聯合發佈中國首款複合型智能語音芯片,當時長虹方面宣稱,那款芯片將應用於長虹旗下的電視、空調、廚衛、小家電等智能終端。2016年,長虹自主研發的變頻MCU控制芯片獲得工信部的“中國芯最具潛質獎”。

2016年,廣東美的製冷設備有限公司與燦芯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美的—燦芯(中芯國際)半導體聯合實驗室”,燦芯的股東之一是中國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在與燦芯合作之前,美的和中芯國際聯合中國家電院、清華大學就功率芯片的設計和產業化應用簽訂了四方戰略合作意向書。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透露,TCL已經成立半導體芯片集成電路的投資產業基金,主要投資目標是芯片設計項目。

政策層面的加碼也使企業備受鼓舞。

2018年4月,工信部表示要加快推動核心技術突破,集成電路發展基金進行第二期募集,將提高對設計業的投資比例。同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等也指出,將半導體產業新技術研發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並提出到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

家電產業觀察人士劉步塵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認為,以格力空調業務為例,起碼三年內沒有企業可以挑戰其“霸主”地位。但對於一家千億規模的上市公司來說,格力也面臨著產品結構過於單一的問題。因此,格力不斷強調自己在智能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新產業方面需要大量研發資金,留存資金將用於生產基地建設、智慧工廠升級,如今,芯片已經成為董明珠提出的格力多元化戰略新方向。

造“芯”是持久戰

和比較激進的董明珠不同,李東生對於家電企業做芯片的做法相對保守。他坦言,設計芯片或許可以嘗試,但製造芯片的話,工廠投資太大,不是一般企業所能承擔。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造芯片,想做好芯片,除了資金、人才、技術,還得明白自己的芯片能有多大的價值,有什麼用。”李東生說。

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芯片技術領域競爭、資金門檻都很高,且技術研發力度非常大,介入這個行業的難度係數是極高的。傳統制造企業進入上游半導體芯片行業,並不是盲目“砸進”鉅額資金就能成功的,面臨的市場風險很大。

數據顯示,芯片產業的資金投入可謂是“天文數字”。

根據半導體研究機構IC Insights報告,全球半導體公司研發投入連續兩年都在前十強的公司有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臺積電(TSMC)、聯發科(MediaTek)、美光(Micron)和SK海力士(SK Hynix)。它們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都是十幾億美元起步,甚至高達百億美元。英特爾去年的研發費用達到130億美元。在國內芯片廠商中,長江存儲的投資額是240億美元,紫光南京DRAM工廠投資額是105億美元。

“對於家電企業來講,佈局芯片是投入巨大且極為漫長的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主營業務的穩步發展也是問題所在。考慮到芯片產業較長的回報週期,即使企業能熬過前期的高額支出,但後期情況依舊不可控,核心業務與造芯極易形成矛盾。而且高端市場幾乎被歐美、日、韓等少數廠商壟斷,不僅壟斷了尖端技術,還壟斷了市場甚至是人才,這也增加了家電企業的挑戰。”梁振鵬說。

以華為為例,華為研發移動芯片長達10多年,早在2005年就研發出自己的基帶,2009年推出手機芯片K9,但K9最終因種種原因失敗,隨後的K3V2出現兼容問題和發熱問題,直到2014年推出的麒麟920芯片才成為第一顆成功的芯片。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像格力這樣的公司規模做芯片設計毫無問題,但要覆蓋整個產業鏈不太現實。他認為,從芯片整體的產業鏈來講,如果每個環節都做,確實是很大的突破。但假如就某一個環節如芯片設計,也是可以的。

“芯片的加工生產往往只有少數大企業能夠承擔,生產規模很大,投入太少就很難推進。格力、騰訊這樣的民營企業不一定要 All in 芯片,可以涉足與自己的產品相關的專有芯片、芯片設計以及產業鏈等。芯片設計公司在中國有很多,設計往往面向應用,小公司也可以做。”倪光南說。

“半導體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快速就可以成就的,而是持久戰。”康佳集團總裁周彬的這句話道出了涉足芯片註定不是坦途。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