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一生真伪复谁知


洪承畴,字彦演,福建泉州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其一生征战无数,功高盖世,文武皆成,位极人臣。洪前半生仕明,后半生仕清。一生功过,多遭诽谤。降清后,其好友弟子多与其断交,后南下福建购买宅院孝敬老母,洪母拒而怒斥其变节投敌。洪弟遂供养老母于舟上,誓不住洪宅。洪晚年抑郁寡欢,汉人记恨他投敌变节,逐渐汉化的满人也蔑视其行径。死后,康熙帝厌其贰臣,仅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上谥号文襄。


虽然洪承畴被当时的汉人礼法所不容,但其在明末清初动乱之际,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保全了明朝士子,安定了社会秩序,其丰功也是不可磨灭的。

洪承畴一生真伪复谁知

江山风雨情-洪承畴


一:少年得志

洪幼年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在家替母做豆干为生。西轩厂房的才子洪启胤,在乡里办学,洪经常往之偷听,偶帮学院的学生做对子。洪启胤见其聪慧嗜学,天份异常,便免费让其入学,洪承畴得有机会继续学习。洪嗜学如命,《三国志》、《史记》、《资治通鉴》等都被其借来研读,从小就表现出了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深得洪启胤赏识。

万历43年,洪参加乡试,中举。万历44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赐进士出身。洪一路高歌,小小年纪就突破瓶颈,进入仕途。

洪承畴一生真伪复谁知

孝庄秘史-洪承畴


二:围剿农民军

  1627年,洪升陕西督粮参政。与陕西总督杨鹤围剿农民军。陕西是农民军的老巢,号称有18路反王,农民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常被官军围剿,便到处流窜。农民军王左挂摔部攻韩城,杨鹤手中无将,便令洪承畴上阵杀贼。洪领命摔500军士,杀贼300,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震。

后杨鹤兵败被罢官,洪承畴接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一改杨鹤等主张的招抚为主,剿灭为辅的方针,剿抚并用,以剿为主,并大力杀俘。官方史书认为洪乱杀无辜,纵兵为患,对其大加抨击。但从明朝当时的情况来看,灾荒连年,粮食有限,官兵粮饷尚缺,何况这些投降过来的反叛份子,这些投降的义军或因无粮又起而造反,又或因把投降当作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再次反叛,因而流贼越剿越多,官军越来越吃力。由此可见,洪承畴的做法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洪承畴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熟悉义军的作战方式,因而在与起义军作战中,屡屡获胜。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大力赏识。崇祯七年,洪承畴升任五省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湖广、四川、陕西、山西、河南五省军务,纠集数十万官军,对闯王高迎祥及部属李自成进行围剿。并命贺人龙、左光先左右夹击。农民军猝不及防,大部被歼。匪首高迎祥被押解京师,凌迟处死。

洪乘胜追击,一路摧枯拉朽,逼得李自成带者18骑仓皇逃亡商洛山。洪力挫农民军,得到了官绅地主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其个人威望也达到了顶峰。

洪承畴一生真伪复谁知

江山风雨情-洪承畴


三:鏖战辽东

崇祯11年(1638年),清军再次扣关,京师戒严。皇太极趁势占领义州,以此为基地,围攻锦州,明朝不得不把洪承畴调往辽东以抵御清军。洪承畴上任后,借助有利地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断力挫清军。清军损兵折将,被迫后撤,形势对明朝越加有利。然关外明军将领长年在边关作战,恃功而骄,不服洪承畴节制,明军内耗不止,客观上影响了洪承畴军事才能的施展,也为松锦之战的失败埋下了重因。

崇祯14年,为挽回辽东危局,明廷命洪承畴节制8总兵共十三万与清军会战,皇太极亲自至前线督军,指挥会战,并命济尔哈朗攻锦州外城,截断明军粮道,断绝明军退路。粮道被截后,明军只有3日口粮,内外惶恐。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其他将领为保全自己各怀鬼胎。不待将令下达,两路总兵就率先撤退,完全打乱了作战部署。

皇太极趁势东击西堵,分割包围,明军死伤甚重,13万军队瞬间土崩瓦解。洪被迫固守待援,坚守4月后城破被俘。洪承畴被俘后,祖大寿也摔众出降。塔山、杏山相继陷落,宁锦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洪承畴一生真伪复谁知

明辽东形势图


四:投降仕清

洪承畴被俘后,不久便投降,皇太极表面对其礼敬有加,却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顺治帝继位后,对其十分器重,仍以前明官职任命,遂洪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洪承畴对清廷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清廷沿袭明制,满人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不无故屠杀汉人。他的许多建议被清廷所采纳,对社会的稳定和生产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清军进军江南,他极力周旋,保全了江南其他地方免于战火蹂躏。

顺治十年,孙可望,李定国两掘地明王,威震江南。洪承畴不得以61岁高龄挂帅出征,顺治皇帝亲自设宴饯行。对农民军战法了如指掌的洪承畴挂帅后数克孙可望。为清军平定西南立下了不世之功。

洪承畴解甲归田后,晚年凄凉,相信他的内心是矛盾和孤独的,一位左右明清两代政局走向的坚刚之人。然世事变迁,朝代更替,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除了被迫顺应,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办法。百年后,乾隆皇帝撰写《贰臣传》,洪承畴名列榜首,洪一生筹措,两代功勋,却并未得到清廷的尊重。

洪承畴一生真伪复谁知

清乾隆编纂《贰臣传》

我想历史终欠他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