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本局促于东北一隅、总人口只有数十万、入关时不过只有十余万军队,却如何能破关而入、横扫中原、最终取明朝而代之呢?在明末大动乱中,有南明 、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和满洲贵族军事集团几股势力,从人数上看,满洲八旗兵处于绝对的劣势。那么,满洲八旗兵能以寡击众,以弱胜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其中固然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收罗了一批熟悉中原地理民情且能征善战的原明朝将领为己所用。这些汉族将领是八旗兵入关征战的向导和前驱。洪承畴和吴三桂就是这群人中最著名者。

文武双全的洪承畴本是大明很有影响力的将领。在明清战事中,他被朝廷委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的要职,督帅13万明军与清军鏖战于辽西。松锦之战,洪承畴兵败被俘。皇太极想方设法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并赏赐无算。很多满族将领很不理解,皇太极说:“我等栉风沐雨几十年,目标就是为定鼎中原。但一入中原,我们就好像瞎子走路一样,如今能得到洪承畴这样的引路人,何乐而不为” ?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后来,睿亲王多尔衮率师伐明,洪承畴果然起了大作用。顺治初年,他以秘书院大学士、兵部尚书之职总督军务,负责招抚江南。洪承畴是个老练的政客,很有经验和影响,在追剿农民军残部、镇压南明余孽、招抚明朝官员方面,出了很大的力,功绩斐然,使清朝在江南的统治逐渐稳固。

到了顺治10年,反清斗争依然没有平息,西南、华南等地区的南明残部和农民军残余力量联合起来,还在顽强抗清。年逾六旬的洪承畴被顺治帝破例委任为湖广、两广、云南、贵州五省经略。也就是这五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他尽职尽责,竭尽全力悉心筹划,在长期的拉锯战中终于控制了华南和西南大局,逼迫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洪承畴毕竟是老谋深算的文人,他很明白,假如反清势力被剿除殆尽,自己的使命和作用也随之结束,他觉得不把抗清势力一网打尽而保留一点对自己更有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前车之鉴不远,一旦这些活物都打尽了,自己这把弓箭也就没用了。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所以,当清廷指示他速派大军攻进缅甸,彻底消灭永历和南明残军,洪承畴则按兵不动,还提出了不同意见,表示要先整顿内部,休养士卒,然后才能挥兵进剿。吴三桂坐镇云南,曾对自己的前景忧心忡忡,向洪承畴问策讨教。洪承畴面授机宜:“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 。可是吴三桂没有窥破天机,执意率兵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后又亲手用弓弦将他绞死,狡兔一死,走狗便失去了利用价值,兔死狗烹的结局难以避免。

在清朝征服大明的战争过程中,洪承畴肩负重任,备受清廷重视,被授予了许多头衔;战争结束后,却大功不赏,备受冷落。此后,他抑郁不得志,生活凄凉,直至康熙四年病殁。洪承畴本是助清灭明的大功之臣,却因为背明降清,有损大节,竟遭后来的乾隆帝贬斥 ,被记入《贰臣传》中。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吴三桂 是清初又一个悲剧人物。山海关一战,他大开关门,引清军入关,为满清夺取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后又带领清军东讨西伐、 南征北战,直至平定西南。吴三桂降清是死心塌地的。清廷为了笼络这个强有力的打手,给了他莫大的荣耀和奖赏。吴被封为平西王,总管云贵事务。后来清太宗还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并赐给他四位满族美人。

吴三桂在镇压南明政权和李自成大顺军的过程中出过死力,也走了鸿运,而一旦把抗清力量全部消灭,吴三桂的利用价值也就消失了,他的前景立刻变得黯淡起来。从康熙元年起,清廷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剥夺吴三桂的兵权和财权。康熙还派心腹到云南监视、牵制吴三桂,使吴三桂如鲠在喉,惊惧不安。吴三桂反清,犹如骑上虎背,并非他的本意,而是被康熙严令撤藩给逼反的。对于吴三桂来说,撤藩必反,不撤却不一定反。然而,功高震主的他,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当时的康熙,为除掉吴三桂,已经有点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了。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和洪承畴、吴三桂类似的人物还有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辈,若没有这些归降满清的汉族士大夫和前明官兵的帮助,十余万的入关的满族人要想灭掉明王朝、征服并统治关内近亿的明朝遗民,基本是不可能之事。清军入关后,明朝的降将带领大批降军一直充作前锋,很卖力的镇压农民军,征伐南明,可以说清朝的绝大部分江山,都是投降明军帮打下来的。而这些投降满清的明朝降将,其人生结局大多以悲剧收场。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