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時節喝的刨湯,你知道是什麼嗎?

小雪時節又來臨啦,天氣突然又降溫了好多有木有!在北方有些城市已經開始持續降雪,南方這幾天也是陰雨連綿,霧氣瀰漫。很多南方的“雪粉絲”們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去北方看看雪了。那麼北方在小雪時節,有哪些傳統而且有趣的習俗,你瞭解多少呢?

小雪時節喝的刨湯,你知道是什麼嗎?

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在小雪時節後立刻就開始生火爐,燒暖炕,有的不燒暖炕的地區會在冷天裡才燒個火盆禦寒。小雪節田裡已經沒什麼人做農活了,轉而修補農具、做好牲畜的禦寒保暖工作,為來年開春做準備。

俗話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人們給小麥澆凍水,做好小麥過冬的工作。人們都盼望著此時能下場雪,因為雪會覆蓋麥田,省去了農民澆凍水的時間。

小雪時節喝的刨湯,你知道是什麼嗎?

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小雪時節都開始準備禦寒衣物、手爐、湯婆子之類的“神器”,由於沒有室內暖氣,房內要掛棉簾防寒。農田裡清溝排水,疏通水道,為來年水稻生長做準備,同時翻地,靠降溫消滅藏在地裡的越冬害蟲。小雪以後,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包括白菜、蘿蔔,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有的人家還會燒糯米儲存。如今入冬的醃製食品已成為商場超市食品架上的美味,其實在過去家家戶戶都會做。

小雪時節喝的刨湯,你知道是什麼嗎?

什麼是小雪?

小雪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第二十節氣,在每年的11月22或23日,表示開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時值陽曆11月下半月,農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小雪節氣民間習俗吃什麼?

醃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小雪時節喝的刨湯,你知道是什麼嗎?

吃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小雪時節喝的刨湯,你知道是什麼嗎?

曬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

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就會開始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火熱。

小雪時節喝的刨湯,你知道是什麼嗎?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其實喝刨湯,不過就是就地取材,現殺現吃,圖個新鮮。好客的主人總是吩咐殺豬匠先割下一些精瘦肉,做成炒菜和湯菜;用五花肉炸了酥肉,蒸了面扣;血旺湯是一定少不了的,“吃血旺,吃血旺,越吃越興旺”。

當然少不了大碗的回鍋肉,那肉片有一指多厚—肉切得越厚實,叫客人越是難以下箸,越能顯示主人的大方好客。

南北兩地各自都有那麼多對付嚴冬的習俗和豐富的食材,那麼,哪一款更適合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