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他“造假”水果,把“饅頭”送上國宴,卻秒殺馬卡龍,和菓子

看著賞心悅目,吃著暖心暖胃。

“麵點王”的面果兒

也許你不贊同《舌尖3》,

但裡邊有一集的主人公,

自播出以來,

還是獲得了觀眾無數好評。

對,就是這位國宴大師,

王志強!江湖人稱“麵點王”。

看看他的面果兒,

任誰都不相信,

這是用麵粉做出來的。

柿子上帶著的柿子蒂,

自然地往四周上翹;

鮮紅的草莓上,

草莓籽清晰可見;

表皮紋理粗糙的橙子、檸檬,

就算是超清攝影也研究不出破綻;

看看香梨表面的顏色漸變,

立馬能想到真實梨子的觸覺和味覺...

有這樣的心思不難,

關鍵是,還得要有一雙,

被時間磨練出來的神奇的手。

從16歲開始,

王志強就在北京前門飯店當學徒。

他的師父李德才,

包得一手好包子,

人稱京城“包子李”。

李德才收徒嚴格,

前期不怎麼愛教徒弟,

全靠徒弟自己機靈,

多看,多問。

每天,王志強早到晚退,

師父還沒來他就到廚房打掃、收拾,

師父來了他就端茶倒水。

反正,各種打雜的事,

他全包了。

師父看他勤快,

第一次考核,算是過關了,

可以開始學入門,

給包子捏出漂亮的立褶。

“少於28個褶子,一律不算好。”

王志強日夜在廚房練習,

得到師父滿意的那天,

一年過去了。

接下來是練習包水餃和燒麥,

水餃皮要用棗核擀麵杖,

從外沿向內擀,

左手向下轉動麵皮,

擀成小碗狀。

燒麥的四邊,

要壓得自然漂亮,

要看著像起舞的芭蕾舞裙。

王志強印象最深,也最難的,是春捲皮。

春捲皮,一斤面七兩水;和麵,攤餅,要求一氣呵成,手要快,火候要把握精準。

過去廚房,只有煤炭爐子,不像現在能自由調節火的打小,餅鐺發熱得厲害。

怎麼練,王志強就是有些怕,頻頻失敗。

直到一天,師父走過去瞧了瞧,

直接把他的手按在了滾燙餅鐺上,

嚇得他猛的一抓跳開,沒成想,

這次抓出的春捲皮剛剛好。

越是害怕,

越是做不好事情,

學手藝,貴在踏實。

1971年,王志強終於迎來人生的轉折點。

因為表現出色,他當上了亞非拉乒乓球友好大賽的國宴廚師。宴席種有道菜,要用蛋糕做成乒乓球拍,以示友好。

這可難壞了王志強,好在師父的指點,在配料中加入山藥,一道好吃又好看的國宴,就成了。

自此,王志強發現了創新的好處,

一有機會他就自己捯飭著創新新菜。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他創作了“熊貓戲竹”;

中國第一次登上南極,

他做了“冰山企鵝”。

你要多留心點兒生活。”

腦子裡一有新想法,

就必須立馬畫到紙上。

半夜突然有了靈感,

也會立即醒了,起床記下。

10多年前,王志強突發奇想,

他要用麵粉,蒸出面果兒。

“蒸是咱們中國最傳統的烹飪方法,

我想用這個傳統,做出新意。”

外形,質感要求逼真,

但王自強不贊同用色素,

一切顏色,從蔬菜中提取。

柿子的橘色,來自胡蘿蔔汁;

蘋果的綠色,來自菠菜汁;

石榴和桃子的紅色,

可以在紅菜頭中提取...

顏色好不容易提煉好了,

結果問題又來了,

把它們上鍋一蒸,

形變了,色掉了。

反反覆覆實驗,

幾乎花光了王志強全部精力。

正因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10多年後,面果兒震驚了所有人。

個個面果兒,

都是水果的克隆版,

就連吃下去的口味,

也和看起來的水果,

一模一樣。

石榴面果兒,咬下去,

還能吃到一顆顆石榴籽,

那是用煮熟的薏米,

用紅曲水上色而成。

都說麵點師是拿著麵粉作畫,

好的麵點師成就的是一件件藝術品,

形狀、口感、營養、寓意,

皆由此延續下來。

看到近幾年國內的麵點市場,王志強很揪心,大街小巷全是西方糕點店,傳統糕點,悄然式微。

既比不上西方的口感,也比不上日本的精緻。

如今退休的王志強捨不得閒下來,

他門下有二十餘位弟子,

努力培養後輩,

一定要讓麵點手藝發揚光大。

也不能一味埋頭幹活,

他愛看書,看烹飪期刊,

接觸新的行業知識,

給傳統輸入新鮮血液,

留住傳統,也不守舊。

在這個機械化時代,

當幾乎所有食品,

都趕著批量生產的時候,

還有一些人,用手工的方法,

呵護每一菜的溫度,

可謂難得。

看著賞心悅目,

吃著暖心暖胃,

幸福感在入口時湧現,

前期的辛苦付出,

就值了。


圖片來源《舌尖3》和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