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小楚工作五年了,是一名普通白領,眼看著到了奔三的年齡,該成家立業的時候了,是要為自己置辦一套房子了,然而,小楚查看銀行餘額,才知道買房依然是妄想。首付款至少要30萬,小楚的存款卻為0。

論收入,小楚在二三線城市,拿著每月萬元的工資,已是處於中上水平。在消費方面,小楚只認品牌,不惜大價錢買最前沿的消費品,揹著LV的包,開著寶馬車,衣服也都是有名媛風範的大品牌。每月花銷與收入相抵,難怪小楚沒有存款。

小楚很苦惱,想來想去,照這樣下去,自己永遠都不可能積攢到房子首付。還有很多職場人士遭遇過小楚這樣的處境,究其原因,是他們財富積累的行為模式出了問題。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01

財富積累錯誤的行為模式

1、從眾心理導致在消費上盲目追風

從眾心理, 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從眾心理是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是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個人行為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通俗的說就是“隨大流”。

小楚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生活條件並不富裕,她也曾繼承了父母節儉度日的品質,但是她身處新媒體行業,經常與最新潮的產品打交道,身邊的同事也都是具有高消費慾望的群體,當她與這個群體融入在一起時,就不知不覺得比平時花了更多的錢。

《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的實相,從而“給予作為古典民主學說和關於革命的民主神話的人性畫面沉重一擊”。

小楚和同事們都迷戀於網購,對名牌的追求就是來自於周圍的環境的影響,時間久了,這些新潮產品成了小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用品品牌化成了她理所應當的選擇。但小楚們卻沒有意識到這恰恰是一種不理智的消費行為。

要知道,任何一種潮流、一種風格、一種時尚都將被後勢推翻,進而被取代,而那些一直惦記著最新、最頂級消費品的群體不太可能積累財富。

2、賺了錢就是用來花的

在全社會都在鼓勵高消費的今天,很多職場人士都被這一理念矇蔽了雙眼,很多有影響力的大佬一直都在持這樣的觀點。

任正非曾在內部郵件中說:年青人要存本事不存錢,存人脈不存錢,沒有人脈能做成啥呢?

羅永浩也說過:年輕人不要存錢,每一分錢都花乾淨,你將來一定能賺大錢。

名人大佬是想告訴年輕人,把錢用來買書或者參加各種外部培訓班,先好好投資自己,讓自己儘快變得強大起來,以後才有賺大錢的能力。這些道理完全沒問題,但也要減少不必要的盲目花銷。

很多人都聽說過“摩卡因子”的故事,一對夫妻有每天一人喝一杯摩卡咖啡的習慣,後來一位金融顧問幫他們算了一筆帳,每天兩杯咖啡花費70元,一年是25550元,30年下來就是76.65萬元!而很多人一輩子都存不下這麼大數目的財富,很大原因就是“摩卡因子”在作怪。

摩卡因子,指的是生活中的那些非必要開銷,每天一杯摩卡咖啡、還有看到電商打折就趕緊囤貨、閒來無事逛某寶時發現的爆款、付了錢卻並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這些開支看似不起眼,也不會造成經濟壓力,但經年累月下來,這些“摩卡因子”,足以掏空你的錢包。

事實上,收入不等於財富這一真相,似乎被人們忽視了。設想一下,即使再加上穩定的副業收入,也抵抗不住每月上萬元的花銷,再多的收入一樣最終會月光。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3、初心不堅定

小楚從剛上班的那天起,就曾立下flag,想要實現5年買房的目標,然而先消費後儲蓄的行為,導致小楚總是還不到下月發工資的日子,工資就花得差不多了,面對每月入不敷出的結果,小楚至今儲蓄仍一直為0,買房計劃化為泡影。

有目標卻遲遲無法付諸行動,初心不堅定成為財富積累的障礙。

一旦確立了積累財富的目標,就把它看作是懸掛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要堅定地執行下去。比方,小楚可以在每月收到工資之後,雷打不動地先存起10%——50%,並且堅決不動用這筆積累起來的財富。

02

財富積累正確的行為模式

1、“節儉致富”亙古不變

美國佐治亞大學商學院托馬斯·J·斯坦利博士從事百萬富翁方面的研究長達40年之久,他在撰寫的《財富自由》這本書中,總結出平民出身的富豪積累財富的原則和方法。

斯坦利博士提出了“鄰家百萬富翁”的概念,“鄰家百萬富翁”這一群體一輩子都是平民,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卻擁有著比那些成功人士要多得多的財富。根據他對這一富人群體的研究,他們得以實現財富自由就與謹慎支出和儲蓄密切相關,這是一種收入轉化財富的能力。

這些“鄰家百萬富翁”住在簡樸的房子裡,開著實惠的二手車,從來不出入高檔餐廳,他們實現財富自由的秘訣就是節儉。

而那些開豪車、住豪宅,通過表面上光鮮亮麗的物質彰顯自己財富的人,有86%都不是真正的富豪,相反,他們更有可能是揮霍無度、不懂得積累財富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斯坦利博士的研究,這種將收入轉化財富的能力會形成一種行為模式,淺移默化地傳遞給下一代。

因此如果父母們早早向孩子灌輸健康的金錢觀,並身體力行,那麼父母和孩子在未來都會收到無價的禮物,孩子可以在通往經濟獨立的路上快人一步。

那些真正擁有高收入,並持有高淨資產的“閃閃發光”的富人,從來不會對孩子說自己很富有,他們選擇剋制消費,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節儉是財富積累的基石。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2、靠“量入為出”積累財富

“量入為出”是指根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開支的限度,過“量入為出”的生活,是把收入轉換為積蓄的正確方式,有了積蓄之後,再利用積蓄創造更多額外財富。

《小狗錢錢》這本書的女主人公小女孩吉婭,就是把每次自己勞動所得的一半存起來,用一年的時間攢夠了足以支撐她去國外遊學的費用。

我們再次回到小楚的案例中來,小楚的收入相對來說比較高,除了租房和必要的生活開支,通過降低需求閾值,她完全可以每月攢下工資的一半,也就是五千元,做為購房基金。

財富是點滴積累得來的,而積累的作用只有通過時間的發酵才能神奇地顯現出來。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時間+複利。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從以上圖中的兩組經典計算中,可以看出日積月累的效果到底有多大。

假如小楚從上班的第一個月起就開始存錢,5年下來,不算利息,她已經可以攢下30萬,足夠交付房款首付了。

積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堅守住初心,培養起一以慣之的行為,並長期堅持下去,才能有所收穫

3、任何時候都要節儉

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不要因為已取得了一些小成績,就允許自己放縱一下,犒勞自己一部新款手機,或是一次豪華旅遊。要知道,在財富積累的進程中,任何一筆大額的意外花銷,都會打亂你預設的計劃,減慢目標的達成速度 。

因此,任何時候都要做到節儉。

嫁入霍家豪門的郭晶晶,儘可安心地享受榮華寶貴的闊太生活,但她卻一直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5毛錢的髮圈、幾百塊錢的包,逛路邊的服裝店、在菜市場買菜,給兒子買普通家庭孩子常穿的運動鞋,在酒店吃完飯不忘要停車票,這些平凡事經常為大家津津樂道。

即使出席重要場合,穿的服裝也是曾經的舊裝,如此樸素的生活令人歎服。

在人們心目中,郭晶晶如鄰家女生一般地存在,絲毫與豪門闊太扯不上半毛錢關係,然而就是憑著簡樸的本質,樹立起了她平易近人的正面公眾形象。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

保持節儉還有助於人們渡過經濟難關,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期間,節儉曾變成了一種趨勢,這令那些不懂得節制消費的人群難以忍受,而那些節儉的人的生活卻絲毫不受影響,節儉的美德使他們具有極大的韌性,即使處於惡劣的財務條件下,也能隨心應對。

那麼,職場人士該如何開啟正確的行為模式,從而達到實現財富積累的目的呢?

03

啟動以下三個行為模式,助你積累財富

啟動行為模式一:靠自制力學會“冷漠”

社會輿論一直在試圖向我們灌輸各種各樣的消費方式,從社會層面來講,只有足夠大的消費量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對於個體來講,過多的消費只能滿足一時的快樂,只有長久積累下財富才能帶給我們永久的滿足。

如果想要成為像“鄰家百萬富翁”那樣的人,就選擇自動屏蔽那些極富誘惑力的高消費,不管交際圈流行怎樣的消費方式,選擇“冷漠”面對,逆勢而行,一套有自制力的行為模式才能通向經濟獨立的生活。

斯坦利博士指出,在全美前5%的財富擁有者中,超過99%的人認為,良好的自制力能很好地解釋了他們的社會經濟成功,這個結論不會隨時間而改變。

一個極富自制力的人首先會將TA的目標置於較高位置,然後會通過富有成效的方法來實現目標,自制力較高的人不會輕易“偏離航道”。

這種自制力,使他們總是能對豪車、名牌服裝、化妝品、各種娛樂方式等自動免疫,從來不去做那些炫耀性消費競爭。如果未來有數以百計的經濟機會向他們湧來,他們也只會基於自身優勢以及市場需求,尋找一兩個最適合的機會。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啟動行為模式二:做自己的首席財務官

隨著財富的積累,為了儘早實現財務自由,掌握必要技能也是要具備的一項能力,不妨學著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的財務收支。根據自己的預期收入、消費類別、投資、退休、教育資金等,編制年度預算,以及使自己具備投資、評估等方面的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個人就要對財務結果負責,並採取相應行動,從而對財富積累產生積極影響。而個人的責任感、意志力和自制力等品質都會得到極大提升。

斯坦利博士在《財富自由》一書中提出了招聘家庭財務官的建議,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士處理,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財富的增值速度甚至會遠遠超過付給專業人士的薪資。

還有一部分富豪,會通過通過付費學習的方式,深入學習家庭財富管理方面的課程,再應用於自己的家庭,成為自己的首席財務官。

啟動行為模式三:專注於精神內在

很多鄰家百萬富翁都喜歡淡化他們巨大的社會經濟成就,他們不需要通過購買奢侈品和昂貴的房子來展示他們的經濟實力,他們更在意的是精神世界的滿足感。

相反那些沒進入富裕階層的人卻熱衷於對外宣傳自己的消費能力,而這種對外宣傳卻是一項需要斥巨資的大工程。通常情況下,這會使人一直處於高消費狀態,無法自拔。

黛安·沃倫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已經寫了超過1500首歌曲。席琳·迪翁和羅德·斯圖爾特都曾演唱過她寫的曲子。事實上,她的客戶大多數都是高消費的歌手,但都止步於收入富裕階層,因為高收入並不等於高資產。

而黛安·沃倫一直過著低調的生活,她只滿足於作曲帶給她的的成就感。與現場表演不同,作曲者寫的歌曲可以被視為存貨,他們一生都可以享受一首歌曲帶來的版稅收入。

根據斯坦利博士的研究,百萬富豪通常會把時間花在閱讀上,尤其是閱讀商業文章,而欠財富積累者為了跟上他們的時尚生活方式,幾乎沒有時間去計劃、閱讀和考慮投資。

可見,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富足起來,能有效抵禦物質世界的誘惑。

為什麼工作5年還是沒有存款?是不是你的行為模式出現了問題?

小結

財富積累就像跑馬拉松,在這個過程中,請以強大的自制力啟動正確的行為模式。

始終堅持節儉的生活方式,“冷漠”面對物質誘惑,不盲目跟風消費,不與他人攀比,只選擇對自己最需要的,併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學做自己的首席財務官,像打理企業一樣用心打理自己的財務,用內心精神世界的滿足感去代替對物質的追求。堅信積累的力量,一定可以幫助平凡的你實現財富自由。

我是愛生活、愛寫作的貝殼scorpio,一位有20年工作經驗的職場老兵,願意把多年的工作經驗與感悟、收穫與成長,與你共分享。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