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匠心釀製——臨潭菜籽油

高原上的匠心釀製——臨潭菜籽油

臨潭的7月,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肆意盛放的季節,黃燦燦的花兒鋪滿高原山川,遠遠望去正是一片“黃蕊嫋嫋綠葉稠”的明豔景象。海一般的油菜花田,構成一幅絕美風景,裝點著臨潭這片土地。

油菜是長日照作物,不管是冷涼還是溫暖的氣候都能生長。油菜對土壤的要求也並不嚴格,尤其是芥菜型油菜,它們根系發達,耐旱性強,能在土壤肥力差、氣候乾旱的條件下栽培。也因此,它們長久地生長在臨潭這片氣候苦寒的土地,和世代生活在這裡的臨潭人民有了悠遠綿長的感情,更為他們帶來了諸多特色物產,這其中除了甜潤的蜂蜜外,還有那原汁原味、醇香綿長的菜籽油。

燦黃的油菜花花謝後會結出角果這種果實,角果細長,由兩片莢殼組成,中間有一隔膜,兩側各有10個左右的種子,種子呈圓球形或卵圓形,這種種子就是油菜籽。

高原上的匠心釀製——臨潭菜籽油

油菜籽的收割時機十分重要,過早過晚都會影響到菜籽的產量和品質,不過在經年流轉的漫長歲月中,農戶們早已熟知了它的屬性。為防止角果裂角落粒,農戶們在晴天早晨下田進行收割,邊收、邊捆、邊拉、邊堆,但不在田間堆放、晾曬,只在自家院落地上曬4到6天,脫去油菜殼的水分,目的是便於後期脫粒。經由脫粒這道工序後,略帶澀味又有淡淡微香的油菜籽終於出現,顆顆堆積的細小籽粒整體呈灰暗色,雖貌不起眼卻是製作菜籽油當仁不讓的主角。然而這些顆粒飽滿的籽粒距離成為色澤金黃透明、質地清澈澄瑩的菜籽油還需經由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道程序,那就是古法壓榨的古老榨油方式。

臨潭的菜籽油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優質的菜籽原料,更在於其古法壓榨工藝所帶來的原汁原味。在食用油普遍採用化學浸出方法的今天,勤勞質樸的臨潭人民依然堅持沿用古法榨油這種古老的榨油方式。這種沿襲上百年,極為耗費人力的匠心工藝一直流傳到今天,原始的加工方式彷彿也留存著食物天然的屬性,就像臨潭人骨子裡的淳樸敦厚任世事遷移而始終不變。


高原上的匠心釀製——臨潭菜籽油

古法榨油的方式要經歷選籽、去雜、炒籽、磨粉、蒸粉、踩餅、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十多道工序。繁瑣工序裡的每一步都需要耐心細緻的操作,匠心與力量,經驗與技術,要壓榨出上好的菜籽油,榨油的農戶必須兼具這些品質。

將菜籽炒熟後碾磨成粉、隔布蒸煮、紮成圓餅成型,上圈裝榨,榨油的前序工作至此完成,終於來到撞榨這個環節,木槓撞擊著木楔,發出千百次的響聲,氣勢如虹、響聲震耳,和著那高亢反覆的號子,金黃、清澈、透明的菜籽油就這樣瀝出,縈繞在空氣中的還有那經久不散的四溢油香。一聲聲撞擊聲響,一滴滴瀝出的菜籽油,原木與純天然菜籽的結合碰撞,讓菜籽天然的原味得以保存,滋味更加醇香。經過撞榨的毛油冷卻後,進行過濾、水化、脫磷、脫脂等工序將其進一步提純,再將油沉積一段時間後,醇香的菜籽油就可以食用了。

油是食物傳達味道的媒介,是每一道熱炒佳餚都離不開的烹製原料,在發揮傳熱作用的同時,好的食用油調節食物的色、香、味,使菜餚香嫩或酥脆。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吃到安全放心、香醇營養的食用油是每個中國家庭不變的期望,這其中自然包含著臨潭的若干家庭。幸運的是,臨潭的主婦們知道,自己倒進鍋中的每一滴油,都是安全放心、健康營養的食用油。


高原上的匠心釀製——臨潭菜籽油

春耕秋收,豐收後得到的顆粒飽滿的油菜籽粒會作為種子重新迴歸土地,農戶們又要開始準備新一年的付出與耕耘,年復一年的時光輪迴裡永恆不變的,是農戶們對莊稼地和手中農作物歷久彌堅的深情;造物主也用它獨有的方式回饋著這些辛勤耕作的人——在臨潭,人們用這道原味菜籽油烹製臨潭燴菜、炒家常菜餚,用它炸出金黃噴香的饊子、秋葉,洋溢在他們臉上的是知足又幸福的笑容,這種簡單純粹的快樂是大自然對臨潭人的辛勞付出給與的饋贈,是土地對於勤勞耕耘的臨潭人無私的贈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