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大战的过程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文| 林小静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崇德四年(1639年)到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明朝与后金之间爆发了松锦大战,这场战役以后金胜明败而告终,后金夺取了山海关外的锦州、松山等要塞,为后来入关开辟了道路。这场战役之前,双方曾打了一场萨尔浒战,这场那场战役第一次改变了双方的实力对比,从此后金从防御转向了战略进攻,而松锦之战的胜利更是让后金牢牢占据了主动权。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遭到惨败,由此从战略进攻转为了防御态势,并退至辽河以西地区,辽西地区是山海关的最后一道防线,明军退守至此后,辽西便成为后金的直接攻击目标,因此辽西地区的防御成为关键。明朝内部就辽西的战守问题存在激烈的俄争论,以高第、王在晋一派为代表的大臣建议弃守辽西,退守山海关;另一派力主保卫辽西,以袁崇焕、孙承宗等人为代表,最终明廷决定派兵力保辽西。此时的后金自宁锦之战惨败后改变了策略,一方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出兵朝鲜和蒙古等地,以斩断明朝的羽翼,冲击宁锦防线。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面对后金兵力的威胁,明廷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以随时为辽西地区作支援。

松锦大战的过程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松锦大战

皇太极的最终目的是要定鼎中原,因此必须突破山海关这一要塞,要夺取山海关,必须先占据关外八城的锦州,锦州作为宁锦防线的重要环节,是京城的一道屏障,因而双方都布兵锦州,开始了一场争夺锦州的大战。从崇德四年(1639年)开始,松锦大战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后金军队围困锦州。刚开始皇太极采用派兵强攻的战略,但锦州城防守固若金汤,因此屡攻不破,“先锋迫城者,多致折伤”。后来皇太极听取汉官的建议改强攻为围困,一方面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将城东、城西、城北各处的庄稼全部收割,以断城中明军的粮食来源;另一方面驻扎屯田,且不断增派军队,“外筑土城,且挖坑堑”,作长久围困之打算。事实证明,皇太极的这一策略效果十分明显,城外的清军蓄足精神,城里的明守军却无法自给,军心涣散,为后来的溃败埋下了因子。

松锦大战的过程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松山之战经过图

第二阶段是松山决战。前期清军围困锦州城外,城里的明军为谋生计,不得不选择突围出逃。为了彻底击溃明军,皇太极亲自赶赴锦州前线,他在洞察明军首尾不顾的弱点后,并预测了明军的出逃路线,实行了四面设截的战略,匆忙突围的明军在途中遭到早已设伏的清军,死伤惨重,据记载此次明军共死五万多人。

第三阶段是锦州失陷,自逃亡松山的明军被击溃后,清军并集中精力攻打锦州,皇太极特地派郑亲王济尔哈朗、贝勒杜度等人围守锦州,同时派郡王阿达礼等人围守松山,以切断明军的出路。松山被攻破后,锦州也摇摇欲坠,士气大盛的清军很快就攻进了锦州,祖大寿率余部献城投降,清军进城后,大肆屠戮百姓、劫掠财物。至此,持续了两年多的松锦决战以清军大胜、明军惨败结束,战役的结果是清军占领了关外四座军事要塞,对山海关形成了包围之势,为清军的入关打下了基础。

松锦大战的过程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皇太极画像

松锦大战明军所以大败,虽然与双方采取的策略有很大关系,但本质原因仍在于明廷的政治腐败,表现为盲目催战、督监不和、将官畏死等方面,即便有洪承畴等大将指挥守城,也难以避免惨败的结局。

参考文献:

李鸿彬:《论明清松锦之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6期。

孙文良、李治亭:《论明与清松锦决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李鸿彬:《皇太极与松锦大战》,《史学集刊》1987年第2期。

陈涴:《第十三讲:清兴明亡的关键大战——松锦战役》,《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200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