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立秋打餈粑

今年立秋,我又想起母親做的餈粑來。

我們客家人每逢立秋都有打餈粑的習俗,每到立秋節氣時,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用上等的好糯米,做一頓美味可口的餈粑來過“秋”。一是夏收夏種緊張繁重的農活已結束,放鬆一下勞累的心情;二是糯米有清新潤肺之功效,補氣益中。

客家美食|立秋打餈粑

餈粑自然是現打現做的好。而打餈粑是個力氣活,又是個技術活,一家獨幹有困難。因此,每年母親打餈粑時都會邀好鄰舍,約定時間,互相幫忙。

每年立秋前一天,母親都會先選好精良糯米並淘洗乾淨。立秋那天,母親早早起床,把糯米用木甑蒸熟,然後趁熱放進石臼裡,幾個打餈粑的人早已在石臼周圍站好,兩人一對,輪流上前用杯口粗的木棍用盡全身力氣,趁熱快搗。要掌握好節奏,兩人一上一下,交錯用力,連搗帶翻動,還要隨時相互颳去棍子上黏著的米漿。否則,用不上力,還會傷手腳。

此時,鄰居負責搗動木棍,母親一般負責用手翻動糯米,有時還要在涼水桶裡將棍子蘸蘸水,以防黏連,而我們一幫小孩則在一旁觀看或傳遞工具。此時的糯米,摸一下,你會發現其發燙得厲害。

幾分鐘下來,搗臼人已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在一旁的其他人將其替換下來。如此數次,餈粑也就打好了。糯米糰漸漸從黃色變為白色。將糯米糰捏成一個個小餈粑,顆顆餈粑,晶瑩剔透,美麗至極。

再配上白糖和花生末,一家子老人小孩圍在一起吃,其樂融融。母親還會給當天沒有做餈粑的左鄰右舍送去一碗。

每年立秋打餈粑,左鄰右舍互相幫忙,分享勞動成果,體現了我們客家人濃濃鄉情。如今農村耕作的人越來越少,也已極少人自己動手打餈粑。時至今日,母親做的餈粑那種香甜柔韌的味道至今還停留在我腦海中,久久難以忘懷!

(來源:梅州日報 溫升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