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上回跟大家说了明末的闯王李自成,今天跟大家说的这位历史人物也是明末的一位大将,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矛盾,历史上关于他争议也很大,因为他既是明末的大将,又是大清的开国元勋,身份很特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求荣的乱臣贼子,也有人说他是重情重义的英雄,他渴望名流千古,但他的家人认为他是宅门逆子,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他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洪承畴。洪承畴并不是因为不受崇祯皇帝的重用,才去投降的大清,当时的洪承畴担任兵部尚书以及蓟辽总督,手握军事大权。有的人说洪承畴投降大清,是因为本来就对明朝不忠,其实这也是不对的。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剿匪名将

洪承畴是靠剿匪起的家,上回说到李自成的时候也提到了,大明崇祯年间国库空虚,苛捐杂税横行,朝中更是有很多贪官污吏,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比较有名的起义军领袖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农民起义的规模一大,朝廷必然要派兵镇压。当时负责围剿叛乱的是洪承畴的上司杨鹤,他采取的是"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政策,对于投降的起义军,杨鹤给吃给喝安抚下来,反正只要是别闹事就好说。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可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隐患,起义军剿完一波又来一波,完全没有什么效果。等到洪承畴上来之后,他采用的是"全力清剿"的政策,对于起义军一个不留,投降过来的起义军也是格杀勿论。洪承畴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在替大明王朝着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这么做才能彻底的剿灭起义军,为此他也不惜背上杀降的名声。既然洪承畴对大明忠心耿耿,为什么后来又投降大清了?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兵败被俘

1641年皇太极进攻锦州,原来驻守锦州的是辽东巡抚,当时皇太极进攻锦州的时候,时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带兵前来救援。赶到锦州松山一带的时候,洪承畴把军队驻扎在了松山北。皇太极看见洪承畴过来了,就兵分四路包围了松山一带,把洪承畴和辽东巡抚的兵全都围在了一起。皇太极明面上按兵不动,但是暗地里却把洪承畴的后路切断了,然后派兵袭击他的粮草大营。粮草一断,这场仗基本上就输了,于是洪承畴决定带兵突围,结果试了几次都没能突破清军的包围。后来洪承畴又跟清军交战数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洪承畴被清军包围在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基本消耗殆尽。在这种僵持的情形下,松山副将夏承德愿意愿用自己的儿子夏舒做人质约降。三月,清军利用这个机会连夜进攻松山,一举击溃了明军。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全都被清军俘虏,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投降大清

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想劝降洪承畴。结果洪承畴把前来劝降的人全都打骂了一顿,表示自己宁死不降,而且以绝食相威胁。当时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洪承畴宁死不屈,以身殉国了。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忠心十分感动,为他建立庙,并以十二坛的高规格礼遇来祭奠他,但是祭奠仪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前方又传来了洪承畴投降的消息。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为什么之前还要以身殉国的洪承畴后来又选择投降大清了呢?历史上关于洪承畴投降还有一个传闻,说洪承畴英雄难过美人关。皇太极派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后去色诱洪承畴,庄妃看着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绝食求死的洪承畴说:"将军既然已经决定求死,那么请喝了这杯送行酒再上路吧。"洪承畴拿起酒杯刚喝一口就觉得不对劲,又喝了几口才发觉杯子里不是酒,而是人参汤。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趁此机会又劝说洪承畴投降,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于是洪承畴决定投降。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太可信的,因为庄妃毕竟不是一般的女子,而是皇太极的妃子,代表的是皇帝的尊严,为了一个降将而牺牲皇帝的脸面可能性很小。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历史上皇太极确实劝降过洪承畴,

《清史稿》中记载: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说的是皇太极派自己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范文程也是投降大清的汉臣。洪承畴见到范文程过来劝降,张口就骂,但是范文程不紧不慢的对洪承畴从古至今一通劝说。谈论的过程中范文程发现,房梁上偶尔掉下来一片灰,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看了一眼,用手把灰掸了下去。范文程回来就对皇太极说:"洪承畴肯定不是真的想死,他如此爱惜自己的衣服,更何况他的命呢?"于是皇太极亲自去看望了洪承畴,并且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大衣给洪承畴披上,对他说:"先生您冷不冷?"洪承畴感叹说:"您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于是上前叩头,请求投降。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洪承畴选择投降大清,其实心中早已权衡过,从当时的天下大势来看,大明朝的气数已尽,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只是一群草寇,只有皇太极有一统天下的能力。而皇太极劝降洪承畴也有他自己的打算,史书中说的是:"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皇太极当时基本在辽东和山海关一带打仗,然后以后要想一统天下,就必须要往山海关以内打,而这些地方清军并不熟悉,所以就需要一个好的向导,这个人最好是既熟悉地形又熟悉明朝的军队,而洪承畴就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后来洪承畴投降以后,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江南一带,包括后来顺治入关清军定都北京,洪承畴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洪承畴是清军入关的一枚重要棋子,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众叛亲离

后来清兵入关以后,论功行赏,洪承畴在汉臣之中是排第一位的。虽然满清对洪承畴的功绩很认可,但是汉人对他却没什么好感,把他当作乱臣贼子。不光是外边这些汉人对他有成见,就连他自己的家人对他也十分不满。洪承畴归降大清之后,特地在自己的老家福建泉州建立一座洪衙让自己家里的人来住。但是洪承畴到家里请自己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把当年出嫁的时候穿的前明的衣服拿出来穿上了,以此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前去,家里人也绝不会去。洪承畴弟弟更是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到了船上,表示自己不会踏上大清的土地,洪承畴的妻子后来也疏远了他,最后出家为尼。如此一来,洪承畴投降大清之后,落得了一个众叛亲离,妻离子散的下场。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当时的老百姓对洪承畴也十分唾弃。相传清军进关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畴手下的人就对他说,大门上被人贴了一副对联,洪承畴拿过对联一看,上联写的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下联写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写这幅对联的人明摆着就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当然这只是个故事,很有可能是后人因为唾弃洪承畴而杜撰出来的。

洪承畴:“忠臣不事二主”与“良臣择主而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之中,对忠孝气节是十分推崇的,像苏武、文天祥这些宁死不降,大义凛然的忠臣非常受后人的尊重。而像洪承畴这种降将,违背忠义没有气节,受到家人和百姓的唾弃也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当时的大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不断,贪污腐败横行的烂摊子了,靠崇祯皇帝已经无力回天了,如果还要继续效忠这样的朝廷,岂不是愚忠,任由当时的明朝继续当政,那么倒霉的还是天下百姓。而且当时的满清统治者,确实要比崇祯有能力,而当时洪承畴选择投降大清,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